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的读后感6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大家读完书后,需要写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我们要知道,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书籍的内容,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告白》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告白》的读后感6篇

《告白》的读后感篇1

一个追求特立独行想做医生的美国女子和一位在美国长大不合群的中国男子组合家庭。他们彼此艳羡,男子羡慕女子的坦然自若,自信大方,毫不畏惧;女子羡慕男子的特立独行。这样的结合似乎很合理,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与周围格格不入。因为家庭,女子放弃了医学梦,最终把所有的梦想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男子则想让女儿变得更受欢迎,拥有更多的朋友,一直被异化,被忽略这也是他曾没有得到过的。然而她们的女儿并不喜欢医学成为干练的女强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性格有点孤僻的小女生。接下来,她承受了太多,终于因为“极度”关注走向毁灭。

父母以为很爱我们,给我们所有,结果发现却只是他们想要的。乖巧的孩子想要父母开心,结果发现自己不开心。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她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都是普通的人,不必为充当缓和矛盾的工具,而接受所有,承载过多的.期望。

在外人看来你恍如救世主,试想当年王昭君出使西域和亲的背后她隐藏了多少悲哀与孤独,却仍要以光辉的和亲使者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千古吟诵,而不知她背负了多少光辉使命的压力。但还是值的肯定:她伟大,她隐忍。一个让人敬佩又怜惜的女子。

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声音,不必去伪装成大家想要的样子。

倘若他们的女儿是一个会发出自己声音的人,那么她也许不会走向绝望的道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就算你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多么的不合群,你也不会觉得孤独。这个社会并不缺少孤独者,不必自怜自艾。有句众所周知的话:你的孤独虽败尤荣。“认清自己的孤独,才能倘开心扉,才不会被孤独本身所困扰。不用逃避,不用掩藏,这样就是你,或许看起来就是那么的不合群。”这是我想对莉迪亚说的,你背后似乎有些我的影子。

对每个人来说生活本身是不同的,没有好坏之分,你觉得快乐那就对了,人生也就是这么回事。我不说庄子的虚无主义,我不能超然物外,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得由你自己选。

《告白》的读后感篇2

在整本书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终此一生,都无法摆脱他人的期待”。的确,渴望成了执念就是束缚。

玛丽琳的母亲是家政教师,她希望玛丽琳能成为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过得像《贝蒂·克罗烹饪书》里说的那样——“贝蒂的腌菜!爱丽丝姑姑的桃子蜜饯!玛丽的薄荷酱!除了架子上盛着这些东西的闪亮的罐子和玻璃瓶,还有什么能给你更深的满足感?”

但玛丽琳渴望做一个医生,因为医生是她能够想到的与母亲的`生活方式差距最大的职业,而母亲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是传统的代表,她认为反其道而行之就能够与众不同。

但这种渴望反而束缚了玛丽琳,她以为与众不同的詹姆斯能够理解他,但他喜欢的不过就是她的普通自然;她在成家后渴望生活得像同一条街的女医生一样,而不是像母亲一样,于是她为了自己的渴望逃离了家庭,但在九个星期后,她又因为怀孕而再次回归了家庭。

玛丽琳的九周出走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却彻底改变了女儿莉迪亚的生活轨迹——莉迪亚的生活重心从此全部落在实现父母亲对她的期许上面,只要能让父母开心,她愿意做任何事情——这就是莉迪亚渴望的事情。

实现父母的期许从此成了莉迪亚的渴望,玛丽琳渴望女儿能够“与众不同”,詹姆斯却渴望女儿能够像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生活,这本来是他们无法实现的“渴望”,如今却深深地禁锢住了莉迪亚。

在文中杰克对莉迪亚说的话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至少我不用别人来告诉我,我想要什么。至少我知道我是谁,你呢,李小姐,你想要什么?”于是经历了哥哥内斯的升学离开、父亲送了一条情人为她挑选的项链、自己下滑的成绩已无法满足母亲的期待后……莉迪亚终于发现自己无法满足父母期待而哥哥也无法做唯一陪伴理解自己的人,她有了新的渴望——她想要逃避这一切,却因为不敢说出口而选择用自杀来结束一切。

