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充实的内容和明确的主题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必须要具备的,下面是调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民俗民风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民俗民风作文篇1
大年初一就是我感到最快乐的一天。我不仅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和新年礼物呢!
一大早,我就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了。我一睁开眼,就往枕头下面摸,哇!我摸到了两个红包。原来就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给我的压岁钱。我打开一看,啊,里面有这么多压岁钱呀!我高兴极了,大声喊道:“祝爸爸妈妈工作顺利,永远幸福;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全家人都高兴地笑了。
吃完早饭,我就和爸爸一起去他的朋友家拜年了。我们来到了大伯伯大妈妈家,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大伯伯在一旁和爸爸说话,而我就和大妈妈在一起看看电视,嗑嗑瓜子,好不快活。忽然,大妈妈起身走进书房里去了,我正感到纳闷。不一会儿,大妈妈出来了,原来大妈妈是去拿送给我的新年礼物和压岁钱了呢!我打开礼物一看,原来就是一只正在跳舞的芭比娃娃。她长着一头柔美的秀发,身穿一件洁白的粉色纱裙,真的是漂亮极了!我非常高兴,连声说:“谢谢大妈妈。”……
离开了大伯伯大妈妈家,我又准备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家拜年了。当然我又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喽!
有了这么多的压岁钱,今年我又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元宵灯会义卖”活动,我要用自己收到的压岁钱为学校里生病的同学献上一份爱心。
民俗民风作文篇2
记得去年除夕快要来到时,我们响应号召,留在余姚过年。所以,准备年夜饭的重任就落在了妈妈头上。
今天,妈妈要为年夜饭准备炸丸子。妈妈取出了一些猪肉剁碎,加入一些酱料拌匀,丸子料就做好了。接下来起锅烧热油,当油温可以时,妈妈用左手握了一把肉泥,轻轻一握拳,肉泥就从大拇指和食指搭成的圆圈中钻了出来,形成了一个圆乎乎的小球。妈妈右手拿勺子刮下小球放入锅中炸制,等到丸子变得金黄就可以出锅了。
今天妈妈炸了满满一碗炸丸子,满屋子都飘着浓浓的肉香味,看着堆成小土包似的丸子,妈妈跟我聊起她小时候的年。
她告诉我,以前过年,要囤积一大堆的年货。光是我们今天做的炸丸子,就要准备满满一脸盆那么多。每家每户要准备丰盛的食物从正月初一吃到正月十五。以前的年货很多都是自家做的,不仅要炸丸子,还要磨豆腐、打年糕、做馓子……每当这些重大事件发生时,街坊邻居都会来帮忙。以前做馓子的时候,还要把门板拆下来架着呢。做馓子那天,街坊邻居十几个人围坐在大门板旁边:揉面、擀面、切面饼、叠馓子,各司其职。一大堆人有说有笑:聊一聊谁家今年的生意火;聊一聊谁家的老人身体健;聊一聊谁家的孩子出息大;聊一聊谁家的猪养得肥……孩子们也不甘于观看,纷纷卷起袖子跃跃欲试,直到在大人批准下,捏了几个奇异的馓子后才下了桌,去油锅旁侯着了。一大批小馋猫流着口水望着锅里,就等着咬上一口那酥脆的第一锅馓子。今天帮东家,明天帮西家,一个年就在这热热闹闹的聚集中过了一大半,日子也在热热闹闹中显得红火起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想吃什么东西随时都买得到,再也不需要囤积那么多年货从正月初一吃到正月十五了,所以街坊邻居再也不用聚在一起忙活了,过年的味道也就越来越淡了。
什么时候我也能过一回妈妈小时候的那种热闹年呢?我也想捏几个怪异的馓子,等一等第一个馓子出锅!
民俗民风作文篇3
坐了一天的火车,终于从杭州到了南昌,开始了我们的江西之旅。先介绍一下我的小伙伴吧,最小的是李炯延,才上二年级;与我年纪差不多的是李筝,只比我小几个月;还有王笑飞,说到王笑飞,他可是大有来头,这不,最近考上了杭州外国语学校,妈妈还让我去请教一下呢;还有一位“大朋友”,叫王腾飞,已经考上了大学,还是重点大学呢!
