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挑战性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了准备好的教案,教师可以更有条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是调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九年级下册圆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九年级下册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停顿示例:
2、学生朗读展示。
3、整体把握,理解诗意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2、字词预习:给下列生字注音
弗(fú)涉足(shè)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jì)延绵(yánmián)
1)全诗共四个诗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小结: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⑵《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适当讲解象征与比喻的不同)
(3)这首诗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发言。
例如: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三、合作探究,深入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2、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五、作业
1、练笔:请同学分别写出走大路或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200字左右。
2、阅读:课后搜集并阅读弗罗斯特的诗。
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纸船》等。
知识链接: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九年级下册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积累生字词。
2.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3.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正确认识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反思现代社会与人的感情之间的冲突,关注亲情、关注身边的孤独人群。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剧本的主题,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 演读法 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枣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现实中的枣又香又甜,我们都很喜欢。昨天让大家预习了《枣儿》这篇课文,那里的“枣儿”是不是仅仅是指现实中的枣吗?那“枣”的味道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概述课文。
二、学生复述课文
1、一学生复述
2、其他学生补充
三、探讨研究
1、圈划文中感人部分、含义深刻部分,小组合作讨论“枣儿”的味道?总结从哪些语言中看出“枣儿”的味道?
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1)老人为什么留着这些“枣儿”?
(2)孩子为什么怀揣这一个“枣儿”?
(3)老人的儿子、孩子的父亲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长久的不回来?
香甜 真实的“枣”是甜的
老人对往昔的回忆
孩子对父亲的回忆
老人对孩子的疼爱
老人和男孩对未来的希望
苦涩 现实生活中老人的孤独
现实生活中孩子寂寞的期盼
现代社会与人感情之间的冲突
2.请学生根据文章的语言和事例,总结老人和小孩的形象。
老人 满怀亲情、富有爱心、怀旧、传统、孤独,
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 思念父亲、天真单纯、懂事
3.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以“枣儿”命名?
“枣儿”是全文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4.“枣儿”除了指真实的“枣儿”,还有其它含义吗?
“枣儿”象征亲情、故乡、传统生活……
5.象征是现代话剧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文章中还有其它语句使用象征的吗?它们象征着什么呢?
6.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选用了两个相同的童谣,它们所表达的含义相同吗?如果不同,分别是什么?
7.请学生表情朗读高潮部分。
四、拓展延伸
文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没有具体的姓名,看来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性。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则广告:常回家看看、有时间多陪陪孩子。用多媒体播放。(播客上有)
这两则广告和《枣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应了现代社会的亲情缺失。
1.同学们中有没有父母不在身边、亲人不在身边的,如果有,你们想对远方的亲人、远方的父母说些什么?
2.如果你是老人的儿子、男孩的父亲,或者广告中老人的亲人、女孩的父亲,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五、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面对这呼喊、面对这期盼,我们发出良久的深思……
六、布置作业
1、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感悟,字数300字以上。
2、预习《音乐之声》
七、板书设计
老人 儿子
枣儿
男孩 父亲
象征
亲情
故乡
传统
九年级下册圆教案篇3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浑沌(hún dùn) 凿(záo) 渻(shěng) 倏(shū) 恃(shì)2.形近字┏沌(dùn)浑沌 ┏恃(shì)有恃无恐┗炖(dùn)炖熟 ┗峙(zhì)对峙3.多音字┏(yìng)答应 ┏(shèng)旺盛应┫ 盛┫┗(yīng)应该 ┗(chéng)盛饭4.词语解释【浑 沌】神话传说中管理中央的大帝,面孔浑圆,无耳目口鼻。古人把天地未开辟前的状态也称之为浑沌。【 时 】常常,时常。【 谋 】谋划,商量。【 德 】恩情。【七 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以 视、听、食、息】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斗 鸡】使公鸡相斗的一种游戏。【 已 】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方虚骄而恃气】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方,正;恃,凭着,依靠。【犹应向影】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犹,仍然;应,作出反应;影,影子,指的鸡走近来。【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疾视,怒目而视。