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发现教案6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编写不仅是形式上的工作,更是教师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重要途径,只有关注学生当前学习状态而设计的教案,才能为他们提供适时的支持和指导,以下是调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有趣的发现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有趣的发现教案6篇

有趣的发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把自己在大自然或生活中的一次有趣的发现写下来。

2.把你发现了什么、怎样有趣和自己在发现时想到了什么写清楚。

3.题目可以用“我发现……”、“有趣的发现”,也可以自主拟题。

4.突出“趣”字。

教学重点:把怎样发现的过程写清楚,突出“趣”。

教学难点:恰当适用修辞手法和方法,将写得生动。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热身:(猜谜语)

2.请同学们用我们这双明亮的眼睛观察现场,你发现了什么?再看看老师你又有什么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多美好自然的画面,都是通过我们的眼睛传递到了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扇心灵的窗户去发现吧!

3.老师想先考考大家的观察力,愿意接受测试吗?那好,请小朋友再睁大你们那会发现的眼睛,仔细观察我在做什么?看谁的发现多?

二、观察老师做动作,教给观察方法、指导说话。

1.教师做撕纸动作,边撕边数,撕碎纸片。(学生观察)

2.指名说自己的发现。

3.:观察测试合格,会发现的孩子不光用眼睛看(说完后板书:看)还会用耳朵听、用心想(说完后板书:耳朵听心想)有时候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方法可多了。

三.观察学生做动作,指导说话。

过渡:还愿意接受第二次观察测试吗?好,老师这有一支很有意思的笔,我想请一个同学上来配合老师完成实验?谁愿意来?

师:请大家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这回你有什么发现?我先给点提示:要特别注意观察他的动作。(板书:动作)

1.(请一位学生上台,师出示笔,递给学生,学生演示拿笔的动作。)

2.你发现了什么?

过渡:很好,我们继续观察。

3.请同学快速摩擦头皮30下,一起帮他数数。生一做完,师:让我来先问问:这位同学,摸摸笔有什么变化?你的头皮有什么感受?有点麻,没关系的。老师现在想请这位同学再摩擦20下,然后马上用笔去粘这些碎纸屑,会怎样呢?同学们这回可要更仔细地观察了,再给个小提示:要特别注意观察他的表情哦。(板书:表情)我们会有什么发现呢?大家快等不及了,开始吧。

4.学生做摩擦20下动作粘碎纸屑。(学生观察)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发现。

5.指名说。

过渡:这个实验有意思吗?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我2分钟时间,自己边做边数边说动作,好好体会一下吧。

四、学生自己体验,指导说话、。

1.学生动手撕纸、摩擦、粘纸屑,边做边说动作并体会自己的感受。

2.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有顺序的把过程说清楚、完整。

过渡:好,同学们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心想顺利通过第二次观察测试。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把刚才你发现的过程用一段话写下来。可以写那个同学做实验的过程,也可以写你自己做实验的过程。只写一个片段。听清要求,注意:不说话,不停笔,坐端正、认真写。时间5分钟。开始写吧。

3.学生文。(教师巡视表扬习惯好的学生)

4.讲评。

(1)你写了多少行?相机表扬,请一个中等的和较多的学生说。

(2)教师边听边停下指导。(用得准确的词语;写得通顺连贯的句子;写得具体、有趣的地方。)

:写得不错。老师今天就是想通过写这个实验,帮助同学们完成我们习作六:《有趣的发现》的练习。(板书:有趣)什么是有趣的发现?就是你感到新奇的、好玩的、有意思的发现。怎么写好呢?请打开书,看看这次习作的要求,读一读。

其实,当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时,还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例如燕子低飞要下雨、冬天青蛙要冬眠等等。

五、运用方法,完成发现。(练习写生活中的.发现片段。)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自己生活中有趣的发现说一说。

2.你认为谁的发现有趣,请她说一说。

3.好的,同学们说的发现多有意思呀!请把它写下来。(学生习作)

4.指名读习作,学生所说清的时间、地点、发现的过程(看到、听到、想到)、结果、感受等。

5.有的同学还没有完成结果的,那你就可以回家查找资料,把发现的结果加在你文章的后面。

六、:同学们,只要我们用眼、有耳、用心去体会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敢说,敢写,定能让每一个读者感受到你们笔下缤纷的五彩世界。我们期待着!