一到南昌,我们放好行李,吃完中饭,就“飞奔”到了“腾王阁”。才到了一会,我、王笑飞,王腾飞,就冲了上去。你可能很奇怪,我们干嘛要这么急,告诉你吧,我们要比赛谁看得既仔细又快,胜出的人可获得晚上打扑克的名额。
第一层到了,其实是一个半地下的展厅,里面有许多古代的文物,有官服、官帽、兵器……最有趣的要数那一双双绣花鞋了,那可真是小得不得了,连一个婴儿的脚都穿不进去,我这下,可算是见到了裹脚的威力了。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二楼,那就是“小”。不是楼房小,而是物品小,告诉你,二楼全部都是微雕,那微雕可真是精细,一块指甲般大小的石头,能刻上长长的一篇文章,得拿显微镜看才能看清。
三楼没有展厅,不过可以到阳台上去看江景。
四楼是些姓氏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五楼,五楼有一个高倍望远镜,可以把江边的风景看得清清楚楚。我一看,江边真是好风光,八一大桥与南昌大桥横跨在赣江上,远处是秋水广场,与腾王阁遥遥相对,衬出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远处还可以看到一个摩天轮,据说是全亚洲最高的。此时王笑飞突发其想,编了首打油诗:“今天星期六,我去腾王阁,爬了几层楼,热得大汗流。”笑得我们前仰后翻。
要是你去腾王阁,六楼是个休息的好去处。要是运气好,就能欣赏到歌舞表演,非常好看。就算运气差,也能坐在长椅上聊天吹空调,多好呀!
腾王阁还不错吧!
民俗民风作文篇4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首先听我给你讲一讲摔交吧。摔交是大家最喜欢的项目。成吉思汗曾把它作为考核将士的一个重要项目。摔交是不分等级的,只要两个人中的其中一个膝盖以上的三个点着地就算输了。如果有一个人连续两年大败所有的对手,那人们就应称他为“巨人”要是一个帅气的男人,也会得到许多姑娘的爱慕。获胜的选手还会有丰富的奖品,如一只绵羊、几快茶砖,最高也得到一匹全鞭马。摔交不仅是勇气和力量的展现,也是智慧的较量。其次,我再给大家讲一讲赛马。马是蒙古的重要的交通工具,参加赛马的一般是那年轻气壮的小伙子,这样不但可以炫耀自己在马背上骏马良骥,也可以使自己心仪的姑娘对自己有好感。而成人参加比赛时就只求稳而快。最后,让我来给大家说说射箭吧。射箭对蒙古来说也很重要,因为他们平时打猎或打仗都要用它。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静射是指一个人站在固定的一个位置,对箭的拉力和长度都不定。骑射是指骑士骑在马上射。不管是两种的哪一种选手们都是百发百中的。那达慕现在仍是草原上欢庆丰收、物资和交流等活动举行的民间体育活动。它属于勇敢者的游戏。这就是令人感兴趣的那达慕。
民俗民风作文篇5
按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每到这时,大街上总会挂满红红的灯笼,大街小巷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有这样独特的风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扫尘房,腊月二十六,蒸枣饽饽。除夕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过元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蒸枣饽饽了。每年我都会参与。蒸枣饽饽的面,需要提前一天的晚上准备好,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来,面就已经发得白白胖胖,轻轻用手一戳,面软软的,像一块橡皮泥。
把做枣饽饽的材料,便可以开始做枣饽饽了。先揉好一块儿面,再找到它的中央,开始插第一颗枣,再顺次把枣插在第一个枣的上下左右,每一边为四颗。
看着妈妈手上那娴熟的动作,一个又一个的枣饽饽从她手中诞生了。我看着这些挺简单的,于是便想尝试一下。先揉面,我好像是没有劲儿怎么的,面揉了好长的时间,却一直没有变的光滑,只好求助于妈妈,妈妈帮我揉好了面,我又犯难了,我不会插枣儿,刚把面提起来,还没来得及插枣儿面便瘫了下去,这时姥姥就会对我说:“阿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要轻轻松松享一辈子的福哦。”
蒸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用来做小猪,小猪的耳朵和鼻子,我们用了红糖面,把红糖放进面里揉,便成了红糖面,用大豆做小猪的眼睛,那样子,还真是可爱。
做完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还做了元宝,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恭喜发财。
一个个白胖的枣饽饽出锅了,这些可爱的饽饽里包含着对家人的祝福。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传承,却包含着每一个人的爱,我想将来我一定要传承家乡的传统风俗。
民俗民风作文篇6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据说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中秋节,我国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放等等。重阳节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当春节一到,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粘上红红的春联,个个都满面春风的,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就先说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边看春节联欢会边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烟花的外面尽情地玩,而大人也会聚在一起打打牌、看看电视、聊聊天的。到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有的大人还守年岁的呢。
还有,在我们这里除夕夜要放“关门炮”的。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初一早上,持续不断地,这是“开门炮”。中国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我最喜欢过春节,不仅可以尽情吃,尽情玩,可以穿新衣服,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变得鼓鼓的,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亲戚给的压岁钱。据说我们得到这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这就是我家乡过年的风俗。你们家乡过年的风俗是怎样的呢?相信你们一定也有自己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民俗民风作文篇7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扭一扭……”听着这熟悉的童谣,我们仿佛又回到春节那欢乐喜庆的气氛中了。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民俗,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也听说过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传说,相信小时候在爸爸妈妈的怀里就听说过,“年”其实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是一头“吃人的怪兽”,那么你知道过年前家家户户蒸馒头的民俗是怎么来的吗?其中又有什么故事呢?
