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感描写和人物塑造的思考和解读,写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情节的概述,更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下面是调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老子的道德经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老子的道德经读后感篇1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
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判断都是比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因此价值的判断也是变化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恶,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
而后半段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准确论述了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本态度,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
老子的道德经读后感篇2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漫长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中流传下来了很多经典的思想以及典籍。其中有这么一个长达几百年的征战史,也正是在这段峥嵘的历史阶段,人才辈出,思想膨胀,百家争鸣。这段时间就是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段连年战争,诸国征伐,民不聊生的时代,无数有志之士运用各种办法寻求治国安邦之道。因此形成了与东周国内割据一方的诸侯国一样的各个学术学派,产生了许多有名的学术成果,以及文化名人。典籍有儒家的《论语》、《春秋》、《孟子》等等;道家的《道德经》、《庄子》等等;墨家学派的《墨子》等;还有兵家的《孙子兵法》等等。学派以及典籍之多不胜枚举。我想作为一名有知识、有文化、有素养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好好学习一下中国古代的这些经典名著,因为这些作品出自那样的一个战乱年代,人们常常对明天的太阳不抱希望,然而在这样一个生死不由自主的年代,他们能够更加看清人生的意义,更加明确生命奋斗的目标,更加注重国家的一统和兴旺发达。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思想,并不是过去的东西都是腐朽的,也许他们的思想能够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在寒假期间我看了一些诸子百家的经典,其中认真学习了道家的《道德经》,虽然理解了不少道家的思想,但是老子高深的古典辩证哲学思想并不是光看这些文字以及一个寒假的时间就能理解透彻,并且运用于实际的。
读《道德经》,首先就是要慢慢理清自己的思路,老子自己就说过,“道”这东西,它大大超越了知识的层面,所以我们不能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来衡量、来解释,我们必须要突破知识的限制,随老子一起站在局外来看这个世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视野才没有死角,我们才能够理解“道”的永恒。然而这个在看《道德经》前就应该有所准备的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所以无数人都看不懂,完全无法理解,于是自下定论,认为这是老子的一出恶作剧,故作玄虚。
在有了这样一个大概的理解准备后我们再看《道德经》,于是可以感到,老子的思想是围绕着“道”这一观念展开的。老子所说的“道”,并非人们通常所讲的道路、规律、天之道或人之道,而是既“无名”,又“有名”的一个实体。他所说的“名”,也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名称或名字,而是与实际内容相对应的形式和形态。老子的“道”一方面“寂兮”、“寥兮”、“恍兮”、“惚兮”,寂静无声,空虚无形。另一方面,它又“其中有象”、“其中有物”,是一实实在在的事物,有具体的形象。显然,老子所说的“道”是一客观存在的实体。这个浑然一体、不可割裂的东西,先于天地而生。它独立存在,永远也不会改变。它具有实体及其法则或规律这二方面的意义。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甚信”,含有真实可信的事物的本质。“道”产生万物,万物其中有“信”,含有真实可信的事物本质。“道”产生万物,万物产生后又向它回归。“道”好似万物的宗主,它是万物的汇归之地,万物都归附于它。“道”在万物中的体现称作“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的样子,一切以“道”为转移。天得到它就澄清,地得到它就安宁,神得到它就灵验,川谷得到它就盈满,侯王得到它就成为天下的君长。“道法自然”,它是自然的缩影和化身,是大自然及其规律的代名词。
