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5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细致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推理,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篇1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什么结果?

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运用自己的符号进行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1/2的含义,体会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半张纸等。

3、教材又设计了大量操作与描述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讲解分苹果的故事,(配合课件直观演示)

分一分(一)

平均每人得一个苹果。

平均每人得半个苹果。

2、讨论

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

一半可以用来表示。

提问:关于分数,你们还知道哪些?(指名口答)

3、涂一涂

分别涂出它们的。

提问:通过涂一涂,你什么体会?

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半张纸等。

4、折一折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5、折一折

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份。

(1)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颜色的部分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2)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颜色的部分是这张纸的四分之()。

(3)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颜色的部分是这张纸的()分之()。

(4)把这张纸的.四分之四涂上颜色,即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

三、练一练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对的画“√”,错的画“Χ”。

4、左图中有.....

(1)哪个图形的蓝色部分等于它的?

(2)哪个图形的蓝色部分大于它的?

(3)哪个图形的蓝色部分小于它的?

四、小结

课后反思: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了分数的读写和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篇4

设计意图:

小学认识的平面图形,主要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小学已经能初步看到图形说出名称,为了能让小学更好的认识这些图形,发展小学的形状知觉、观察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在本次活动中,我就让小学在游戏中通过自身的实践、动手操作、主动探索来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以及让小学能初步进行几何图形简单的拼合,来激发小学的创造和想象力。

活动目标:

1、小学复习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

2、小学初步尝试用几何图形拼合简单的图案。

3、培养小学的动手能力,体验图形组合变化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五筐各种图形的操作材料

2、三张拼合的几何图形创意画

3、小房子一个(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图形)

活动重点:

小学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活动难点:

小学尝试用几何图形拼合简单的图案。

活动过程:

一、 以小动物引出主题

1、小白兔引起小学兴趣

教师:小朋友,昨天小白兔打电话给老师了,它说:“它在森林里盖起了一座新房子,你想不想看看哪?”“你们看,这座新房子漂亮吗?”

2、教师提问

教师:你们看,这个新房子上都有哪些图形哪?

请个别小学上来指一指,并告诉我图形的名字。

(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二、 复习图形

1、 教师提问

教师:这座房子可神奇了,看看她房子里都有谁?

教师依次从房子里拿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小学认读。

2、教师介绍游戏的规则

教师:你想不想和图形宝宝做游戏那?(小学回答:想)

教师叫图形宝宝的名字,小学就从桌子中的操作材料中拿出相对应的图形,并演唱儿歌。例:圆形,圆形你在哪里?小学回答: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游戏进行三次,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此环节解决重点。)

三、 几何图形的拼合

1、教师出示拼合好的图案小学观看。

(小鸡、热带鱼、太阳、小树)

2、教师提问

1)小朋友你们看看小鱼是用什么图形宝宝拼合起来的?(三角形)。

2)小朋友你们看看小鸡是用什么图形拼合起来的?

(三角形、圆形)

3、教师请小学说一说你想拼合什么图形?

4、教师请小学自己拿操作材料在桌子上拼合图形。

5、在此环节解决难点。

四、 教师巡回指导。

五、 教师展示小学的作品,小学分享作品。

课后反思:

在紧紧张张的几天筹备中,反复的修改中,这节课上完了,心里轻松了很多,可是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课中的几个环节中最大突出的.就是语言的不完整,例如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候,我问的问题的不完整导致孩子说话的不完整性,这个我以后要需要注意,还有我没有好好地把握时间,复习的时间有点长,虽然这么多的不好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我对孩子的掌握还有上课的语气,以及对孩子的吸引力还是挺好的,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掌握还是很好的,以及班上的一位孩子拼合的鱼骨头让我惊奇了一次,让我不敢忽视我们的孩子。所以我要更优秀,就要改掉我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让自己的授课技巧更完美。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共同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利用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马小虎日记——从错误出发引入“面积的复习”。

二、回顾整理、构建知识

1、独立思考: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面积单位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进率)100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等有多大。

抢答方式完成面积单位填空,口答完成单位换算。)

面积计算 长方形面积=长times;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times;边长

(小练习:计算图形面积)

三、应用知识

1、油画长15分米,宽10分米,要给它配上玻璃,再装个画框。画框长多少分米?玻璃的大小是多少平方分米?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交流反馈。

2、教室有一面墙壁,墙壁中间有一扇正方形的窗户。现在要粉刷这面墙,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练习,交流。

四、课堂总结

结合板书简单向学生渗透复习整理的方法。

五、介绍小游戏“抢地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5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8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6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参考6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优质6篇

三年级下册作文三年级作文5篇

植物的朋友三年级下册作文5篇

优秀作文三年级下册的作文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