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把学习或者生活中的反思内容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表达,在生活中大家都被身边大小事情有所影响,在产生了不少感想时需要及时记录在心得中,以下是调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全面小康心得体会范文8篇,供大家参考。
全面小康心得体会范文篇1
伟大抗战精神激励14亿中国人民奋勇前行
抗战精神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升华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创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积淀,中国人民历来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不允许外族侵略动摇民族根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坚强领导,促成了民族意识的全面觉醒,孕育迸发出空前团结的强大力量,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和抗战精神形成的关键所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励着14亿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疆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与家是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它深深植根于中华广袤大地,融入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民族群体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固有基因,和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一二·九”运动中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北平爱国学生,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抗日军民,直至今年一次次逆行而上,众志成城、共御疫情的白衣战士,中国人民总是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像火山一样迸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激荡成同仇敌忾、共赴疆场的时代最强音,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引领着14亿中国人民大义凛然、慷慨豪迈。“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宁死不屈的精神特质,更是积淀于民族血脉之中,历经劫难而不衰、饱经沧桑而不失的中华之魂。数千年来,中国的仁人志士舍生取义,在面临生死抉择的考验中义无反顾,绵亘其中的是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14年的全民抗战,中华儿女“扛起土枪土炮,挥动大刀长矛”,用生命和鲜血树起坚决抵抗侵略的旗帜,表现出的更是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硝烟尽散,唯精神不灭、气节长存。步入新时代,虽无外敌入侵,但同样面临诸多挑战。我们的民族是有气节的民族,我们的党是有气节的党,我们要从那段不屈抗争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让崇高的民族气节历劫不灭、薪火相传,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慷慨豪迈奋勇前行中,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鼓舞着14亿中国人民越挫越勇、披荆斩棘。“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必胜信念基于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源于坚定不移永不言败的民族自信,也是最终战胜外族侵略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是一个艰苦奋斗的长过程。”与西方战场反击法西斯相比,中国的抗战时间要持久得多、道路要曲折得多,艰苦超乎想象。但中国人民丝毫没有被吓倒屈服,而是坚强地挺直脊梁,始终以必胜的信念,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去争取胜利。“萧若百炼之钢,不可屈抑。”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中国共产党历尽艰险,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就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抵御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必胜信念,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为战疫战贫筑起坚强精神防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全面小康心得体会范文篇2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两年村官时光悄然流逝。2018年7月,我有幸被组织选聘为大学生村官,带着刚从象牙塔出来的稚气奔赴未知的征程。尽管前路漫漫,荆棘密布,可我知道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参与绘就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每当想到这个,心中便热血澎湃,干劲十足,可谓“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便有力量”。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选调生,我将履行新使命、应对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但无论何时,我都不忘村官经历,牢记初心使命,在乡村振兴这场“大考”中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硬核”答卷。
全面小康心得体会范文篇3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要立足人本,关怀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牢固树立“人民政协为人民”理念,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目标,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清楚,放在心上,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相通,在感情上与人民群众相融。通过调研、视察、帮扶等方式,沉入基层一线,与群众融为一体,聚焦“四场硬仗”,“五个专项治理”,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高效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统领,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少喊口号,多干实事、少讲故事,多办好事,着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拔穷根,真正摆脱贫困,早日实现脱贫梦。
要做好脱贫攻坚战,需要帮扶干部夯实责任把各项精准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真扶贫,扶真贫,全心全意来扶贫。在帮扶工作中,我们应从以下几点牢牢把握。
激活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要加强思想引导、教育培训、典型感化,组织贫困户现场参观学习成功脱贫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推动贫困户转变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破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观念,积极引导贫困户想方设法脱贫、千方百计致富,形成“思谋脱贫、主动创收、勤劳致富”的社会正能量。
理清脱贫责任,强化舆论监督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但政府和干部不应大包大揽,如产业扶贫、农户入户道路等,不能政府全包,要让贫困户参与其中。对于坚持不配合的,建好台账、留足证据。对有好吃懒做、依赖政府等贫困户,要敢于理清责任,建立结对帮扶干部尽职免责机制,敢于较真劝导、敢于宣教惩戒。要多角度影射扶贫对象存在不良思想带来的反面典型,使那些好逸恶劳、不愿脱贫、一味“等靠要”依赖政府的群众觉得脸上无光。
