有趣的磁现象教案8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具有跨学科项目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增强综合思维能力,教案不仅是教学的蓝图,更是教师探索新领域的重要工具,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有趣的磁现象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有趣的磁现象教案8篇

有趣的磁现象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一样大小的瓶子、瓶盖(孔的大小相同、数量不同)、大小粗细相同的针管、水、水盆、地毯、报纸、记录表格、抹布。

2、幼儿经验准备:会玩喷泉。知道用力大,水喷得高;用力小,水喷得低。

三、活动过程:

(一)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

1、提出问题:

幼儿充分体验玩“喷泉”的乐趣,并提问:“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为什么?”

2、幼儿猜想并记录: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实验验证: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问题和发现并给以适时的支持与帮助。

预想与对策:

(1)玩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问题,如喷泉的水柱总是喷到脸上、手上,有时瓶子爱倒:帮助幼儿发现操作技巧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没有注意到要进行比较才能分辨出哪个喷泉的水柱喷得高: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指导幼儿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轮流使用操作材料,边操作边观察。

4、结果与讨论:

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现和感受,获得一个孔的喷泉喷得高、两个孔的喷泉喷得低的经验。

(二)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

1、提出问题:出示三个孔的喷泉,并提问:“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为什么?”

2、幼儿猜想: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阐述自己的理由。

3、实验验证:(预想与对策同上)

4、结果与讨论:

知道一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三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并能够归纳出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的新经验。

(三)游戏:看谁的喷泉能喷到报纸上

(四)活动延伸:怎样才能使喷泉的水喷得更高?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有趣的磁现象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共栖现象,弄清共栖原因,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继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

1.学习课文,了解共栖现象,弄清共栖原因,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继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划分

1课时

一、出示挂图或播放录相引入。

1.出示挂图,因导看图,师讲解。(文中的或课外的都可以)(如犀牛与犀牛鸟)

(1)看图:图上有什么动物?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动物的特征吗?

(2)它们正在于什么?

生:图上画了一头犀牛和一只小鸟。犀牛生活在热带雨林沼泽地带.身材约5米,高2米,重1吨以上,巨大的头上长着锐利无比的角。非常凶猛,连豹、狮、大象都不敢惹它。

那只黑色的小鸟正在犀牛身上跳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师:对,这种小鸟人们叫它犀牛鸟,它们正在为犀牛捉犀牛皮肤皱

褶(看图理解)里的昆虫和蛆卵。犀牛因此皮肤也不痒了,舒服得很呢。

所以它们成了一对好朋友。这种屈牛鸟还很机灵,一感觉到周围有动

静。就惊飞起来,还不停地叫着给犀牛放哨。

多有趣呀!一只是凶猛强大的野兽,一只是弱小无比的小鸟,它们

居然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真让人难以相信,可是,生物界里就有这么有趣的现象.科学家称这种现象叫“共栖现象”(板:共栖现象)

今大,我们来学习新课: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二、自由读文,完成练习。

1.画出课文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或,也允许讨论解决。

3.说说课文讲述了哪些生物的共栖现象。

三、汇报自学情况。

1.用生字卡(或小黑板)检查字音。

朝夕与共

沼泽

牛虻(máng)

残渣(zhā)

和睦相处

皱褶(zhè)

蛆(qū)卵

剔牙

2.说说以下词语意思。

朝夕与共:每天从早到晚在一起相处。

和睦相处:很团结很友好地相处。

牛虻:昆虫名.象蝇而大、生活在野草丛中。雄的吸植物汁液。雌的`吸人、畜血液。

蛆:苍蝇的幼虫。

孵卵育雏;鸟类伏在卵上,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雏鸟。

4.课文讲述了三对生物的共栖现象(生述师板)

凶猛强大

弱小无比

犀牛————犀牛乌

共栖{

鳄鱼————燕千鸟(牙签鸟)

金黄鼠———白舌鸟

这三组动物小.前者属于强者,后者都是比较柔弱的。(板:凶猛强、弱小无比)它们怎么和睦相处呢?

四、再读课文,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和其中包含的“趣”。

1.选择二一四自然段中的任意一段展开学习。

(1)自由读段,画出写明原因的语句反复读一读。

(2)用自己的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原因。

2.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出你厕的语句,正音、评价。

(2)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原因。

第二自然段:犀牛鸟为犀牛啄去身上寄生着的昆虫和蛆卵,还帮它们放哨。

第三自然段:燕千鸟为鳄鱼剔去塞在鲜鱼牙缝里的残渣。

第四自然段:百舌鸟为金黄鼠演唱,金黄鼠替百舌乌照看卵和雏。

五、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有共栖现象吗?请举例。

生: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联合体。

生;白蚁和它肠内的鞭毛虫。

生:寄居蟹和海藻。

六、生物除了共栖现象以外,还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呢?

