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读后感7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将书中的知识内化,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真实感受,而非单纯的总结,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超越》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超越》读后感7篇

《超越》读后感篇1

最初知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因为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荐大家去看。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特别好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开了这厚厚的200多页。

整体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思想还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认真读下来,心胸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不会再纠结于一点不放。这于我的确是有帮助的。

但要说超越,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整本书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较松散。我在读每一个方面的时候会将书中的理论往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套,似乎如书中所说,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比如说童年记忆,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到很多有分析意义的童年记忆。或许有部分人童年记忆深刻,很有参考意义,可是对于记忆没那么深刻的人又该如何解析呢?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亲戚家不愿读书不愿出门的孩子。父母的娇惯和放纵,学校老师的忽视,使得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极度缺乏,从而变得不那么正常。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阿德勒还列举了青春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由于年代久远,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异,但是把这本书当成现代某些鸡汤文的集锦是万万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爱的'观点来说,这在现代也是不过时的。

其实总体看来,阿德勒是想把自卑当作一个核心,然后用设法去补偿,但书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对一些个体的分析也不是那么严谨。不过整本书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方法论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应当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超越》读后感篇2

去年,闲暇之余读了两本书,其中最为感动的是作家刘墉文集中的《超越自己》,那是他儿子考入美国著名的高中史岱文森学校时,他写给儿子的一系列信件。刘墉本意是启发儿子怎样面对艰险横逆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教他怎样发挥潜能,超越自己!对于以为人父、四十不惑的我来说不仅是收获了儿子的良方,更收获了做人的道理。

“你不能失败”是他写给儿子的信件之一。文中引用西方哲学家赫伯特的话:“一个人如果二十岁时不美丽,三十岁时不健康,四十岁时不富有,五十岁时不聪明,就永远失去这些了。”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不等人的,时间是不等人,如果在你年轻的时候该耕耘的时候不去拼搏,那么在你该收获的时候也会一无所有。

这篇短文也在我原本平淡如水的心绪中激起了层层浪花,使我这十多年来日渐麻木的心有了再度振作的欲望,让我感觉到尽管单调的法警工作很多年没什么变化,但社会是不断变迁和飞速发展的,即使工作内容没变化,但是侦查工作的方式在不变化、侦查设备在不断更新,如果不学习理论、不掌握技术,就不能适应提高检察工作技术创新的要求,那就是一种落后,是一种失败。犹如作者所说:“马断了腿,当然还能活!但是身为一匹马,不能跑了,就算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你的语言、语言影响的行为,行为结果决定你的思维,思维影响你的态度。做为一名老法警,曾经崇高的理想和澎湃的激情,已随时间消磨殆尽,对待工作的态度平平淡淡,犹如“断了腿的马儿”。想想七十多岁的老人尚有考上大学的,我才四十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对待人生就是要有不懈的努力与强烈的责任感。我要在法警技能上有所突破、在侦查方式上有所提高、在日常的检察工作中有所创新,实现自己曾经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面对安逸的生活,我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因为有着“铁饭碗”能吃“皇粮”,我就没有忧患意识、迷失前行的方向!而刘墉的文章中总是有许多励志和心理辅导性的东西,总是能提出许多不凡的见解,让人看了就觉得备受鼓舞,振奋人心,看了就觉得生命应该活出精彩!是刘墉的字字珠玑,告诉我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家人,如何对待纷杂的社会。告诉我的孩子如何战胜自己的惰性,克服依赖心理,找到自己前行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生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

《超越》读后感篇3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做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像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小学时我认为自己是自卑的,优柔寡断、临阵退缩的事在我身上都发生过。我害怕失败,害怕当众讲话,所以越发沉默,越发犹疑。朋友说我谨慎,我却知道这是没自信没激情,恶性循环。尽管我努力改变,想用变得更开朗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自卑总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错失机会。但根据阿德勒的看法,培养对外界而非自身的兴趣、

