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思维而教心得体会6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心得体会能够让大家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从而更加有动力,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为思维而教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为思维而教心得体会6篇

为思维而教心得体会篇1

来源:光明日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过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史学工作者关于本学科基本理论的探索始终没有中断,而如何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历史研究和史学研究,则是人们思考与实践的中心问题。商榷与收获、经验与教训、反思与进取,虽有坎坷但努力的方向没有改变。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指出了考察一定时代的理论思维的路径和方法。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之构建提出这样的设想并开始做探索性研究,即:努力做到三个“认识高度”,考察两个“研究对象”,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视野。

三个认识高度

李大钊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道路,至今已近百年。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历了建立、广泛传播、反思与进取几个阶段,直至新时代所面临的新前景,即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了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前景,史学工作者首先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有所作为。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要在认识上和具体研究上立足于三个“高度”,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的高度,立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新阶段的高度,立足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史学遗产新起点的高度。这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的前提和保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了中国国情、时代特点和对未来美好前景的追求,不仅是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而且是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工作才具有先进性。比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历史观。又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怀,对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高瞻远瞩。实践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立足于这样的高度,才能高屋建瓴,保证研究的先进性。

在近百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史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三十年代有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四十年代有蔡尚思的《中国历史新研究法》、吴泽编著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五十年代有范文澜的长篇论文《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六十年代有翦伯赞的两篇名文《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八十年代有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导论卷》关于历史理论问题的论述,九十年代末有《刘大年集》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系列研究,本世纪以来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等著作出版,等等。这些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理论参考。立足于这样的认识高度,可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中国古代史学拥有丰富的理论遗产和优良传统,如天人、古今、时势、理道;德、才、学、识,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事实、褒贬、文采,知人论世,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信以传信、疑以传疑,通史家风;等等。对于这些观念和问题,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融入当今历史学的理论建设之中。显然,这是史学工作者对待史学遗产认识的新境界、新高度。立足于这样的高度,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凸显鲜明的民族性。

两个研究对象

这里说的两个研究对象,一是历史理论,即关于客观历史运动的认识;一是史学理论,即关于历史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李大钊的《史学要论》是关于史学理论的著作,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是关于历史理论的著作。1983年,尹达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对历史这门学科的理论探讨给予充分重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告诉我们,重视史学理论,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刘知幾、章学诚、梁启超在对历史学这门学科的理论总结方面都作出过有重要影响的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把历史理论、史学理论这两个研究对象都包含在考察、论述的范围之内,并在结构与表现形式上作出合理安排。

不论是历史理论研究,还是史学理论研究,关键在于它在何等程度上反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这一要求和目标,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明确认识的。我们认为:关于历史理论,在努力于三个“认识高度”的基础上,一是要关注基本理论构成的逻辑体系,如我们所列出的基本理论问题,以“自然史和人类史”“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为起始,最后讲到“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要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针对性,如“历史发展进程与社会形态学说”“民族关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关于史学理论,关键在于探寻、揭示中国史学优秀传统与当代史学观念的内在联系,如史学的性质、史学的功用、史学方法、史家修养、史学批评等,用力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史学遗产中的史学理论获得新的生命力,为当代史学理论提供滋养。

中国特色与世界视野

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在整体面貌上,应具有鲜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器局与风格。

“新时代”的器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二是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本身包含着世界视野。这里说的“中国特色”是突出民族性,即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然,民族性是与世界性相对而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是与外国相比较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强调民族性、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自亦显示应有的雅量与谦逊,以达到中国史学与外国史学互为参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撰述风格和学术旨趣。为此,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在研究内容与表现形态上,于历史理论、史学理论每一专题论述之后,专有一部分文字名为“在世界历史视野下的思考”,论述外国史学在同一专题方面之所得,以助益人们对这一专题涉及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如在“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这一专题之下,首先要论述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杜佑、顾炎武等名家的地理思想及相关论点,其次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著作为指导,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的认识,最后是“在世界历史视野下的思考”,略述西方学者如孟德斯鸠、黑格尔及相关史学家的论点及著作等。对于史学理论的专题论述,如史学的功用、史家修养等,中外学者都有各自的见解和论述,也都要按照这种表现形态反映出来。

为思维而教心得体会篇2

2022年1月8日至9日,儒家经典公益课——阳明心要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课后,很多学员表示受益匪浅,并分享了学习心得。本文是万先生的分享,现发布于此,以飨大众。

改 变

文/万兵华

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我接触到了传统文化,不过都是一些入门类的读物,诸如《弟子规》《三字经》《了凡四训》等等。我第一次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但那时我对其中的道理理解得不深,仅把它们记忆在了大脑中,没有去践行。