还有共生、寄居、互利。或个别动物的有趣现象;如大雁飞行排以

字形;大象为什么爱注身上涂呢?鸭于走路一摇一摆……

七、小结。

自然界小充满了奥秘和乐趣,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在不

久的将来,探索大日然的奥秘,为祖国做贡献。

八、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文小的共柄现象讲给家人听。

3.阅读课外书籍,了解生物的其他知识,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

有趣的磁现象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多种有趣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纸娃娃、气球、塑料笔杆、尺子、绸子、吸管、乒乓球、小筐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老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并说说这些操作材料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有趣的静电现象。

1、出示纸娃娃,让幼儿看一看,问:纸娃娃会站起来吗?能跳舞吗?。

2、请你们用老师供给的材料,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让幼儿自由讨论并进行操作,老师巡回可启发幼儿更换试验材料。

3、请幼儿看看老师的纸娃娃能跳起舞来吗?只让幼儿看结果。增加幼儿探索的兴趣,可反复让幼儿看几次。

4、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教师用语言启发。

5、请操作成功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并讲讲是如何让娃娃跳起舞来的。

6、幼儿操作,增加兴趣。

三、小结。

纸娃娃为什么会跳起舞来了呢?因为吸管、尺子等经过磨擦它们产生了静电,用它们去接近纸娃娃,纸娃娃就会跳起舞来。我们平时也能看到许多的静电现象,如夏天的闪电,晚上脱毛衣时盾到的亮光等,这都是静电现象。

有趣的磁现象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皱裙、寝食不安、孵卵育雏、雏鸟、有利可图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了解生物共栖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能悟出大自然中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道理。从而对探求自然奥秘和学习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准备】

生字词卡片或小黑板、投影片,并适当搜集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其中强化共栖、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皱裙、雏鸟、孵卵育雏、剔牙等词语的认读,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

2、导人阅读探究的谈话:(指板书)今天我们学习《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这篇课文。从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预习得很好。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有趣吗?

二、引导把握全文,交流阅读体验

1、什么是共栖课文说的是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那么说了哪儿种生物共栖现。象呢?同学们自己迅速地看全文,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反馈。

(⑴ 犀牛黑色小鸟〈犀牛鸟〉;⑵ 鳝鱼燕千鸟〈牙签鸟〉;⑶ 金黄鼠百舌鸟。)

2、交流阅读体验。同学们把自己阅读时最感兴趣的内容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组长组织小组的同学一个一个地说(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搜集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

三、阅读体验,点拔难点,突出重点

1、请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共栖现象,把它读其他学生昕,再说说它们为什么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学生自发起来读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并简要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同时相机利用课文插图等图片点拨、诱导,并适当板书。)

2、自主朗读,巩固认识。学生找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段落,再练习读一读。(教师巡视)

3、组织深入理解、探究。

⑴ 同学们,你们今天读得很好。老师想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在生活中还昕到过、或是看到过类似我们课文中说到的'生物共栖现象吗?先互相说说,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搜集信息,以便调控下一步的教学。)

⑵ 反馈、点拨。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点拨,最后教师自己也可以简单列举几种其他的生物共栖现象。

⑶ 通过今天的课,同学们想想,这些生物共栖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物世界是有联系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

有趣的磁现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主认识生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共栖”一词的意思,并随文识字。

2.能借助表格提取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

3.以第二自然段为例,通过阅读赏析的方法了解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借助表格发现文章构段特点,尝试迁移练习。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表格提取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

2.以第二自然段为例,通过阅读赏析的方法了解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借助表格发现文章构段特点,尝试迁移练习。

【课前预习单】

1.我会读:

蝇 虻 蛆

沼泽 犀牛 褶皱 残渣 剔牙

凶猛强大 弱小无比 朝夕与共 和睦相处 寝食不安 孵卵育雏

2.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它们能共栖的原因是什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顺学而导

1.板书课题,读题,理解什么是“共栖”。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选学课文,打开课本到166页,老师已经把课题写在黑板上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中出现了一个比较陌生的词语——“共栖”,你会读吗?小火车开起来、一起读。栖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①鸟停在树上。②居住、停留的意思。在这里“栖”应该选择第几种意思?咱们预习过课文,从课文的描写中,你知道什么是共栖吗?(共是共同,只有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才能叫共栖。)

2.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来读读这个课题。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其实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也有两个词语能帮助我们理解“共栖”这个词语,快速读读这一段,你能找到这两个词语吗?(板书:朝夕与共,和睦相处。)朝就是早上,夕就是傍晚,从早到晚都友好地生活在一起,就是共栖。

2.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词所在的这句话。

出示:从表面看,它们之间“水火不相容”,然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居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从这段话来看,这句话中的“它们”指的是哪类动物?