在文章最后,莉迪亚乘着小船漂在河上的最后一瞬,她已经想通了这一切的一切不过都是成为执念的渴望束缚住了他们一家,但可惜她一时的错估水性让她再也无法把话和父母哥哥说开。

但我们并不是无法再开口的莉迪亚,我们知道不能让渴望成为执念伤人伤己,也无需被他人成执的渴望影响;我想这并不仅仅适用于家庭关系,而是适用于所有的人际交往,这也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告白》的读后感篇3

就文笔而言,中译本前面部分读来觉得有矫饰之过,过于追求“文采”,而把简单的内容写得过于复杂,不够简练,倒显得浮夸。

但就思想内容而言,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确实让我反思了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与相处方式。

第一,从妈妈玛丽琳角度,由于受到她母亲的束缚,而玛丽琳的志向恰好与母亲相悖,由此产生了玛丽琳的逆反与抗拒心理,一直想要拥有独立的职业,成为一名医生;但最后成为母亲的她,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的梦想,却把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女儿莉迪亚身上,并且表面上给予其自主选择权但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期许不断强加给女儿,希望女儿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

反思,为人父母,不要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逼迫子女接受成人的世界,不得不承认,小孩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当与小孩儿相处时,学会从他们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让他们能够随着年龄的成长慢慢接受这个世界,并能享受各个年龄段所应享有的`快乐与纯真。

第二,从爸爸詹姆斯的角度,最显著的矛盾点在于族裔,作为一名华人在白人人群中显得十分“与众不同”,所以詹姆斯一直想要融入到群体中,多交朋友,不被孤立一直是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方针。

不得不承认,一个少数族裔在白人社会中生存十分艰难,当周围的人与环境都与你不同甚至抱有敌意时,那种无助感、孤独感会让少数族裔更自卑与绝望,而且这不是凭借个人力量可以轻易改变这个环境以及周围人群的敌对态度。但如果处在那种环境之下,只能不断地调试自己的心理,做好自己,慢慢去感化身边的人,但不要过分扭曲,为了融入这个社群而丧失了自我。并且,当外来人员来到我们居住的环境时,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们,不要因肤色、地域的原因而给人贴标签,要客观看待他这个独立的个体,关注这个人本身。

第三,从莉迪亚角度看,要勇敢地说不,勇敢地做自己,把自己真实的想法与父母交流,而不是为了迎合父母的期许而丢失了自己的想法与梦想,不要害怕自己做的不好而失去他们,父母与子女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不要给对方太多的羁绊,成为一个独立健全的个体才是每一个人生活的基础。

第四,从内斯的角度看,小时候父母的重心都在莉迪亚身上,而自己遭受了冷落。一方面,为人父母要关心每个孩子,或许对某个子女有些偏爱,但其他子女也要关心呵护,每个人都不嫌弃关心与爱护,被关爱的感觉让人幸福。另一方面,或许内斯可以跟父母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其实这很难。另外,他与杰克之间的关系,不要因表面的事物而误解他人,不要对他人有刻板印象,或许这些都是自己的错误认识而伤害了他们。此外,他与莉迪亚之间的感情,有时候父母不能理解的东西,成为了兄弟姐妹之间不可言说的秘密,有人说,兄弟姐妹是这个世界上认识你时间最长的人,何尝不是呢?