【无 变】没有反应。【 德 】精神。【 异 】别的。【 应 】应战。【反 走】转身逃跑。5.文学常识填空(1)《浑沌之死》选自____,古人把____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____和____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_______。(2)《呆若木鸡》选自_____,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______。(3)人皆有七窍,______,此独无有,尝试凿之。(4)望之,____,_____,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参考答案】(1)《庄子•应帝王》 天地未开辟前 倏 忽 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索。(2)《庄子•达生》 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3)以视、听、食、息(4)似木鸡矣 其德全矣二、课文复习1.作者回顾【明确】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2.题目解说【明确】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称之为“奇书”。这类书的思想非正非邪,文笔非庄非谐;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却闪耀着文采精华;是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却又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辨。这类书是作者的智慧与性灵的凝结,也是作者的谐趣与幽默的外化,更是作者超凡脱俗、逸世独立的人格与思想的展现。这类“奇书”之中,有一部最美妙、最有趣、最具有灵性的作品,它就是《庄子》。作为一个灵心慧性的智者,庄子的思想对人世极富有启发意义。《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受破坏而死亡。《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3.《浑沌之死》如何理解?【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4.《呆若木鸡》如何理解?【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5.结构分析【明确】(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2)结构图 ┏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浑沌之死 ┫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 好心办坏事 ┗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 ┏开端 → 为王养斗鸡 ┃ ┏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呆若木鸡 ┫发展 → ┫ 疾视而盛气 ┣ 精神内敛 ┃ ┗ 鸡虽有鸣,已无变 ┛ ┗结局 → 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6.翻译 《浑沌之死》【明确】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呆若木鸡》【明确】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过了10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三、深入探究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2. 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4.写作特点分析(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四、课内阅读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1.给下列生字注音。倏( ) 浑沌( )( ) 凿( ) 2.解释下列词语。时相与:______ 窍:_______ 以:_____3.翻译下列句子。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译:4. 倏与忽欲以什么方式报答“浑沌之德”?5.这则寓言故事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倏(shū) 浑沌(hún)(dùn) 凿(záo) 2.经常一起 洞 用来 3.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4.为浑沌凿七窍5.人聪明尽开,反而使天性尽散,人应该保持本性。
九年级下册圆教案篇4
诗歌赏析:
一、
作者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诗歌题目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这首诗用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象征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表现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
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势及国人的抗战热情,表达了诗人征服天下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两句诗中,“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冲过来的动态,体现了自然之力。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此外,“奔”形容速度快,用在句中突出风雨气势之磅礴、猛烈。
诗歌中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风雨”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表现了一幅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的壮阔图景。一望无际的平原如汹涌澎湃的大海,正酝酿着更激烈的风暴,一个个分散的基层单位――房舍,被汹涌波浪所激,如一叶叶扁舟,摇晃不定,前景难测,凶险无比。大与小的强烈反差,给人造成极为深刻的印象。
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面对苦难的祖国,“我”我虽缺乏经验和阅历,但“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作有为的青年,表现了我对祖国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因没有经验,“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表现了“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
二、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吟》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
从动、静关系上看,第一段两行是动,是两个“卷”;第二段是静,是两个“如”。两个比喻的画面感很强。前四行是客体,后两行转向主体。
正是这个主体“我”在结尾的出现,十分突兀,它不仅破坏了诗人在前面苦心营造的风雨如磐的大氛围,也破坏了全诗的语感与节奏。因此后两行,尤其是倒数第二行,是败笔。如果后面两行改成“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匍匐在大地的海上”,会更好些?