强化乡村治理,塑造农村文明新风。要充分发挥各级结对帮扶干部的积极作用,完善村规民约,强化乡村自治。对好逸恶劳、不愿脱贫,漫天要价、威逼要挟,依赖政府、得过且过,互相攀比、一味“拼穷”等问题,进行村民自治和道德约束,情节严重的要坚决予以惩戒。要健全完善扶贫对象脱贫攻坚全程参与机制,全面保障扶贫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让“脱贫思进、致富思源”成为扶贫对象的自觉行动
全面小康心得体会范文篇4
拧紧疫情防控“螺丝钉”
聚焦“目标导向”,紧盯打赢战“疫”目标不放松。从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来看,疫情防控形势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但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仍然面临着反弹的巨大压力,不能盲目乐观,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放松。从全国疫情态势来看,湖北省和武汉市仍然是疫情中心,湖北以外的省份仍要严格防范可能出现的暴发流行,尤其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各地陆续复工复产,一些地区有可能面临着疫情死灰复燃或者反弹。因此,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织密疫情全民“防护网”,调动一切力量抓病人救治,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依靠科技和群众智慧答好战“疫”考卷。
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疫情防控薄弱环节不放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特别是对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大考,我们既展现了显著优势,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举一反三,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要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要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对疫情防控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必须形成制度化成果,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要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确保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自如应对。
突出“结果导向”,紧盯疫情防控措施执行不落空。与病魔的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能不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关乎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疫情考验面前,容不得丝毫作风漂浮、弄虚作假、懈怠松劲,容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位主义。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各项工作也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要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豁得出来、冲得上去,把疫情防控工作抓实抓细,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对于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推诿扯皮,消极应付,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干部要严肃问责,确保政令传统,政策落地有声。
全面小康心得体会范文篇5
如今,实现近1亿人的脱贫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未曾有之。不过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会创造奇迹,广大贫困群众即将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非凡成就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路上仍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已脱贫的群众近200万人有返贫风险,需要及时巩固脱贫成效,全国有52个县还未实现脱贫,其中的贫困群众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加之受疫情影响,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难度。
作为贫困群众“知心人”与“领路人”的帮扶干部,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在脱贫攻坚决胜之时扶上马,送一程,协助他们扫清黎明前的黑暗,让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贫困群众能够书写好中国脱贫致富的好故事,心无旁骛答好最后的“脱贫考卷”。如此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久不衰”的数据支撑。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无需隐藏实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出发点,尽锐出战,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识别锻炼干部的最佳试炼场,帮扶干部要沉下去,用实践检验自身能力。要亲自尝一尝贫困群众餐桌上的饭菜,检验群众是否愁吃;瞧一瞧贫困群众的衣柜,检验群众是否有衣穿;看一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检验群众住房是否跑风漏雨;陪一陪贫困群众到医院看病,检验群众是否看病难……如此检验,就能查出各项脱贫风险,使得帮扶措施更精准、帮扶成效更突出、帮扶信心更充实。
并且要将“话筒”交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截了当把脱贫中还存在的困难以及自身脱贫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讲出来。这样既能摸清脱贫中所存在的“隐形顽疾”,找到“接地气”的脱贫方法,从而以点带面,惠及其他贫困群众。又能拉近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脱贫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内生动力,达到扶智与扶志,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解决脱贫各项短板问题。
当贫困群众不再烦恼“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帮扶干部的协助工作就落到了实处。这极大锻炼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磨炼了干部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干部基础,让英雄的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将脱贫致富的壮举写入历史,让振兴梦根植于农村大地,实现幸福的开花结果。
全面小康心得体会范文篇6
聚焦“目标导向”,紧盯打赢战“疫”目标不放松。从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来看,疫情防控形势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但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仍然面临着反弹的巨大压力,不能盲目乐观,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放松。从全国疫情态势来看,湖北省和武汉市仍然是疫情中心,湖北以外的省份仍要严格防范可能出现的暴发流行,尤其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各地陆续复工复产,一些地区有可能面临着疫情死灰复燃或者反弹。因此,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织密疫情全民“防护网”,调动一切力量抓病人救治,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依靠科技和群众智慧答好战“疫”考卷。
