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优质8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提前规划教案能够使教师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为课堂提供清晰的方向,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工具,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优质8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体会算法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依托情境,理解算理

1.根据情境图,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你从这张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问题3: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3.结合直观,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尝试计算14×12,并写出计算过程,再到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写出14×12计算过程。

(根据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直观图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算法。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二、基于算理,创造算法

展示学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将12套书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

c、12套书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说一说。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还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这么多,为什么单单选这种?

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先分再合。为什么要分?为什么要合?通过先分再合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在数学中这种思想叫做转化。

(基于算理将拆分方法概括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竖式计算:

a、这种方法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竖式计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说一说吗?

c、哪个同学能将竖式的.整个过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讲一遍。

d、请同学们象他一样的用竖式计算14×12(老师张贴竖式)

e、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数学书中的竖式,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个0不用写?表示24个十。

比较算法:

a、大家观察和刚才哪种算法一样?谁愿意上来解释一下。

(2812×2的积,2套书的本书;14014×10的积,10套书的本书;)

b、既然一样,横式写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出现竖式呢?

c、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打通竖式计算和横式笔算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竖式笔算的算理。通过比较三种算法的,让学生感知算法多样性和各自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列竖式计算,并寻找错误(课本46页,做一做)

2.找一找:从竖式中寻找问题答案。

3.算一算

李伯伯进了一批树苗共300棵,如果每个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种22棵,这个长方形草地能种完这些树吗?如果每个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种25棵树呢?

四、回顾总结,质疑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5

一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6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7、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难点:提高一位数除法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80÷4?40÷2?6000÷2?90÷3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2)学生独立列式,提示:120÷3等于多少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

(3)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①40×3=120,120÷3=40。

②12÷3=4,120÷3=40。

③通过摆小棒看出: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根。

教师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

(2)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60÷3=20,6÷3=2,20+2=22。

②通过摆小棒可以看出: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2捆和2根合起来就是22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熟练口算技巧。

3。完成练习三第4题。

4。完成练习三第7、8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2)

例2:方法一:40×3=120??方法二:12÷3=4

120÷3=40?120÷3=40

例3、66÷3=22

60÷3=20

6÷3=2

20+2=22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握了以下两点:

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教学时特意对学生说明,计算时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多方面的评价。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习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优质8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模板8篇

4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师个人工作计划6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工作总结5篇

六年级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案8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8篇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最新5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与反思8篇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优秀5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下册教案5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优质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