另附别种说法:
读这首诗,要读出一幅画面,从对画面的呈现中体味情。当然最先一步还是要关注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海”“舟”“舵手”“忧怀”等等,然后让学生想象出画面并作描绘,这幅画面首先是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其中“卷”字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力,而“海”与“舟”之间的对比(空间、力量等方面),又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及精神冲击。这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也许会是惊恐,也许会是毫无惧意,也许会是赞叹自然神力……此一步后,就要结合“舵手”一词了,舵手之于舟的意义,自不待言,于是“我有年轻舵手的忧怀”一句,便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这份勇气与责任感会与学生先前的感受形成一种比照,则学生对“风雨”的情感体验自会添上一层刚性。同时,“忧怀”两字也须让学生体会。它揭示出,“我”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风雨,更是社会的、人生的风雨。
当然会有论者认为“我有年轻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破坏了风雨如磐的氛围,在艺术上是败笔。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这里想强调的是,如果没有这两句,则本诗至多是一首出色表现了自然景观的诗,可作“题画诗”来看,别无意义;而有了这两句特别是前一句,则使本诗霎时有了强烈情感,并将这种情感有力地传递给我们年轻的“舵手”们。
三、
?风雨吟》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以丰富的意象,构成了一种诗的境界,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 “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这里,“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们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给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笼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的声势。
四.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九年级下册圆教案篇5
一、教学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话题是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个话题,主要学习个人卫生和饮食健康等内容,也是中考中一个重要的话题。本话题主要通过谈论如何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健康,学习掌握重要句型和词汇;并通过阅读有关饮食健康的文章,引入更多的词汇,同时学会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和学会保持良好的习惯。最后以project探究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是能将所学的语言组织起来,写成语句连贯、表意准确的短文。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描述良好的生活习惯。
2.根据所学的词或词组, 写出关于如何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并给出好的建议的文章。
三、重点和难点分析:
描述出保持健康的方法,以及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lead in: 通过讨论下面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大任务。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课堂参与意识。
列一个目录在黑板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
2. how often do you eat vegetables?
3. how often do you eat fruit ?
4. how many hours do you sleep every night ?
5. how often do you drink milk ?
6. how often do you eat junk food ?
7. how often do you drink coffee ?
step 2.revision 让学生先以小组的形式复习section a 和section b的内容,使用大脑风暴法(让学生brainstorm)说出一些食物名称和healthy 有关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目的是激活学生头脑中和写作话题keep healthy 相关的东西来酝酿写作的思路,以便写作时能选择有意义的东西。
同时通过ppt出示一些good habits or bad habits及一些建议的短语:
taking a walk after meals. taking a walk after meals. drinking enough water every day. washing hands before meals eating too much meat. going to bed late and getting up late.
throwing litter around.
going to school without breakfast problems: unhealthy advice
1. should eat a lot of vegetables
2. should eat a lot of fruits
3. can drink milk every day
4. don’t drink coffee
5. shouldn’t eat junk food
6.exercise every day
7.should have eight hours’ sleep
8.don’t play computer games or watch tv too much
step3. 展示作文题目,指导学生如何谋篇布局,规划文章结构,起草文章,组织语言。
请根据课文所给的关于饮食和运动的.信息提示, 以 “ how to keep healthy” 为题写一篇70个词左右的短文。
step4指导学生写作。
1. 通过链接让学生了解如何写好作文,并分析文章的结构: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来写。本篇习作重在how to, 通过阐述好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来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2. 让学生了解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step5. 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并动手起草写作文。
step6. share the writing.
1.小组成员互评互改:教师简要传授修改策略,同桌互相阅读作品,并做必要的修改,并用红笔划出好词、好句。草稿必须签上批改同学的名字后上交。
2.在班上朗读一篇优秀的作文和中等的作品并一一进行点评。
点评两篇学生习作,选自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和一位基础一般的同学的作文。教师根据上述提供的写作标准,详细点评两篇习作的篇章结构和句法的功能。目的是使学生尽力领会教师对文章的点评,培养学生选词和用词的能力,指导学生多模仿好文章的优点。
step7. homework.把修改好的作文公整地抄作文本上。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使学生从学习中学会了如何谈论保持身体健康,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一定的语言实践,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足的是孩子们对写句子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些学生还是中式思维句式,逻辑思维也较混乱。在以后的英语写作中,讨论部分应该加进去多些句子,这样能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另外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增加其他不同类型的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九年级下册圆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