合作和社会化的能力,确实是超越自卑的好方法。

阿德勒说自卑有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虽然阿德勒提出这三个原因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但无可否认,这三点至少是造成自卑的原因的一部分。后两个对我来说不符合,但是第一个有可能。我在学习说话时,我的一位堂兄故意教我“口吃”,以致一直也改不掉。在小学时,即使我个人成绩很好,在班里名列前茅仍遭到大家的嘲讽和否定。这就应该是我自卑的最主要的原因了吧,是我没有自信吧。

阿德勒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还说,在面临困难时,退缩的最彻底表现就是自杀。我是不会自杀的,我明白我对父母的重要和自己的责任,自杀在我心中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从来没有否定过我什么,不断在教我做人的道理,互帮互助且不因外在原因歧视别人等等,还培养我的兴趣,比如围棋、国画等等。我还要感谢后来转学之后遇到的同学,他们和之前的同学完全不一样,真的是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玩。和新同学的交流融合也验证了阿德勒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真的是父母和新同学让我对外界有了兴趣,让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自己,我是可以做好自己,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和每一个人都相处的很好。我完全可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一次,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一段话,使我受益匪浅:生

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是的,我不应该在执迷不悟了。我开始对以前的行为反思了,觉得我那丧失很久的自信又渐渐回到了身上,我觉得自己的心脏跳动有了力量。我把“不要自卑”当做座右铭,虽然没写在座位右上方,却把他刻在了心里。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一句话,生的意义在于奋斗!

《超越》读后感篇4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简单易读的心理学书籍,刚开始读的时候,是被标题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样的励志书籍,不知道会不会晦涩难懂自己读不完,读起来易懂轻松,还有很多案例,让我一直有趣味读下去。

书中说一个人的性格在六岁前就形成,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对于个体性格特征影响的重要性。书中强调合作性的.重要性,一个人具有合作的能力,就能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同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才具有生活的意义。书中讲到一些人具有性格缺陷:外貌特征具有缺陷被忽视的人和外貌优秀被溺爱的人。两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忽视或者过度关心而失去合作能力,无法与社会沟通生活的人。

摘抄书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如下: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但凡人们认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经验并非成功或者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只有渴望将自己融入社会整体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学会如何补偿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只有夫妻二人都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的时候时,双方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才会给予对方真正的爱。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超越》读后感篇5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了,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尊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取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如果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伟大的人类应该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须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超越》读后感篇6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结合,把自卑与超越自卑进行深度的剖析。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自卑这一情感,同时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念和看法。自卑与超越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构成生活意义的理解。

《超越》读后感篇7

这本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开阔了我的视野。

我最开始对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来我了解到,这里的合作,是比较广义的。我对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现在点了一份外卖,那其中至少牵扯了我、送外卖人员、厨师、程序员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说,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职责,就是合作。

后来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结与优越感的概念。我认同人类的不少目标,其本质就是追寻优越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优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时候,就会开始自卑,开始怀疑。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了解到人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实是选用某种病症,但我不是很认可)与优越感目标的关联。作者随后提出,方法无可厚非,需要改变的是目标。目标改变后,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

作者很强调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奉献,要合作,这令我感到自己是个极其格格不入的人,读这样的文字,让我觉得特别扯淡。后来我觉得作者渐渐自圆其说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与我的'观念有冲突,只不过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会有不良影响;比如当事人变得狭隘,走向反社会道路等。我觉得这个是挺真实的,与社会主流不一致,确实会活的艰难。目标不与大众一致,也会很累。

作者还提到了早期记忆对人后期的影响,举了一些例子,有些看着还挺触动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么表达。我比较认可作者的一点是,家庭之中的关系要平等。我想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家庭很少吧?当然啊,这一点的实现,听上去很理想化,也着实让人羡慕。

读完这本书还是花了很多天,导致对一些内容有所遗忘,难以进行整体的理解。这也是本挖煤的个人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的体现,以后还需继续努力。

《超越》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年级作文读后感优质7篇

小鸭子读后感7篇

桃花寨读后感7篇

《灰娃》读后感7篇

本质读后感7篇

论语读后感范文7篇

《化身博士》读后感7篇

看见的读后感推荐7篇

《目送》读后感通用7篇

荆轲传读后感7篇

《超越》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