板书:

有趣的发现

用眼看样子、动作、表情

用耳听

用心想

……

有趣的发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学写五个生字。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蔡伦(造纸) 、沈括(印刷术)、张衡(地动仪)、祖冲之(圆周率)、爱因斯坦(相对论)、牛顿(万有引力学学说)、爱迪生(发明大王)、麦克斯维(电磁)、诺贝尔(炸药)、达尔文(进化论)......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小朋友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吗?(简介达尔文)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有意思、好玩;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

(2)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2)读通句子。(3)标上自然段序号。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

1、自读、正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

二第三四句。)

7、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范读

8、齐读课文

四、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下面请同位互相检查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指名回答)(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观察、自学生字

(2)交流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1、生字口头扩词。

2、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精彩教后记:

一、设计意图:

1.丰富语言积累,拓展课外知识。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 语言的过程。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课外知识,积累有关词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2.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读中思。

二、反思不足

在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执教了《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回顾执教的过程,自觉得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中虽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读书要求,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但课堂中总感觉到缺乏读书的氛围,读书不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所谓“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生成”源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是学生通过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和思考所领悟到的。很多时候,教师的大脑转动还赶不上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们多么需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亮点,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充实和完善自我,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有趣的发现教案篇3

教材解读:

课文记叙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仪发现的重要意义。全文共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综观全文,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课文将二者融为一体,在有趣的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复述课文的难点所在。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第二自然段中“要么……要么……”句式和第三自然段中的因果关系复句并试着仿照例句说话。

资源利用:

相关材料

达尔文(1809—1882)英国人,著名博学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代表著作《物种起源》。达尔文生于医生家庭,从小热爱大自然,喜欢收集贝壳和动物标本。1831年底,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每到一处,他总是认真进行地考察。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发现“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以后,达尔文还发表了几部有关进化论的重要著作,对生物学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学生经验:

动物,相信对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昆虫,看看有没有新发现,以激起对课文内容的共鸣。学生对达尔文了解甚少,但对“科学家”这个概念已存在一定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因此,教学是可从“科学家”这个概念出发,来引领学生了解达尔文的具体形象。

目标预设:1、学会“容、易、研、究”四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写端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3、初步领悟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初步领悟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图片、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

谁能读好“有趣”?指名读再次齐读。

教师引读: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那他发现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学生回答,

随机出示句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教师划出“要么”,“要么”,“奇怪”。

3.你能不能给“要么”换的词呢?指名回答(或者)

4.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把奇怪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三、精讲第三自然段

过渡:那怎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学习了第三自然段就知道了。

1.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课文写了几种昆虫?它们的结果怎么样?)

名称

原因

结果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将图片(翅膀特别大的 没有翅膀的 翅膀小的)与卡片(生存 消失)贴在表格相应位置

3.那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结果的呢?再次读课文,同桌之间说一说。

4.集体交流,教师随机贴卡片(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 顶得住大风 顶不住大风)

5.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一种昆虫的结果以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6.现在我们来当一回这昆虫,好不好 ?女生做没有翅膀的昆虫,男生做翅膀小的昆虫,翅膀大的昆虫我们一起来读。(全体起立,边做动作边读)

7.那达尔文是不是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从哪儿知道的?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句子: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他花了很长时间?指名回答,教师划出“反复”“终于”

8.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看来达尔文为了找到答案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我们小朋友在学习上也应这样,才有所收获。

9.现在哪个小朋友能将这3种昆虫的结果以及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完整地说一说。

指名回答。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读:这就是有趣的发现,为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齐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卡片:

容 易 研 究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书写是有什么要注意的),请告诉大家。

集体交流

2.组词

3.描红

六、作业

完成《习字册》中的容,易,研,究 四字的描红,仿影,临写

课堂实录:

有趣的发现

一、引读导入: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

谁能读好“有趣”?指名读再次齐读。

引读: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那他发现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教师出示句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划出“要么……要么”,“奇怪”。

3.师:你能不能给“要么”换的词呢?

生:可以换“有的”,变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就没有翅膀。”

师:还有吗?

生:把“要么”换成“或者”,“他看到岛上的昆虫或者翅膀特别大,或者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4.师:谁能把这句话读好?读出奇怪的语气。

有趣的发现教案篇4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确良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破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关键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3自然段,读中贯穿词语训练.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简介达尔文和《进化论》.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的,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文章.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和多音字.

(2)读通文工中的长句.

(3)标出文中的'小节号.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一类生字词)

一百达尔文反复比较生存容易研究

1自已读读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文反研:都是前鼻音.