2019年,我觉得自己工作了七八年,但并没有什么大的长进,又看了一些社会新闻,进而产生了生存上的压力感,或者说是不自由感。那时我脑子里迸出了一个词:穷则思变。我当下就意识到自己是时候要改变了。如此,我接触到了投资理财,打破了自己的固有思维,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富人思维,认真去学习实践了一番,结果就如从一个小池塘跃进了大湖,我进入了一个新天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财富自由对我来说已经是确定之事了。这样,在生存上我轻松了很多,但我隐约觉得仍少了点什么。

某天,我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到彼岸赏月》的连载文,内容很接地气,读着让人若有所悟,文中的智慧吸引了我,让我想一探究竟。于是我找了新国学系列著作来读。这套书的作者潘麟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奥微妙的义理,引人入胜。我还上网观看了相关视频,随后参加了两次“阳明心要”公益课。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的终极归宿是内在的心性,自此我明确了人生方向。

立 志

立志就是立成圣之志。在圣贤的启迪和教导下,我们明白了心性是人的终极归宿,清楚自己这一生往哪里走,就会将此志排在第一位(第一等事),自此立身行道,过德化人生。当我们生命成长到一定程度,身心内外的事事物物便会显现出其本然状态,各归其位,各显其用。正如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什么都没有说,春夏秋冬自然地循环往复,万物自然地生生不息。

“十六字 心传”

?尚书·大禹谟》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传”就是诸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等直到王阳明)心心相传的道统秘诀。

“人心惟危”:我们的知见基于后天的经验智慧,它建立在感性和知性之上,具有片面性、肤浅性和局限性等特点,并不可靠,若是以此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很容易使我们陷入重重危机之中。

“道心惟微”:“道心”之“心”是先天的、形而上的、理性的先验智慧。儒家称之为“仁”“良知”“德性”,佛家称之为“般若”,道家称之为“道”。“道心”最大的特点就是微妙,就是玄远、深奥,我们不可用普通智慧(经验智慧)揣度它。

“十六字心传”释义为:经过长期而持续的身心修养与实践,“惟危”的“人心”被切实而有效地净化、升华而回归于“惟微”的“道心”之中,完成了由人向圣的升华,彻底而圆满地实现了人生的核心价值与意义——实现终极关怀,实现生命(“道”或曰“道心”)内含之真善美的全然彰显(或曰“觉醒”),完成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使命与责任。[1]

格 物

在读小学时,我读到过一个关于“格物”的解释:“格物是要进行自我革命的,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我很迷惑,不知“自我革命”要怎么革。

关于“致知格物”,《〈大学〉广义》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大学问》)

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之事,格之必尽。夫天理则吾事亲之良知,无私欲之间,而得以致其极。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大学古本旁释》)

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传习录》)[2]

课上讲,“格物”意思就是格去身心性命中的不良之物。“不良之物”指种种欲望、杂念、生物性的东西、五毒、邪知邪见,以及知识形成的障碍等等。我们要发现、反省和革除这些“不良之物”,以回归光明心性。这也是“致良知”的过程。

圣学重在笃行,因此,自现在起,我会脚踏实地做心性工夫,以过上德化人生。

注:

[1]参见潘麟:《〈中庸〉心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第36页。

[2]潘麟:《〈大学〉广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第152—153页。

全国课程资讯全国课程资讯

关注“东方生命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底部菜单栏的“新国学”——“阳明心要公益课”中查询全国各地的阳明心要公益课。课程链接:儒家经典公益课——阳明心要全国课程信息

欢迎就近参加,欢迎推荐朋友参加!

更多精彩分享

(点击蓝字“链接”进入查看)

“阳明心要”公益课学习心得汇总「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蓝字进入链接查看精彩视频)

新时代的阳明心学:第一集

新时代的阳明心学:第二集

相关链接

?〈中庸〉心要》正式出版发行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阅读)

关注“文明在斯”微店,即可购买《〈中庸〉心要》单本著作或新国学经典套书(含《〈中庸〉心要》)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东方生命研究院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欢迎转发。

更多精选文章、公益视频和课程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东方生命研究院。

潘麟先生最新著作连载请关注头条号:东方生命研究院。

为思维而教心得体会篇3

前几天,我参加了第二十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聆听了七位专家老师的课,收获良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虞老师上的《在柏林》课中,方法的教授体现得尤为突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比知识更加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思维方法是否合理、正确,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高低。虞大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抓住机会,将“渔”的潜力教给学生,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会,而且能使学生“会学”,让学生了解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发展思维,构成潜力,能独立解决问题。大明老师的课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十分突出,自我扮演着主导主角,他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特别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一开始还不敢说出真实的想法,在他的引导下思维也跟着跳跃起来,课堂活跃起来,真正做到了自主探究。