馒头的传说
馒头,又叫馒首。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早年,相传皇宫里有一个太仆,待人善良温和。上至文官武将,下至侍卫宫女,对这个太仆都有好感。
一天午后,太子带着佩剑出来玩耍,正遇上一个雕塑老艺人在精心地雕刻井边亭子的立柱。太子让老艺人趴下给他当马骑,老艺人说什么也不应允。太子大发雷霆,随手拔出佩剑,冲着老艺人恶狠狠地刺去。老艺人急忙躲闪,围着井口转着圈儿地跑。太子猛刺几剑,都未刺中,恼羞成怒,突然大喊一声:“杀!”直冲过去,却跌入井中。这下可把老艺人吓呆了。这一切,都被那个好心的太仆看见了。他跑到井前,忙说:“可不好了,出人命了!你快走开,一切由我安排。”太仆疾步上朝,向皇帝启奏。皇帝马上命人打捞。当捞上来时,太子已经死去了。
皇帝问:“太子何故落井而亡?”太仆答道:“太子欲把老奴当马骑,老奴未应,太子发怒,拔剑刺老奴,失足落井。老奴罪该万死!”皇帝吼道:“刀斧手何在?把他押下去,明日正午时斩首!”满朝文武百官都来替太仆喊冤求情,皇帝硬是不肯赦免。当夜,老艺人和看押太仆的侍卫商议,想了一个好办法。
一夜之间,老艺人用面塑了一个跟太仆一模一样的头,又用蒲草扎了一个身子,戴上了太仆的帽子,穿上了太仆的衣裳。第二天,晌午时,两个侍卫架着太仆的替身,拖出午门外,由刀斧手把头砍下来。事先准备好的血水溅了出来。刀斧手把血淋淋的人头献上,皇帝一看,果真是太仆。晚上三更时,太仆和雕塑老艺人聚到一起,互表谢意。两人商量好,各自带了金银,由太仆牵出了两匹宝马,在侍卫的帮助下逃跑了。
他们骑着马跑了很远很远,来到一座古城住下了。为了谋生,开了一个小馆,用白面蒸了各种模样的人头,祭祀庆贺,表示吉祥,并且取名叫馒首。
为了招揽顾客,他们现身说法大讲馒首可以赎罪免灾,可以得到吉利。人们听了以后争相购买,把它作为年节或祭祀时的祭品。古人也有珍惜米粮的好习惯,不知是谁引的头,把祭过的馒首吃了。于是,专做祭品的馒首又逐渐变成日常食品了。人们为了省事,简化了做法,不再保持原先的人头状,只保留半球形。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语言也有了变化,因为首和头是一回事,馒首就叫馒头了,做法也更简单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吃的大馒头。
民俗民风作文篇8
寿县春节习俗颇多,进入腊月,也属农闲,家家户户都要腌制咸鸡鹅,一面备节日待客之需,一面也把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的祝福腌进浓浓的腊味。
改革开放前经济尚不宽裕时,群众诙谐地说“不吃二两猪毛不算年”,要知道由于腌制手法有异,家家户户腊菜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吃完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上街赶集的群众更多起来,过后十来天就要“扫尘”,“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家中里里外外打扫一新,规整利落,人们心里也更加敞亮起来,大多数人家整个春节的准备工作到此至少已经完成一半。
腊月廿三过小年,俗称“祭灶”,隐北地区也有廿四过小年的,长年在外的人们多在此前回家团圆。这一天要祭灶王爷,吃白面、麦芽糖制成的祭灶糖,大块厚过月饼,小块状如弹珠,寄意请灶王爷回天庭向玉帝多说好话,以求家庭来年殷实。有趣的是,在寿县农村,春节一定要把未过门的媳妇接到家里过节,而且要给她买一身新衣服,这样才有礼有面子,否则亲家是要恼的——什么意思,是不是不想做这门亲事了!在热闹的筹备中,人们终于迎来了年三十,中午过后,家家早贴春联,早鸣鞭炮,早吃团圆饭,爆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子夜再度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
年初一大早,大人、小孩身穿新衣,家家户户烧香点烛,吃饺子,晚辈给近亲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这时常有乞丐来家门旁贴财神,可不是一两个小钱就能打发了的。初二多到同事家拜年、走走亲戚, “往年酒”活动也就拉开了序幕,你来我往,一般要持续到正月里甚至二月份。初三送年,农村都在初三早饭前,烧香、点烛,拜祖祭神后,将封檐钱纸、松枝取下,送到室外场地上,燃火尽烧,鸣爆,以示送年。商家和集镇居民,多在初三傍晚送年。送了年也不要紧,有的是热闹——
“正月里面都是年”,到相隔几十里的亲戚家走走拜个年并不晚,熟人见面时还要说“过年好、恭喜发财”。
民俗民风作文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