随机出示词语:凶猛强大 弱小无比 巨兽 小??

同学们,你们看,从性情上来看,一种凶猛强大,一种——弱小无比,从体形和种类上来说,一种是巨兽,一种是小雀,两者差别很大,所以课文中说他们是水火不不相容的,然而他们却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动物世界可真是充满了奇趣。

3.师生合作读第一自然段。

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读这段话,男同学读蓝色字体,女同学读红色字体,其他地方老师来读。

那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动物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呢?

三、出示表格,梳理内容

1.初读,明确三组共栖动物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些动物之间存在着共栖现象?把这些动物的名字圈一圈,并填到表格的左边一列。(反馈)

发现没有,他们分别来自于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啊,每一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一组共栖动物,老师已经把三组动物的名称填在了表格里,对照一下,

你填对了吗?

(明确三组动物:犀牛与犀牛鸟,鳄鱼与燕千鸟,百舌鸟与金黄鼠)

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表格,我们知道了课文是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三组动物的共栖现象,看看这些动物的名字想想他们他们的模样,你有什么发现吗?

你们看,犀牛和鳄鱼这两种动物都是凶猛强大的,犀牛鸟和燕千鸟都是——弱小无比的,百舌鸟是鸟类,金黄鼠是鼠类,都是看似水火不相容的动物,怎么就能和睦相处呢?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第二自然段

2.自由读读这段话,找一找犀牛和犀牛鸟共栖的原因是什么?把你认为最关键的句子划出来。(抓关键句、关键词进行概括)

评价:你的眼睛真亮,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重要的句子(你找的句子很长,其实简单点来说,就是——),换句话说就是犀牛鸟能为犀牛——,那么与此同时,犀牛鸟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是啊,因为犀牛能为犀牛鸟提供食物,而犀牛鸟能为犀牛捉虫、放哨,他们之间互帮互助,互利互惠,所以才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出示表格,师生共填犀牛与犀牛鸟的共栖原因。)

3.接下来你能不能像刚才一样先找关键句再概括的方法去读读3、4自然段找找后面两组动物的共栖原因,也像老师一样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4.反馈,对照,修改表格。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又用简洁的语言读懂了这三组动物之间的共栖原因。发现没有,其实这三组动物的共栖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点。

原来是因为存在着互帮互助、互利互惠的关系,所以即使是表面看来毫不相

干的动物,也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把他们之间这种有趣的现象向我们介绍清楚的呢?

四、关注表达,了解构段特点

1.指名分层读第二自然段,初步引导发现构段特点

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二自然段,这一次老师请两个同学来读读这段话。猜猜看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们的朗读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前面先说犀牛如何庞大,并引出与他共栖的动物——犀牛鸟,并简单描绘了他们共栖时的——画面,接着说明了这两种动物能够共栖的原因。这段介绍犀牛和犀牛鸟共栖现象的话就是由这样两部分内容组成的。正如表格中的`左右两部分)

2.关注表达,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师过渡:而课题中说这种共栖现象是非常有趣的,就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这段话,把你认为读来十分有趣的句子划下来。

预设句子:

生活在热带雨林沼泽地带的犀牛,身长约5米,高2米,重1吨以上,巨大的头上长着锐利无比的角。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1)感受作者的具体描写(或列数字、作比较)

预设:这犀牛是什么样的?多长?有我们三分之二个教室那么长;多高?都快接近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了;至少一吨,这犀牛可真是凶猛强大呢!你能读出它的形象吗?

