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书的读后感7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思考书籍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或建议,我们写读后感是为了总结阅读后的思考和感悟,提升理解能力,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有的书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有的书的读后感7篇

有的书的读后感篇1

捧起了《爱心与》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都无从谈起。“师爱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乐。”基础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有的书的读后感篇2

最先认识李镇西老师,是关注了他的镇西茶馆,利用闲暇之余我会翻看一二。看过后我就很佩服李老师,这样一个专家为了发表一篇文章,反复修改,有的都修改了五六次,可见他做事的执着。

上周看了一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一书,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到晚上等孩子睡了看。只是粗略浏览了一下,纵然如此,但是书中内容还是让我感慨颇深。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过让从我教过的孩子在学习上不掉队,但我从未想过孩子们以后的人生,当我读到李老师的就是要“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林姆林斯基的思想。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了,成了李老师的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然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密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让自己的学生幸福的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手记中,我深深的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路途有多远,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万同的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生活,她在母亲那儿,并没有得到多少爱,他母亲提起万同就骂,狗日不争气的同娃儿,李老师是这样描写的:其神态之凶神恶煞,使我怀疑她是不是万同的亲妈;其语言之不堪入耳,让我脸红耳热,同时生怕坐在一旁的万同跳起来和她对骂,然而,万同居然神情自若,俨然受辱不惊。没有温暖的家庭,没有父母的关爱,万同就和社会上一些小混混交往,别人有的坏毛病,他都有。面对这样一名学生,李老师没有强制,没有严厉批评,他对万同更多的是同情,想尽一切办法转化他,先找他谈心,对于自己不能遵守纪律怎么办?让万同自己找帮助人,帮助人随时注意他的表现,并提醒他改正,还在家校联系本上写出当天的在校表现,这个办法让万同有了好转,但只维持了两周,故技重演,李老师又让他手炒《烈火金刚》课堂上有事做就不会扰乱课堂,但好久不长,万同毛病又犯了。李老师又利用集体力量来感化万同,让学生写作文以《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或《我为万同的退步而痛心》为题,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感动了万同,以心灵赢得心灵。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断的被感动,不断地想,不断反思自己,我们班有没有类似万同的学生?我用了多少耐心来对待这样的学生?对待他们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我想我做不到,我会生气伤心,我会觉得他们是不过来的学生,不知道老师是对他好,不知道感恩。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会再这样想,我会从自身找原因,觉得主要是自己的爱心不够,还没有感染他。

?爱心与》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活动中,要像李老师那样,用真情换取真情,用爱心收获爱心,让成为爱的沃土。让我们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让学生拥有自信,为自己在班级里的存在而感到自豪。

有的书的读后感篇3

寒假里闲暇时间,我读了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我的理想》一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对我触动很大。

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我一口气读完了这八个诗一样语言的排比句,它囊括了朱老师心目中理想教师的`方方面面,对照每一条,反思自己,觉得差距实在太大。记得刚刚师范毕业时,自己也是踌躇满志,想大有一番作为,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阅历的增长,最初的棱角竟消失的无影无踪。是什么因素在作祟,现实?社会?或是自己?或许都有吧。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是守着自己的三尺讲台,自己觉得对工作还是兢兢业业,安分守己,如此这般,怎能取得好的成绩。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要做的便是学会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乃至一池水也不行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因此,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这也是此书中所大力提倡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理念、课堂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勤于动笔、善于反思,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

有的书的读后感篇4

读完《爱的》后,我意识到世界上最珍贵、最需要的是爱。爱会影响人的一生成长,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是一门艺术。

?爱的》中最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章中主人公的父亲。他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他采取的措施不是无休止的唠叨或粗暴的警告,而是像春风吹柳树一样温柔的劝说。为了说服孩子努力学习,父亲给孩子举了很多投入工作的.人不忘阅读的例子,让孩子进一步了解阅读的重要性。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孩子为了学习而努力工作,你也必须成为成千上万的孩子之一。

温柔的父亲用他坚韧而善良的笔触敲开了孩子的心,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最能打动年轻男孩的心。他从不假装是儿子面前的大人物,因为他是父亲,而是学会了与儿子沟通,就像一个亲密的朋友。他儿子成为男人最重要的是勇敢,勇敢地面对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对不起哪个朋友,勇敢地道歉承认错误,请求原谅。这不是一个成功的父亲吗?

