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最新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通过提前准备详细的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安排教学评估和反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以下是调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最新5篇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1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1. 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 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 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 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于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初步学会求绝对值等于某一个正数的有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从数形两个侧面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以及求绝对值等于某一个正数的有理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两只小狗从同一点o出发,在一条笔直的街上跑,一只向右跑10米到达a点,另一只向左跑10米到达b点。若规定向右为正,则a处记作xxxxxxxxxx,b处记作xxxxxxxxxx。

以o为原点,取适当的单位长度画数轴,并标出a、b的位置。

(用生动有趣的引例吸引学生,即复习了数轴和相反数,又为下文作准备)。

2、这两只小狗在跑的过程中,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在数轴上的a、b两点又有什么特征(从形和数两个角度去感受绝对值)。

3、在数轴上找到-5和5的点,它们到原点的距离分别是多少表示和的点呢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存在这样的情况,无需考虑数的正负性质,比如:在计算小狗所跑的路程中,与小狗跑的方向无关,这时所走的路程只需用正数,这样就必须引进一个新的概念———绝对值。

二、建立数学模型

1、绝对值的概念

(借助于数轴这一工具,师生共同讨论,引出绝对值的概念)

绝对值的几何定义: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比如:-5到原点的距离是5,所以-5的绝对值是5,记|-5|=5;5的绝对值是5,记做|5|=5。

注意:①与原点的关系②是个距离的概念

2、。练习1:请学生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明解决有的问题只需考虑的数绝对值。[温度上升了5度,用+5表示的话,那么下降了5度,就用-5表示,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意义(即:上升还是下降),只考虑数量(即:温度)的变化,我们可以说:温度的变化都是5度。银行存款,如果存入100元用+100表示,那么取出100元就用-100表示,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意义(即:存入还是取出),只考虑数量的多少,我们可以说:金额都是100元。]

(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应用深化知识

1、例题求解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1.6,0,-10,+10

2、根据上述题目,让学生归纳总结绝对值的特点。(教师进行补充小结)

特点: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3、零的绝对值是零

4、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3、出示题目

(1)-3的符号是xxxxxxx,绝对值是xxxxxx;

(2)+3的符号是xxxxxxx,绝对值是xxxxxx;

(3)-6.5的符号是xxxxxxx,绝对值是xxxxxx;

(4)+6.5的符号是xxxxxxx,绝对值是xxxxxx;

学生口答。

师:上面我们看到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是由符号,和绝对值两个部分构成。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规定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那么大家在今天学习了绝对值以后,你能给相反数一个新的解释吗

5、练习3:回答下列问题

①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这个数是什么数

②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个数是什么数

③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吗

④一个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对吗

⑤绝对值是同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这句话对吗

(由学生口答完成,进一步巩固绝对值的概念)

6、例2.求绝对值等于4的数

(让学生考虑这样的数有几个,是怎样得出这个结果的呢对后一个问题由学生去讨论,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个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分析:

①从数字上分析

∵|+4|=4,|-4|=4∴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4和-4画一个数轴

②从几何意义上分析,画一个数轴

因为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等于4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两个,即表示+4的点p和表示-4的点m

所以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4和-4.

6、练习:做书上12页课内练习1、2两题。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觉得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3、由学生自行总结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的体会。

五、课后作业

1、让学生去寻找一些生活中只考虑绝对值的实际例子。

2、课本15页的作业题。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2

一、情景导入

见书问题

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们知道,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为此,要确定区域内一些地点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选取怎样的比例尺?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

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格相当于实际的`100米).

点(150,200)就是小刚家的位置.

画出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标明它们的坐标.

归纳:

注意:

(1)通常选择比较有名的地点,或者较居中的位置为坐标原点;

(2)坐标轴的方向通常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

(3)要标明比例尺或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下图是小红所在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请你指出学校各地点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3

教学过程

一、目标展示

二、情景导入。

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

三、直线平行的条件

以前我们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课本p13图5、2—5)在三角板移动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

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没有变。

∠1与∠2是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移动前后的位置,显然∠1与∠2是同位角并且它们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1=∠2∴ab∥cd、

如图(课本p145、2—7),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这种叫做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的道理吗?