师:连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的动物,可它却任由一种黑色的小鸟蹦来跳去,你们看,这一大一小,一强一弱,一个笨重一个灵巧,看似水火不容,竟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多么有趣啊!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你们看,这两句话中,作者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字和动物之间的对比描写向我们再现了犀牛庞大、凶猛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本文作为科普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板书:准确严谨)你还找到了哪些有趣的句子。

难怪作者在课题中说——

(2)通过拟人化的动作描写感受语言的生动有趣

交流反馈:寝食不安、放哨、报警

通常,这些词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这些让我们读来十分有趣的句子也都体现科普说明文另一个语言特点,那就是生动有趣。(板书:生动有趣)

小结:你们看,这段话中,作者就是用生动有趣、科学准确的语言先写了犀牛和犀牛鸟的共栖画面,接着解释了它们的共栖原因。

⑶关注“原来”,了解文章构段特点。

那么,这两部分的内容作者是怎么把他们连成一段话的呢?把原来这个词圈

一圈。其实不仅这一段,课文3、4自然段也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

五、迁移练习,结束课堂

1.给句子排序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通过表格不仅知道了课文写了些什么,还知道了作者是怎么将他们表达出来的。课的最后啊,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份神秘的礼物,礼物就藏在了课桌的信封里。赶紧打开看看吧!

信封里有几个打乱了顺序的句子,是课外一组关于鲨鱼和向导鱼共栖现象的介绍,能干的小朋友能不能仿照着课文的介绍来给他们排排序。

出示句子:

形影不离的鲨鱼和向导鱼

( )奇怪的是,它身边却经常跟随着一群身长不过30厘米的小家伙——向导鱼。

( )鲨鱼为海中霸王,生性凶猛且专食其他鱼类。

( )而向导鱼呢,则捡拾鲨鱼吃剩下的残渣。

( )鲨鱼为什么能容忍向导鱼生活在其身边而不食之呢?

( )它们之间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关系。

( )向导鱼为鲨鱼作向导,把它引到群鱼聚集的海面,让鲨鱼吞食那些无辜的同类。

( )原来,

2.说说你这样排序的原因。

3.结束课堂

同学们,其实像文中这样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海葵和双锯鱼共栖;文鸟和野蜂共栖;珊瑚虫和星虫共栖。这些动物之间因为互相帮助互相依赖而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课后大家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有趣的磁现象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生物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共栖。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搜集其他生物共栖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1. 导入 新课

2. 板书质疑

3. 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例:什么是共栖,谁与谁共栖,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共栖的原因等。 从题目入手总领文章主要内容

1. 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读懂课文

(2) 以表格式进行摘录

(3)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2.交流学习情况

3.回答什么是共栖 学生自学,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并按要求做笔记 。

4.引导学生通过所填表格总结并发言。

5.生物共栖指不同物种间互惠共生的现象。

6.了解学习情况,并做适时指导,达到自读自悟

7.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学生继续填写表格,进行知识积累 加强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锻炼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

8. 把你最想说的那句话写在表格的旁边,并表格贴在读书笔记本上。

9.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做笔记。意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观念。提醒学生要注重积累。

有趣的磁现象教案篇7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各种静电现象。

(2)知道静电是如何产生的。

(3)了解常用的三种起电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讨论建立对静电现象的认识。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三种起电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1.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起电的三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起电,______________起电,_______________起电。

3.电荷守恒定律

1、思考与讨论:日常生活中,你了解或碰到过的关于静电的现象有哪些?请举例。根据初中的学习,怎样使物体带电?如何检验?

结论:

2、讨论与探究:以摩擦起电为例,探讨起电的`本质。(静电现象的解释)

结论:

3、讨论与探究:摩擦起电是使物体带电的唯一方法吗?

1、课堂巩固:(1)学习与评价p2、1

(2)学习与评价p2、2

(3)(双选)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带绝缘柄的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的小球(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减小,则金属球a()

a、可能不带电b、可能带负电c、可能带正电d、一定带负电

(4)学习与评价p2、4

2、课后提升:(1)书本p5、1——3

(2)学习与评价p3、5——10

请完成思案

有趣的磁现象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竹筷、铅笔、塑料梳子、绸布、海棉、泡沫、铁钉、记录卡。

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难点:能够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

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绸布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

3、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衣服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

2、幼儿先自己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四)尝试操作

1、幼儿动手操作,把竹筷、铅笔、塑料尺、铁钉分别和绸布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线、碎纸屑,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游戏《头发飞起来》

1、教师示范游戏,将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2、幼儿互相结对做摩擦游戏,先让每个男孩和女孩对应。然后女孩和女孩之间互相游戏,并请操作好的幼儿到前边演示。经过演示,看谁先把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有趣的磁现象教案8篇相关文章:

这样想有趣作文模板8篇

有趣演讲稿范文8篇

有趣的事作文8篇

有趣童年作文500字作文8篇

有趣的事作文通用8篇

有趣的动物作文400字8篇

记一次有趣的事作文8篇

作文有趣的书二年级作文最新8篇

作文有趣的书二年级作文8篇

写生活中有趣的事作文8篇

有趣的磁现象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