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疫情防控薄弱环节不放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特别是对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大考,我们既展现了显著优势,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举一反三,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要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要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对疫情防控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必须形成制度化成果,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要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确保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自如应对。
突出“结果导向”,紧盯疫情防控措施执行不落空。与病魔的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能不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关乎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疫情考验面前,容不得丝毫作风漂浮、弄虚作假、懈怠松劲,容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位主义。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各项工作也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要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豁得出来、冲得上去,把疫情防控工作抓实抓细,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对于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推诿扯皮,消极应付,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干部要严肃问责,确保政令传统,政策落地有声。
全面小康心得体会范文篇7
以“不胜不休”的决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脱贫任务艰巨无比,我们一方面要和时间赛跑,一方面也要和各种风险挑战斗争。从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就开启了扶贫工作,但直到近几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我们才彻底扭转了“贫困人口减到3000万左右就减不动了”和“戴贫困县帽子的越扶越多”的局面。这几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地把脱贫攻坚当做最重要的政治任务,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截止2020年2月底,未摘帽县仅剩52个。这些数据彰显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了兑现承诺,我们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力量。如今,我们离最终的胜利很近了,我们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我们定能如期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满意的脱贫答卷。
保持攻坚克难的锐气。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新的挑战,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困难、扶贫项目停工、帮扶工作受到影响等问题对脱贫攻坚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们没有退缩,而是以坚韧无比的担当精神,在最短的时间内铸就了坚实的防线,又在疫情防控风险降低的第一时间积极组织有序复工复产,稳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把“失去的时间”抢了回来。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想方设法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线上就业服务、干部直播带货等措施,让贫困群众看到了我们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勇气和毅力。疫情永远击不跨英雄的中国人民,永远掀不翻破浪前行的中国巨轮。脱贫攻坚战场上,只要我们勇敢挺起担当脊梁,就不会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笃守不胜不休的决心。贫穷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当前胜利就在眼前,但依然容不得我们有丝毫喘气歇脚的想法。要清醒的看到,一些地方“脱贫了就完成任务了”的观念滋生,开始放松工作力度,由于产业底子薄弱、群众“内生动力”不强“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巩固脱贫成果的道路还很长。还要清醒地看到,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仍未摘帽的地区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没有一鼓作气、一战到底的韧劲和毅力,是难以完成“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因此,我们要拿出“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心,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厌战情绪,要夯实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让“贫穷”这个“敌人”无处藏身,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全面小康心得体会范文篇8
扶贫工作就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问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开展扶贫工作,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离不开党的关心与支持,更离不开地方自身凝心聚力,不懈奋斗。做好扶贫工作,最需要走群众路线,最应持之以恒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一是加强动态管理。广大农村基层,是扶贫工作的基础,扶贫档案的管理,科学的统计,精准的识别。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管理的具体体现。因此,有一个好的统计管理体系,是我们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二是加强扶贫工作队员的管理。现目前,扶贫工作开展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驻村工作队员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农村缺少的是发展的意识和路径,农村不是没有好的东西,但是因为缺少对外沟通的桥梁,导致越来越落后,因此,只有加强对扶贫工作队员的动态管理,让他们发挥出桥梁作用,那么扶贫才能更成功。
三是加强督促贫困户动起来。经过近几年的扶贫,各项优惠政策涌入基层农村,农户受益颇丰,但也产生了负面性,贫困户越来越懒了,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只有加强排查,加强督促,让贫困户动起来,真正做到贫困户有事可干,“逼”着他们干,最后实现自己也能干,这样我们才能把扶贫做好,做成功。
四是让主体贫困对象动起来,做得再好的工作,如果贫困户不参与,不行动,都只能成为表面现象,只有让贫困户参与进来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关于扶贫我们是牵线人,主体是贫困主体,让他们真的参与了,动起来了,那么我们就成功了。
全面小康心得体会范文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