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案优质6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案设计要有互动环节,教案的设计可以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案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案优质6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正方体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比较

教学反思

正方体的学习是以长方体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时可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可采用观察彩图和实物、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同一节中呈现,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熟记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培养理解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探究的条理性,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3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竞赛导入

1、请说出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5 158 200 87 65 164 4122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3、你能说出几个3的倍数吗?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你能迅速判断出来吗?

4、比一比。请学生任意报数,学生用计算器算,老师用口算,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看谁的数度快!

5、设疑导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就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大家也一定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揭示课题)

二、猜想探索,归纳验证

1、大胆猜想: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1)交流猜想。(有的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同学举出反例加以否定)

(2)整理认识。只观察个位上的数不能确定它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探索:出示第10页表格。

(1)圈一圈。上表中哪些是3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2)议一议。观察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3)全班交流。横着看圈起的前10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呢?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问题启发:

大家再仔细看一看,3的倍数在表中排列有什么规律?

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

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相等)

每条斜线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

3、归纳概括:现在你能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验证结论

大家真了不起!自主探索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但如果是三位数或更大的数,你们的发现还成立吗?请大家写几个更大的数试试看。

(1)尝试验证。(生写数,然后判断、交流、得出结论。)

(2)集体交流。

教师说一个数。如342,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一个更大的数。4870599,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5、巩固提高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3、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增强时间观念。

导学案

自主预习整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1、我们认识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了24时计时法,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纳:

年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月大月:xx、xx、xx、xx、xx、xx、xx、31天

小月:xx、xx、xx、xx、30天

二月:平年xx天闰年xx天

日1日=xx时

时1时=xx分

分1分=xx秒

3、做一做p114页第6题,说说怎样想的?

(1)3年=xx个月24个月=xx年

(2)、7月有xx天15时是下午xx时

(3)展览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从8:30到16:30,一天共开放xx小时。

交流合作

1、说一说时间单位的知识。

2、议一议有关时间知识的要点。

3、你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介绍一下你的学习经验。

4、你会计算起止时间和经过的时间吗?怎么算?

展示提升小组抢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你会用什么方法记忆?

2、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普通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说。

反馈测评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五第6题:

小华每天早上7时30分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下午2时到校,16时放学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长时间?

(1)先求上午在校时间:

(2)再求下午在校时间:

(3)最后算出全天在校时间:

2、出示钟面:

(1)现在是几时几分?

(2)17:00开往长沙的火车现在开始检票了,还有多少分钟开车?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如果你耽误了时间,会怎样?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握时间,时时处处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教材第36~37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将两个简单统计表合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填写信息。

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学校开运动会准备购买一批水果,下面是一位同学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的情况。(课件出示下面表格)

师:你能说一说每种水果的喜爱人数分别是多少吗?(点名学生回答)

师:上面的统计表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简单统计表,它能直观看出各种数据是多少,不过如果我们想知道班上男生和女生对这五种水果的喜欢情况,它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另外一种统计表来表示,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36~37页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1情境图)

(1)调查数据,完成简单统计表。

师:这几幅图中的同学分别在干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有的学生在看书,有的学生在看电视,有的学生在玩电子游戏,有的学生在踢足球,有的学生在画画,有的学生在跳绳。

师:你最喜欢哪种活动呢?(小组交流讨论)

师:如果我们希望分别了解本班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设计统计表?

引导学生应按男生、女生分别统计,并制作成两张统计表。(课件展示下方统计表)

点名两位学生分别统计本班男生、女生最喜爱的活动,根据学生统计情况师生一起填表。

师:从上面的两张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点名学生回答)

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小组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两张统计表,注意到两张表统计的项目相同,都是2行7列,都是统计人数,不同之处是统计对象分别是男生和女生,表格中数据不同。

(2)将简单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

师:上面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独立反映了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生、女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两张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师:这张统计表和以前的统计表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同点?(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师:男生、女生合并在一起,自然由简单统计表的2行变为3行,列不变,仍为7列。

师:该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简单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简单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明确: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竖排表示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活动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最喜欢的活动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组织学生独立地将两张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入教材第37页的复式统计表,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和检查。

根据学生填入统计表中的数据,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7页例1第(1)、(2)、(3)题。

师:通过解决这3个问题,你能说说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吗?(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明确:复式统计表反映的内容更丰富,更容易比较几个相关联的事物,对表中数据进行计算也更直观。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根据调查的实际结果填表并回答问题,略。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篇5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9+6=5+5=6+8=

8+6+1=8+2+1=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85+68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巩固发展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是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巩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相关知识,熟练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复式统计表的初步知识,学会正确处理表中信息。

3、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巩固复式统计表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校开展兴趣下组活动,有计算机、篮球小组等。你想参加哪个小组的活动?我们一起来统计吧。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提问:在完成这张统计表时,我们要怎么做?(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完成统计表。指名说一说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指导练习

1、出示第38页第1题。

读题,看表,数数表上总共有几个国家,列举了几届奥运会。这些数据表述的是各国的什么奖牌的数量?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第38页第2题。

表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思考1:怎样才能完成下面的表格?

思考2:男生及格人数是多少?优呢?良呢?不及格呢?分别数一数。

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回答。

思考:女生的情况怎么统计呢?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大家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3出示第39页第3题。

小组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三、提高练习

1、出示第39页第4题。

(1)每个小组派一人虎豹数据。

(2)根据数据制作复式统计表。

(4)老师针对存在问题集中讲解。

(5)回答表下问题。

2、出示第39页第5题。

仿照第4题步骤和顺序解答。

3、课后完成第39页第6题,制作有特色的统计表。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在制作复式统计表时要注意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案优质6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

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优质5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教案8篇

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优质8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教案推荐7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数学教案8篇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推荐7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8篇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案优质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