陈老师的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学习“预测”,体会老屋的品质。陈老师也善于教授生学习方法。他先通过一个故事,让学生了解“预测”,再让学生预测课文下面会发生什么故事,最后出示原文,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预测的收获,获得成就感。随着“预测”的深入,陈老师把课文后没有的内容留给学生预测,他们写出的故事精彩绝伦,叫人赞叹。这是陈老师把他们的自主性挖掘了出来,让学生学到了学习方法,真正的“授之以渔”。在讲老屋的品质时,没有空洞的讲述老屋的品质,而是通过文字的表达,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屋的高贵品质。

这两位老师的课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十分突出,他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潜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听了她们的课后,我深刻地反思自我的教学过程,感慨万千,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自我虽然也认真投入,但跟他们比,实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没有到达必须的高度,很多教学环节设置没有深度,在点拨功夫上还有所欠缺,尤其是课堂评价语言,我更是单调,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今后自我必须将所学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自我的教学中去,尽快地提高自我的教学潜力,不辜负领导和学生的期望。

为思维而教心得体会篇4

七月如火,七月如歌,但丝毫阻挡不了我们大寨人积极学习的热情。20_年7月24日下午,在中心校张红森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9人到林州大峡谷参加了为期5天的第三期"思维导图教学法"高级讲师班的培训。

这几日,杨知言讲师、刘助理带领学员们进行了思维导图各种专项训练。有中心图的制作,有关键词的提炼,有空间感的训练。还让思维导图与各个学科各种知识相融合,包括在数学上的应用,在论语和古诗词中的有效体现,都充分说明了思维导图真是一种高效思维、高效学习的工具。它不仅使知识学习结构化、系统化、逻辑化,而且将思维过程用图画形象展示,引爆思维,牢固记忆。

我们个个求知若渴、谦虚认真,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与执着。很多时候,培训下课结束的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还在会场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力求尽善尽美,达到优秀作业水平,以求获得下一场展示的机会!思维导图让学员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学员们的潜能被陆续激发,神奇的创造力展现无遗。连我们自己都惊叹,原来自己也可以如此优秀!真是一图胜万字,想尽早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每天的培训都留有相应的作业,是紧密联系培训内容,也是培训的延伸和拓展。通过作业才能检验本次培训的生成,才能发现培训的不足之处,也是检验所学内容的实际运用。如果前面讲师的培训是隔衣挠痒,那么作业反馈就是真正的自我展示。在每场作业展示环节,学员们主动提问,杨老师一一作答,实现不同的思维碰撞。

实践出真知。第四天特意安排了学员进行思维导图体验式教学,这真是一场视听盛宴!学员们个个踊跃上台,用思维导图在各自学科中的应用加以展示,让大脑耳目一新。思维导图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棒,激发了学员的学习潜能,培养着学员的创造思维。学员们相互学习,现场点评,既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功底,又在交流研讨中加深友谊,共同发展!

大寨乡中心校张红森校长的重要讲话,他对思维导图教学法的独到见解,给每位学员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强调了思维导图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为大家指明了课堂教学研究的方向。不断迎来学员们的阵阵掌声!

5天的培训,在不知不觉、愉快的气氛中度过,大家都收获满满。

我认为:

1.思维导图是个非常好的读书学习工具。读书时,你要明白作者的原因、意图、结论等,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不仅能满足对作者观点的罗列,还可以分析各观点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作者的逻辑推理,通过思维导图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梳理。我们读书和做思维导图的目的,是要思考书中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我由此想到了什么?如果需要我去实践的话我该怎么做?最后在思维导图上完成的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这样最终形成的思维导图才是"自己的"思维导图,而不是代表"作者的"思维导图。

2.要形成自己的符号语义标识,就是说要建立自己的常用符号体系,并赋予其意义。例如说不同颜色对你代表什么意义,如红、黄、蓝、绿、黑,不同的线条有什么意义,如线条的粗细、直线、波浪线、箭头等,不同的图形又代表什么意义,如三角形、圆圈、正方形、心形、笑脸、对错号等。要建立自己的符号标识体系,并熟悉使用它。

3.在思维导图中强调图像化表达,对于这个我的理解有两点,首先是"图像思维",就像我们平常看图画时的思维,全面的、整体的、联系的去看、去思考、去想象;其次是用可以引发自己想象的图像符号来表达心中想法,激发想象。

4.对于画图可能有很多人苦恼自己不会画画,我觉得没关系,不影响你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平常多画多积累多练习即可。

学员们来自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因思维导图结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因思维导图相聚太行大峡谷交流研讨,深入学习。每个人都心存敬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期待下次再相逢!