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可知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

学习目标一: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题组一:

1、叫做平行线。

如图:a与b互相平行,记作,a。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b只有与两种。

3、下列生活实例中:

(1)交通道路上的斑马线;

(2)天上的彩虹;

(3)阅兵队的纵队;

(4)百米跑道线,属于平行线的有。

学习目标二:掌握两个平行公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题组二:

4、通过画图和观察,可得两个平行公理:

①、经过点,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②、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符号表达式:若b∥a,c∥a,则。

5、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b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

①、a与b没有公共点,则a与b;

②、a与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a与b;

③、 a与b有两个公共点,则a与b;

6、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有()

a、有且只有一条;b、有两条;c、不存在;d、不存在或只有一条

教学设计

1、落实教学常规,践行学校《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要求》。

2、优化教学策略,老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倡“学先教后”,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做”,老师依学定教,点拔引领,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交流、展示、应用”中内悟知识。提倡“当堂训练”,在教学设计中,要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环节,当堂落实。力争当堂完成“双基”任务。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4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3、代数式值的意义

其中列代数式是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讲述一下这三点知识的主要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以及后面所要学的乘方、开方)将数及 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个的数字或字母也叫代数式。如:5,a, 4x, ab, x+2y, , a2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⑴在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写作“· ”或者省略不写。如3×a可写作3· a或3a, 2×(x+y)可以写作2·(x+y)或2(x+y)。

⑵数字与数字相乘时乘号,仍然用“×”,不宜用“· ”,更不能省略不写。

⑶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⑷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如s÷t写作 。

⑸代数式中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写成假分数与字母相乘的形式,如 应写作 。

(6)两个代数式相乘,应该用分数形式表示。

3.代数式值的意义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①棱长是acm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cm3。

②温度由t°c下降2°c后是___°c。

③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千克。

④a和b 的倒数和是___。

⑤a和b的和的倒数是___。

解: ① a3 ②(t-2) ③(1+10%)m ④ ⑤

说明: ⑴列代数式的关键在于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说法,要仔细进行对比,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先分段考虑,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⑵像a3 ,(1+10%)m 这样的式子后在可直接写单位,像t-2这样的式子,需写单位时,要将整个式子用括号括起来。

例2、用代数式表示

⑴被4整除得 m的数

⑵被2除商为 a余1的数

⑶两数的平均数

⑷a和b两数的平方差与这两数平方和的商

⑸一项工程,甲独做需x天,乙独做需y天完成,甲乙两人合做完成的天数。 ⑹某人先用v1千米/时速度行完全路程的一半,又用v2千米/时的速度行完另一半, 若全路程长为a千米,用代数式表示此人行完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⑺个位数字是8,十位数字是 b 的两位数。

解: ⑴4m ⑵2a+1 ⑶设这两个数分别为a、b、则平均数为 。

⑷ ⑸ ⑹ ⑺10b+8

分析说明:

⑴数a除以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称a能被b整除。

⑵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两个连续奇数,若较小的是n,则较大的是n +2 。

⑶对于题⑶中两数没有给出,为说明其一般性。可先设这两个数为a, b;用字母表示数时,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⑷题⑷中的a,b两数的平方是a2-b2,不能颠倒,也不能写成(a-b)2。

⑸题⑸中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分别是 和 ,所以甲乙两人合作完成的时间是 即 。

⑹平均速度=

所以平均速度为 解答本题容易错写成 ,这主要是概念不清造成的。

题⑺中主要应清楚自然数的十进制表示方法: n=an×10n+an-1×10n-1+……+a1×10+a0 即一个自然数总可以用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来表示。

例3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⑴ 3a+2 ⑵ 3(a+2) (3)

(4) a- (5)(a-b)2 (6)a2-b2

分析:说出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①不含括号的代数式习惯从左到右按运算顺序读,如(1)小题3a+2读作“a的3倍与2的和”;