“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有名”是万物的根源,天下万物无一不产生于天、地这样的具体的有形之物;“无名”则是万物的始端,具体的有形之物均产生于“道”和无形的“一”。“道”的运动就是向相反方向的转化。它的运动轨迹是由近及远,越离越远,但最终又由远处返回。天、地和人均取法于“道”,无一不是如此。如对于万物来说,“道”使其从无形成为有形;但“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又使其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无形既是万物运动的起点,又是万物运动的终点、归宿和本根。
在认识了“道”并据此了解天下万物后,老子认为认识的过程就已经完成,因而主张堵住耳目口鼻,关闭感知的大门,“绝学”、“弃知”,返回到无知、无欲的纯朴状态。
老子主张通过观察万物来认识其本质。这使他的认识论具有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因素。此外,他又认识到,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观点也是值得肯定的。另外,老子又主张只有无欲,才能认识无形之“道”的奥妙,这就使他认识论带有神秘的色彩,但同时又揭示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而在当今有为了利益而反目的兄弟,还有为了利益而越来越疏远的人际关系,我认为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倡导大家学习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少一些利益征讨,多一些亲情友谊。
粗看人生几十载,你可以为了获得万万人之上的荣耀而奔波此生,也可以拉帮结派,纠集聚众虎踞一方,还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细数天下王侯与膝前孩童听。都不过几十载,于是万万人之上的人要求别人帮他写书,把他打败拉帮结派的家伙的故事写成一本厚厚的笑话,并给这部笑话取了个颇有文学意味以及哲学涵养的词叫:历史。并且告诉要求所有的人都像他学习,界定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寻平凡梦想的人为愚昧。细看人生许多日子,不要因为他短就可以忽略,因为再小的一天也是昨天所不能拥有的明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够真正的超然不受拘束?是“道”所衍生的人民。
老子的道德经读后感篇3
?道》三十四章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4章的内容实在是很熟悉不过了,因为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都谈及过34章的观点和内容。
但是,我们应该去相信惜字如金的老子是不会在《道德经》经文中重复着讲废话的,34章与7章&8章区别在于:7章&8章都是以自然现象论道,而34章则是直接论道。
如果我们还对32章的内容有印象,那么应该记得32章谈的是“朴虽小”(朴素的朴),从道很微小的角度开始谈到到其很大的本质:天下莫不称臣。
34章则是从道很宏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角度谈到如何实现“大”。
我们还是先意译一下经文。经文意译: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成就了功业,却不占有名誉。
衣养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在万物面前保持一种无欲的常态,这是谦恭的“小”;反过头来说,万物都因道而被滋润、被孕育成长,这又是一种胸怀若谷的“大”。
正因为道的不自以为大显著特性,所以才能成就伟大、诠释其伟大。
正因为遵道而行的明道圣人们不自以为大,所以才不知觉间成就了他们的伟大。
34章的核心就在最后这句总结: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浅层理解:不装。
养成不装大、也不装高大上的习惯,或许反而可以培育出一种相对高大的形象。
中层理解:不显。
大与不大,都是既定的事实,它都在那里,不因显或不显而改变,把姿态放低,仿效水德,这便也是一种上善若水,最终也就形成了水德,最终也就成就了上善,高大上的上善。
较高的境界:不足。
那是一种高于虚怀若谷的不足境界,对此《周易》有着最唯美的诠释。
?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附上的图片美吧!
中欧,阿尔卑斯山脉下的一个小国:瑞士。
这个国家有多小呢?