母亲的爱也让我感触颇深。有一次,她的儿子在家闲着,于是她带着儿子去了畸形的儿童学校,却让儿子留在学校门口,不让他进去。出来后,他对儿子说:我之所以不让你进去,是因为像你这样健康的孩子进去看看那些不幸的残疾人有多难过。也许他们会放弃自己。是的,对于那些残疾人来说,他们心中有一个阴影,现在善良的人的帮助已经把阴影抛在脑后了。如果他们看到比自己更健康、更快乐的孩子,那就等于再次揭开他们的伤疤。因此,母亲儿子要为别人着想,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无论谁遇到困难,都要伸出一双温暖的手来帮助他们。

虽然《爱的》只是孩子成长的日记,但却给了我很深的感受。我也想向书中素质好的人学习。学会关心别人,用炽热的爱帮助有需要的人。帮助迷路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让无助的老人感到温暖,让异国他乡的人不再孤独,让世界充满欢笑。所以我要以身边的人为榜样。我应该好好理解父母的唠叨;我应该练习老师对我的要求;我应该采纳同学对我的意见。因为我知道这是对我爱的。

有的书的读后感篇5

?爱的》这本书是意大利的诗人埃。德亚米契斯写的,作者通过多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安利柯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爱的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下大雪的一天,在雪地里发生了一件可怜的故事,刚一出门,孩子们就把冻的像石头一样的硬雪球,相互投掷,有一个年过花甲的老爷爷正巧路过,帽子被打掉了,人也摇摇晃晃地,老人用双手遮着脸,一个少年在旁边喊着:“救人啊,救人啊!”原来雪球打伤了老爷爷的眼睛,小孩子被吓得四处逃散,卡洛悲被吓得脸色苍白,有个路人说:“是谁打伤的?”卡隆走到卡洛悲面前说:“卡洛悲,快去道歉。”“我不是故意的。”卡洛悲说。老人被送去了医院,卡洛悲和卡隆也跟去了,刚到病房门口,卡洛悲跑到老人跟前抱住老人的.大腿跟老人道歉,老人被感动了,卡洛悲还是惭愧,就把几个月收集的邮票全送给了老人,老人和卡洛悲玩得很开心。

我读了《爱的》使我想起了还有一首歌叫《爱的奉献》,歌词很感人,歌词又让我象棋了2008年汶川发生的地震。全国人民为汶川同胞捐钱,我们学校也组织了捐款活动,我们学校同学们有捐了5元、10元、20元。。。。。。捐款的同学们表现的很主动,都把自己的零花钱捐出来。人民为同胞们表示哀悼,学校也举行了哀悼会,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变成了废墟,解放军叔叔在废墟中救人,学生们在路边为解放军叔叔送水,人民为灾区送日用品和事物。看到这,我以泪流满面。

爱无处不在,爱像一条链子,永远不会断开,爱是伟大的,爱是无私的,每个人都有爱,真爱无疆!

有的书的读后感篇6

读完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全书,掩卷沉思,这本书给我留下许多深刻的印象和感触,她以相当平实的语调诉说了一个个教学故事,阐述了她的一些理念。读着这本书,感觉就如同与一位亲近的老朋友在促膝交谈,朴实的语言如涓涓细流进入干涸的心田,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常令我不忍放下,常常跟随着她的优美的语言进入思想领域中。

“我们萧潇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我不过是一朵花。”是的,我只是一朵小花,带着一丝芬芳,和着风和雨,我却执着地孕育着,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这是《玫瑰与》这本书的卷首语,读罢令人心动。除了序之外,这本书有四辑:第一辑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的交流等;第二辑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后感。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着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老师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去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当我开始真正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去很“蹩脚”。往往不自觉地把别人的一些话,当成自己文章中的内容。后来读到鲁讯称自己的文字是“硬写”出来的,心里这才颇感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读到窦老师书中的这些话,我感到强烈的惊喜。总是给自己寻找懒于写字的理由,即使话在嘴边,也懒得下笔,久而久之,想再表达,已经难以入手。想想文人书豪的鲁讯和特级教师的窦桂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这个平凡的人呢?窦老师的.这段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在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窦老师那质朴而真实的语言,透露出的是她对教学的热爱,她的机智和对事业的追求。她有广博的见识,有深度的思想,并且以己及人,从个人对的理解推到整个的广大的范围中去。如她在书中说的那样:“面对学生,我是全心投入,激情满怀,毫不保留地释放自己,彼时的我不是演他人的戏,而是演自己的心”。在我的课堂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像窦老师那样全身心地投入,让师生的激情互相感染和激发,让智慧和思想在课堂上交流和汇合,最终演绎一曲动人的旋律。课堂上的师生虽然不是尽善尽美,却一定是独有的风格和个性的自然流露。这样的课堂才充满生命的活力,也是真正的。

总之,我喜欢窦老师的书,它引领我渐渐走进理想的课堂,走进的春天;我喜欢她的人,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宽厚仁慈,对不懈地追求,佩服之余,唯有感慨。

有的书的读后感篇7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有的书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探险类的书读后感8篇

沉睡的书读后感6篇

管理的书读后感推荐8篇

给教师的书读后感优质6篇

给教师的书读后感精选6篇

父与子好看的书读后感8篇

读凡尔纳的书读后感优秀5篇

假期的书读后感400字6篇

父与子好看的书读后感最新6篇

书的读后感1000字6篇

有的书的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