第五,从汉娜的角度,这个小女孩很少有人关注她,她却默默地观察着这个世界,只有她看得最清楚。

家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爱情,沟通交流是最关键的,只有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才能让生活更好地向前走。

《告白》的读后感篇4

读完了这本书感觉很压抑。这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詹姆斯终其一生都迫切的想要得到美国白人社会的认可,想要融入这个社会。即使他很优秀,可是他还是没能留在哈佛教书,他假装不在意。可是我清楚的看到他的在意和遗憾,以及内心深处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渴望。于是他鼓励孩子们多交朋友,他会因为看到莉迪亚在和朋友聊天而感到高兴。于是莉迪亚为了满足他的期待,假装有很多朋友。

莉迪亚短暂的一生都活在父母的期待中,她真的是一个听话乖巧的女儿,她会为了玛丽琳的期待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她做的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让母亲开心,可是她唯独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于是当杰克质问她时,她猛然间惊醒了。她一直以来的人生信仰在那一刻轰然倒塌,她不知道以后的人生该何去何从。从这一方面来说,杰克是这场悲剧的推动者。当一个一直以来所信奉的东西突然被打破时,这对一个人的冲击是很大的。可是如果没有杰克,总会有一个人或一件事让她爆发,她压抑的太久了。虽然她是以母亲的高兴为目标,可是那所有的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铅球,压的她喘不过气来。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甚至一件微小的事情都会触发她敏感的神经,因为她已经不堪重负。十几年如一日的做着母亲眼中那个乖孩子,她厌倦了,疲惫了,她知道有什么地方不对,可是她说不出来,直到最后杰克点醒了她。所有的一切如洪水般向她涌来,她真的承受不住。

玛丽琳是莉迪亚悲剧的直接推动者。她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她为莉迪亚勾画了一个美丽的蓝图,就如同她母亲当年对她一样。不同的是她敢于反抗,而莉迪亚没有。然而最终她的梦想还是屈服于现实,她没能成为一个医生,只能说造化弄人,可是她不甘心。她的内心始终在梦想与现实中反复,她就像一个溺水的人,迫切的想要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而莉迪亚就是这跟稻草。她也是一个悲剧的女人,对于梦想爱而不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牵着自己所热爱的梦想越走越远。

汉娜,这个家中最小的女儿,一直被家人所忽视,习惯了默默的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看待这一切,所以造成了她敏感脆弱的心里。她会缠着莉迪亚和内斯,仿佛只有这样,她才能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突然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大意是富养女孩儿不如用爱来养女孩儿。一个从小缺少家人之间爱的女孩儿会比起那些正常家庭的小孩儿更容易出现心里问题。

杰克,这个悲剧的间接推动者。始终用放荡不羁和游戏江湖掩饰着自己的内心那份难以启齿的爱,同时还要面对着所爱之人的厌恶。他拼命的想靠近,可内心的自卑和世俗的'评判标准,让他不知如何是好。相反内斯却是这些不幸的人中最幸福的一个了。虽然他有想逃离的家庭,可是他最终做到了。同时也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为之奋斗一生的食物。虽然他也遭受着白人或多或少的歧视,他感到羞耻 ,他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可是当他沉浸在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中时,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是应该找到真实的自己。或许真的应该问问自己,我这一生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该以何种方式度过这一生?正如保尔柯察金那样,找到一件让自己在老了以后回首往事不会悔恨和遗憾的一件事。可是真的太不容易了,且不说现实的各种阻力,就是从自己本身来讲,很多人追寻了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如果承担不起外界的压力,没有打破桎梏的勇气,我们很难做真正的自己。

《告白》的读后感篇5

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小女孩落入湖中死后,她的家人对此展开的一系列的回忆与反思。插叙倒叙穿插其中。对于此书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我看得不是很透彻,但是给我感触很深的有三点。第一,父母们没有实现的梦想,不能强行塞给下一代,他们只顾着在孩子身上找回当初那个年轻的自己,那些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并没真正的问过孩子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强大的压力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忍耐着负重前行,只会适得其反。第二,父母不能总看重和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也应该关注孩子的社交和课余的生活,引导和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结交朋友,不至于感到那么孤单,不至于一个人默默承受内心的煎熬与痛苦。第三,父母应该学会聆听,聆听家中每个孩子的内心想法,无论他们是否优秀,都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痛苦,哪怕只是一次成绩的进步,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注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不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父母再也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深处。