其国土面积大约是杭州(含下面七县市)的2.5倍,其人口比杭州人口还少60万左右,820万人左右。
以2013年度为例,其国民生产总值是杭州的5倍,约合4.1万亿rmb。
谈钱,不足以彰显瑞士“大”的一面,其“大”的一面则表现为地球人都知道的奢侈品——腕表,被全球人民所敬仰与向往。
世人所羡慕的劳力士、欧米茄、浪琴、雷达、天梭、卡文克莱……无一不是源自瑞士。
阿尔卑斯山脉前端的汝拉山谷已经被称其为“钟表谷(watch valley)”,已经成为了全球钟表圣地,豪华品牌的表芯一半产自这里。
表业的集约化已经形成,这是工业化的产物,难能可贵的是这个钟表谷没有走上规模化的不归路,而是选择了艺术一般的纯手工制作之路,从17世纪开始至今依然如此。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历经沧桑巨变,有前有日本石英表的冲击,后有工业规模化的打击,今有apple watch的分庭抗礼意图瓜分市场,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小”至微不足道的纯手工制作之路,依然选择了“小”,依然风雨无阻地成就了其品牌的“高大上”。
经历数百年岁月的洗礼,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爱彼、积家、天珺……这些令全球街人、路人、世人仰为观止的豪华腕表,却在谷中村庄一个个毫不起眼年迈或年少的表匠手中流转着,然后成型,然后成表,然后奢侈,奢侈地然后流向了全球显贵们的手腕。
当江诗丹顿在世人手腕上引以为荣,引以为豪,璀璨夺目之前,他们都曾经只是在村民手中被装上一颗颗螺钉,一个个齿轮,一个个零件,仅此而已。
当春天阿尔卑斯山的冰雪尚未完全融化之时,那一只江诗丹顿的每一个零件尚还冰雪未融,处于手工打磨阶段,无论打磨方是一双历经沧桑形成了老茧的粗大十指,还是一双焕发着青春气息的活力双手,那都是江诗丹顿的春。
当工匠们的窗外,冰雪彻底消融,蝉鸣阵阵的盛夏来临之际,那一只江诗丹顿依然微不足道地只是工匠们手中的一个个卑微的零件而已。
当时间行走到至阿尔卑斯山脉上空苍穹湛蓝湛蓝的季节,那些以后势必趾高气扬的江诗丹顿依然还是个雏形,依然还是微不足道地流转于工匠们的指间,那些能打造出工业艺术品的手指指间或许还夹着一支燃烧的雪茄,或者还端着一支盛着一点点葡萄酒的高脚杯。
当壁炉燃起了温暖的火焰,当阿尔卑斯山已经冰天雪地的时候,那一只只江诗丹顿的表芯方才成型,方才能精准地滴滴答答告知世人24时的分分秒秒,于是被包装,被安装,成为了成品,甚至堪称艺术品,只是对于工匠们而言,那只是一个产品,只是一年的庄稼,与玉米、高粱、稻子、红薯一模一样的庄稼而已。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就这样被腕表所诠释着,就这样被工业所诠释着。
无意宣传奢侈品,毕竟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消费的东西。
如果,念书的时候我们只是佩戴着一只大众化的上海牌腕表,那只毫不起眼的、“小”至卑微的大众腕表其时最大的作用只是为了考试,或者只是为了准时约会,这也没有关系。
若干年以后,当我们从校园熬到了社会,从温饱熬到了小资,从小资熬到了小康,从小康熬到了小富,如果那只表依然还在手腕上,那么“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依然会被彰显。
万一不小心,有那么一天祖坟冒出了缕缕青烟,不小心从小富熬到了大贵或达贵,如果最初的那只腕表还在手腕,那么,即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之道不在心中,不流淌于血脉中,至少也能在手腕上,那也是一种有积累,有沉淀,有为,有道的品行。
?易》云:“履霜,坚冰至”,能解此道,必能逢凶化吉。
此道即为:“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的道德经读后感篇4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老子的道德经读后感篇5
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真谛启示,可以使我们解放思想,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放弃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做事不给自己和社会遗留后患。从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站在一体同观的全视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恒常快乐,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决人生不同时期的各种痛苦和困惑问题。此版本译文清晰准确,简洁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层译述,将老子真实的意愿全面破解表达出来,从而将老子先生请下了“神坛”,让人民大众真正能与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拥抱,人生的道路就不会偏颇,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大道至简,真理人人适用。
现在读过大道至简这个版本的各界人士,强烈推荐《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这本书,它将老子思想与现实生活融汇贯通、有机结合,既深入浅出,又富有哲理,对家长、孩子的工作、学习、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拜读、学习后深受启发、颇为受益,建议更多的家长、同学们能够学习这本书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天下之至美,乃美于无为之美,美于无私之美,美于心灵之美。愿你也可以领悟老子的思想,为心灵觅得一处宁静的港湾,让生命之“道”不受羁绊,在平淡的日子里怡然自得的生活。
老子的道德经读后感篇6
老子t;t;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
在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体道之物。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水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里。苏轼也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老子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不过,如果我们具备一项这样的美德,也就可以名垂千古了。
老子的道德经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