②含括号的代数应该把括号里的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按运算结果来读,如(2)小题3(a+2)读作“a与2的和的3倍”;

③由于分数线具有除法和括号的双重作用,应该把分子与分母看成一个整体来读。

解:(1)a的3倍与2的和;

(2)a与2的和的3倍;

(3)a与b的差除以c的商;

(4)a与b除以c的差;

(5)a与b的差的平方;

(6)a、b的平方差。

例4、当x=7,y=4, z=0时,求代数式x ( 2x-y+3z)的值。

解:x (2x-y+3 z)=7×( 2×7-4+3×0)=7×(14-4)=70

说明:⑴由比例题可以看出,求代数式值的一般步骤是:①代入 ②计算⑵在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是省略不写的。而当代入数据求值时,都变成了数字相乘,原来省略的乘号“×”应补上。

【一周一练】

1、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属于代数式的有( )个。

, s= ah, 5× , -y, x-2=y, a-b, 3x>y

a、2 b、3 c、4 d、5

(2)下列代数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 b、m· n c、 mn d、(m+n)÷2

(3)用代数式表示“a的 乘以b减去c的积”是( )

a、 ab-c b、 a(b-c) c、 a( b-c) d、

(4)用语言叙述代数式 ,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比a的倒数小2的数; b、a与2的差的倒数

c、1除以a减去2的商 d、比a小2的数的倒数

2、判断题

⑴n除m用代数式可表示成 ( )

⑵三个连续的奇数,中间一个是n,其余两个分别是n-2和n+2( )

⑶如果n是偶数,则紧跟在n后面的两个连续奇数分别是n+1,n+3( )

3、填空题

⑴每本练习本是0.3元,买a本练习本需__元。

⑵小明有5元钱,买了a支铅笔,每支铅笔是0.2元,则小明还剩__元。

⑶被3整除得n 的数是__。

⑷个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数的2倍少3的两位数是_。

⑸加工一批零件共m个,乙先加工n个零件后,甲单独再做3天才完成任务,则甲平均每天加工零件__个。

⑹一种小麦磨成面粉后,重量减少数15%, b千克小麦磨成面粉后,面粉的重量是__千克。

⑺一个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长的 还多1,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__

⑻a、b两个码头相距s千米,一轮船从a码头到b码头的速度是a千米/时,返回的速度比从a码头到b码头快2千米/时,这艘船在a,b两码头间往返一次,共需__小时。

4.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⑴ 其中a=2

⑵当 时,求代数式 的值。

5、填表

x

y

x+y

x-y

xy

5

15

6、某班级里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 多16人,男生人数是a,问a的代数式表示:⑴女生人数。 ⑵该班学生总数;当a=25时,求该班学生总数。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能准确解答应用题。

2、加深学生对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点,会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花手绢的块数是白手绢的

2、白手绢块数的正好是花手绢的块数。

3、花手绢的块数相当于白手绢的

4、白手绢块数的倍相当于花手绢的块数

(二)教师提问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三)谈话导入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每一类应用题的特点,巩固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下面一组练习。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3

1、课件演示:分数除法应用题

2、比较。

(1)我们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三个数量是相同的;需要找准单位“1”来分析。

(2)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点:已知和所求不同;解题方法不同。

3、小结:分数应用题主要有以上三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4、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

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

三、巩固练习

(一)应用题

1、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是一个篮球价钱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

(2)要求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2、学校有故事书36本,是科技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3、学校有故事书36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二)补充条件并列式解答。

一条路长15千米,修了全长的, ?

(三)选择正确答案

1、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了,修了多少千米?

2、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50千米,修了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240× 240÷ 150÷240 240÷150

(四)思考题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数的。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三类题的对比练习。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一)解答下面各题

1、六一班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有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2、六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女生有多少人?

3、六一班有男生25人,占全班的。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二)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三)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除法对比练习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12=

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12× =4(只)

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4÷ =12(只)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9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最新5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作文600字8篇

我的七年级下册作文作文8篇

七年级政治下册工作总结作总结8篇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案最新6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工作总结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推荐5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优质5篇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最新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