为思维而教心得体会篇5

何为思维导图?它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它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经过两天习作课的研磨,我发现把它运用到语文习作课中,可以帮助老师解决很大的问题。

习作课,是我现在的难点,重点。我们刚进入三年级,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每个单元后面的习作要求,都只是靠老师说,孩子们不理解,不知道怎样下笔;即使下笔写,写出来的内容也是很乱,没有主次,没有思路。而仅仅是作文分就占了语文试卷大约三分之一的分数,作文是孩子们学习的重点。

10月23号、24号在进修学校进行的习作培训,我发现有的老师对思维导图很有见解,并且有的老师已经进行过思维导图的培训了!就像我们组的景凌凡老师,她是新上班的老师,但是她用思维导图上课,很是得心应手。她展示的时候,我们听着就会忍不住地想拿起笔,把她讲的内容和自己想到的马上写下来!一组的董丽芳老师,她就已经经过培训,对讲课的老师点评得很到位。思维导图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找出关键词,以关键词作为单位,可以更原始的表达意思,更好的进行思维扩散,更有利的激发联想。其次,理清各层关系。注意主干与支干的关系。如果是手绘图,一个主干用一种颜色,这个颜色能给我们的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能量。还有,思维导图画支干的`方向是顺时针进行,不要反着画......

经过两天的培训,我意识到:思维导图的训练值得提倡,无论是什么方面的学习都可以运用,特别是在习作课上这会对孩子的发散思维有极大的影响!它能让孩子很清楚的知道我要写的是什么,我要怎么去写!

最后引用一位名人的话作为结束语:“那么,就让我们踏上这个创新学习和创新思维的旅程,发掘大脑潜能,帮助你启发大脑吧!”

为思维而教心得体会篇6

参加德州市教师思维导图培训学习

心得体会

王德宇

开学之初,全市在德州十中组织了德州市思维导图班培训学习。我和全校的10名一线优秀教师参加了培训学习。

从早晨5点半起床集合出发,到下午5点半结束,整整12个小时,紧张、有序、高效。每位老师都按时到达,认真听讲,积极记录,还时不时的用相机记录精彩瞬间,无论中午的饭间的交流还是回来时车上的激烈探讨,都觉得收获颇丰,真的是不虚此行。

当天上午,我们到达德州十中时正赶上下雨,不能说暴雨如注,也可以说大雨级别了,等我们冒雨办完手续,坐到会场上时,已经接近8点了,我们还没有真正静下心来,杨金伟老师精彩报告就开始了。

杨老师从自身的亲身经历讲起,讲了运用思维导图上课以来的十几年的收获,可以说收获很大,甚至带动了一所学校的成功,然后从什么是思维导图,到如何制作思维导图,尤其是展示了许多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的例子,下午的会主要是组织教师们参与整个思维导图的制作,让一位教师到台上进行板演,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老师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应该改进的地方,大多基本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制作。

通过此次培训,我受益匪浅:

1.深刻认识到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工具,它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去整理思路,层次感强而不累赘、框架清晰且不容易遗漏,简单明了、快捷缜密。我的思绪可以任意驰骋,所想无不及,因此很难疏忽任何一点想法或者关键点。

2.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摒弃自己言辞穷尽的缺陷,尽情发挥自己涂鸦的本领,将联想的翅膀尽情打开,记录点点滴滴的细枝末节,可谓是其乐无穷呢。

3.思维导图提倡的是抓关键字、关键词,这将迫使我们思考事物的关键点。 能够极大的培养学生对问题的高度概括和理解,这种能力是一种终生受益的能力,思维导图的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4.色彩缤纷,图形多样,可以让我们的大脑长时间停留在这个美丽的画面,增强我们的记忆力。思维导图像一棵大树,有很多枝干,枝干可以有很多细小的分支,可以向各个方向延伸,然后挂满累累硕果。

我认为“思维导图”对于致力于发展自己学习能力和提高思维水平的人具有非凡的功效和价值;这种方法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学活动中可以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最有力的工具;总而言之,思维导图的应用前景非常光明。

思维导图,使我学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体验到了生动而具有高效率的课堂训练。以前的课堂是死板的、枯燥的,知识点也是靠自己硬背的,课上的学习也是低效率的。而思维导图教学法,将枯燥的知识点与色彩鲜明、美丽的图案、粗细线条相结合,构成了一幅幅醒目的导图。所有的知识点都归纳其中,且鲜明的色彩对比能刺激你的大脑神经,使人兴奋,让你把学过的知识点印在脑海中。

今后我一定要在课堂上积极实践,以思维导图的使用为突破点,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为思维而教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领导为员工讲话稿6篇

我为自己鼓掌作文6篇

自信为话题作文600字6篇

为社团活动策划6篇

以经典为话题的作文6篇

宽容为话题作文600字6篇

创新为话题的作文6篇

为景区策划活动方案6篇

以自信为话题作文6篇

以毒为话题的作文最新6篇

为思维而教心得体会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9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