存:读平舌音.

容声母是r

易,研:读整体认读音节.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

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组成语,或用生字说一句话.

(2)(出示二类生字词)

1自已读读生字词.

2齐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后,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5.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6.齐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生字词,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看笔顺表,自学生字.

(2)有熟字记忆生字.

鸟---岛交----较穷-----究在-----存开----研

(3)哪个字难写,哪个同学可以当小教师教教大家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有趣的发现教案篇5

1.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原文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更激发了达尔文研究昆虫的兴趣。

2.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09年,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习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

(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习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达、文、反、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3.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我不敢松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让孩子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有个整体内容的把握,根据他们的发言和课文内容,我相机在黑板上板书:达尔文——考察,发现奇怪的现象——反复观察比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复述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三种昆虫的情况,化解了复述的难度。

第二,根据板书,我先示范把课文复述了一遍,让学生明白复述和背诵的区别,知道复述可以抓关键词。具体复述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复述内容,再把课文串起来去复述,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小部分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了,复述课文时就把课文背了下来。也有一部分学生故意把文中的词换成自己的词,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内容大体说了出来,语言也较有条理、有序,就对孩子给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发现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读绿线里的9个生字,学会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达尔文是个爱观察,爱探究的人。

3、在自主探究课文怎么写有趣的发现的过程中领会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重点学习用“要么?要么?”句式进行语言表达;学习如何用因果关系句式说明原因。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自主探究方案:

1、读一读课题,想一想围绕课题能产生哪些疑问?再猜一猜课文可能写了什么?2读一读课文:带着你的疑问和猜想读课文,看看课文内容与你的猜想有什么区别?

3、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读题时产生的疑问。

4、读读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一个小岛上考察时发现,后来,他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我发现达尔文真是个。

5、结合笔顺示例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田字格里的生字。

6、自我检测:

看拼音,写汉字。

(1)看拼音,写汉字。

b ǎi d á ji ào c ún r óng y ì y ān jiū

一()()尔文比()生()()()

(2)我特别喜欢文中的这句话的表达方式写上一句呢。

7、课外搜索:

你还了解哪些科学家的故事?选择一则读一读。

第一课时(总课时)

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自学”——教师“了解学情

展示学习: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认读生字新词。

一百达尔文反复比较生存容易研究

开火车读词。

3、看拼音,写汉字。

b ǎi d á ji ào c ún r óng y ì y ān jiū

一()()尔文比()生()()()

4、重点指导书写:

达:注意笔顺规则先里面后外面;第三笔是点;

较:第三笔是竖,要写得左窄右宽;

存:第三笔竖不能丢;

易: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与横折勾的横连接,后面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究:最后一笔是横折弯勾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我领大家读一读”

5、通读课文。

二、学生“交流问题”——教师“定向目标”

(一)提出问题:

1、通过预习,你们认为这篇课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写什么。

2、我们逐句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概括总结:课文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观察,感悟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

4、对于这篇课文,通过预习,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针对学生的提问,相机引导———怎么写。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同时形成共性需要解决的问题。(想一想,课文怎么写出达尔文在岛上发现、观察和研究的过程的?)

(二)探究问题:

1、本课记叙了达尔文在海洋中一个小岛上发现、观察和研究昆虫的故事,课文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呢?

相机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教师、梳理课文脉络:

第一自然段:介绍达尔文(板书:达尔文)

第二自然段:达尔文发现奇怪的现象(板书:发现要么要么)

第三自然段:达尔文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奇怪现象的原因。(板书:因为就;因为也;便)第四自然段:发现的作用。(作用)

3、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怎么写出达尔文在岛上发现、观察和研究的过程的?

三、学生“学习释疑”——教师“点难拨疑”

同学们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已经解决了很多疑问,搞懂了课文写什么,那么课文是怎么写有趣的发现的呢?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读书探究。现在我们就带着“课文是怎么写有趣的发现的呢?”走进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

1、 指名读,思考:课文是怎么介绍达尔文的?(告诉我们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哪个国家的,他是干什么的。)

2、 著名的意思就是有名。从文中的哪里你能看出达尔文很有名吗?