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涉及到一部分对华人的歧视,混血黑发蓝眼睛女主与周围黄头发的美国同学存在差异,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在学校没有朋友,女主的哥哥内斯,也是黑发,学游泳时被周围的小伙伴嘲笑,在游泳课后被同学捉弄,这让其父亲想到了自己年少时的遭遇,感同身受。而女主的死也让她的白人母亲和华人父亲反思了他们遭到反对的婚姻是否正确?最近刚看过的一部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中宗教信仰的歧视,给生活在美国的穆斯林教徒khan一家人带来了永远的悲伤与痛苦,影片中女主在失去自己的孩子之后,也开始质疑自己与穆斯林教徒的khan的婚姻是否正确,怀疑正是khan这个后缀,这个穆斯林的代表,让自己失去了心爱的孩子。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只有好人和坏人。如果这个世界能少一些种族歧视,少一些宗教信仰歧视,多一些关心和爱,这个世界一定是和平美好的。

《告白》的读后感篇6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大多数都会承受到从长辈那里来的压力,然后心里暗自发誓,等到我成为了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长。

但是,当我们真正变成了父母,当孩子一次次的带给我们惊喜之后,就渐渐的开始觉得我的孩子一定是与别的孩子不同的,他一定还可以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这种欲望,会毁了我们,也毁了孩子。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交往是感情上的交往,感情上的交往需要及时的沟通,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亲人在为什么而开心,在为什么而痛苦,我们如何与他们一起开心并解决他们的痛苦。而不是被我们自己美好的幻想蒙蔽了双眼,一味的索取和指责。

希望我们了解的亲人是他们真正的样子。

希望我们的爱一直围绕着孩子们,希望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不必为了满足我们的意愿而活着,找到真正的自己。当沉痛的失去过之后,谁都会开始患得患失,会担心身边的人一个个的离开自己——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但是家人这种存在,是不管你犯了什么错误,都会无条件的爱你,都不会离你而去。这应该是每个人的信仰,不要恐惧;家人,是不用给出明天的承诺,却让人坚信,每一个明天他们都会在自己的身边。

在故事的开始大家就错了,詹姆斯困在自己的自卑中,所以一直觉得妻子嫁给他之后肯定有一天会后悔;玛丽琳则是因为看到了孤独终老的母亲,下定决心要追逐梦想,却在梦想破碎后将这一切梦想加到了女儿丽迪亚身上;内斯知道家里人的精力都放在丽迪亚身上,虽然他会做丽迪亚的精神支柱,但是却在父母的无视中,想方设法的逃离,甚至抛弃丽迪亚;而丽迪亚因为在小的时候妈妈曾经离开过自己一阵子,所以发誓如果妈妈回来了,那她一定会满足母亲的一切愿望,她在母亲的严格督促下,一直在做她不喜欢的事情,她怕母亲离开自己,也怕她的哥哥内斯离开自己,她对家人的爱,都变成了害怕失去的不安,直到她再无力承受;而最小的孩子汉娜,默默的游走在这个家边缘,不被任何人关注,却深深的爱着这个家,她了解每一个亲人,用她强大的爱,最后将所有人的错误一点点的带回了正确的轨道。他们一家人还需要慢慢的了解,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只是,幸好,他们不会再做错了。

经营好一个家庭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沟通时选择真正能表达自己意思的措辞;不要沉浸在个人的自卑中,而误解身边人的心意;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和亲人身上;要认真的关心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潜在的特点,当然,一切的一切都应该从沟通做起。

《告白》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关于《秘密花园》的读后感6篇

《我的理想》读后感6篇

课文《桥》的读后感6篇

狗的房子读后感最新6篇

鲁迅作品的读后感6篇

狗的房子读后感6篇

家的味道读后感6篇

观潮的读后感400字通用6篇

城南的旧事读后感6篇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最新6篇

《告白》的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