3、 朗读领会课文是怎么介绍达尔文的。

引读:

a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现在还有人记住他,多有名啊————生读;

b达尔文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人,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他,多有名啊————生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1、 指名读,思考怎么写达尔文发现奇怪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抓住“要么?要么”朗读课文。“要么?要么”两个连在一起用,表示在这两种情况中选择。

3、 句式练习:

(1)我的铅笔要么……,要么……。

(2)体育课上,老师说你们要么……,要么……。

(3)星期天,我要么……,要么…… 。

四、学生“反思学习”——教师“反思教学”

回顾课文,贯穿学法。

1、 这节课我们通过汇报、讨论,了解了这篇课文所写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达尔文在小岛上发现的奇怪现象。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课文内容。(2)阅读方法。(3)写作方法。(4)问问题的方法。

五、教师“引导实践”——学生“迁移创新”

总结,课后延伸:

用上“要么?要么”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总课时)

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

一、学生“学习释疑”——教师“点难拨疑”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字词。

一百、达尔文、反复、比较、生存、容易、研究

2、 评价、订正。

3、回忆上节课学过的课文内容。

出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英国科学家在岛上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在刚才回忆课文内容时,又产生了哪些疑问?(①岛上的昆虫为什么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②达尔文发现了这种奇怪的现象有什么感觉?③达尔文发现了这种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会很奇怪?④达尔文是怎么寻找答案的)

同学们只要能解决“课文怎么写达尔文寻找答案的”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也就能随着解决了。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带着“课文怎么写达尔文寻找答案的?”问题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交流。

出示第一句: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1)这句话写达尔文怎么寻找答案的,我们可不可以把“许多、反复”去掉。(不能,“许多”告诉我们达尔文只有观察比较了很多很多昆虫才能得出答案,“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的次数很多,研究的态度很认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2)引导朗读。

a师:达尔文多认真呀,他捉了好多好多昆虫来观察比较————生读;

b师:达尔文真不愧是著名的科学家,他捉来许多昆虫,一次,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观察比较—————生读;

c师:达尔文捉了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最才找到了答案———生读。出示第二句:

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而那些翅膀特别大的,因为能顶住大风,也生存了下来。可怜的是那些翅膀小的昆虫,能飞起来却顶不住大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1)自由读,找一找这三句话都有什么特点。(每句话前半部分讲原因,后半部分讲结果。)

(2)逐句分析

a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怎么写的?(用“因为?就?”说明没有翅膀的昆虫生存下来的原因。)指导朗读,体会写法。

b第二句:方法同上。(用“因为?也?”说明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生成下来的原因。)c第三句:用哪个词连接原因和结果的?(便)

(3)这三句话都是前半部分讲原因,后半部分讲结果的,可是在表达上却都有不同,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先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思考。(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这样语言就富有变化,显得丰富多彩。)

(4)说话练习。

用“因为……就……”;“因为……也……”;“便”三种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提供事例:

小红生病了,没有上学。

送给盲婆婆蝈蝈,在我上学时让它替我唱歌。

给小树穿衣。

小松树没找到花生果。

鲁班发明橹板。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指名读。

2、 “这个有趣的发现”是指什么?(“这个有趣的发现”承接了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也引出了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平时作文时经常用到这样的方法。)

3、 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有趣的发现的作用。

师:这个发现不仅有趣,而且作用很大呀————生读;

师: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是分不开的—————生读;

师:这个发现多重要呀,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现在还在流传———生读。

二、学生“反思学习”——教师“反思教学”

回顾课文,贯穿学法。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科普类的记叙文,课文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这一事情发展顺序,在有趣的发现中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课文内容。(2)阅读方法。(3)写作方法。(4)问问题的方法。

三、教师“引导实践”——学生“迁移创新”

1、 总结提升:

师总结:同学们快速把课文朗读一下,想一想,课文先写什么(简介达尔文),再写什么(达尔文的发现),最后写什么(这个发现的作用)。从达尔文发现奇怪的现象后通过观察比较找到答案,你有什么想说的?

指生练说。

2、学习建议:

小练笔:请大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或现象,寻找你的发现并努力探究答案,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有趣的发现

达尔文

奇怪、要么……要么……

发现

答案、因为……就……

因为……也……

便

作用

教学后记:

有趣的发现教案6篇相关文章: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6篇

我发现了鸡的秘密作文6篇

我发现了蚕的秘密作文6篇

四年级的有趣的国庆节作文6篇

狗的有趣的事情作文6篇

有趣的灯谜会作文6篇

写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推荐6篇

有趣的动物小作文通用6篇

春节有趣的事作文400字6篇

记一次有趣的比赛作文6篇

有趣的发现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