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下是调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语文教案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贝尔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在阅读中想像贝尔搞实验研究的艰苦状况,懂得科学探索之路是伟大而艰苦的。
5、说一说电话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
2、在学文中体会贝尔热爱科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精神。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观看实物,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电话:同学们这是什么?
2、它有什么作用呢?(指名问答)
3、教师:电话是亚历山大?贝尔在1876年设计成功的。
4、学生出示资料,介绍亚历山大?贝尔。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导读:那么电话是怎么发明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电话的发明》。
2、教师出示有关阅读要求。
(1)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
(3)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具体介绍的是电话的发明过程。
3、检查反馈生字学习的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一读。
(2)教师强调部分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要点。
(3)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用生字组词练习。
(5)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读一读。
4、反馈不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或是查词典,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偶然、哭笑不得、顿时、喜不自禁)
5、读课文。
三、弄清文章的条理
1、指名反馈:哪些自然段具体介绍的是电话的发明过程。
2、让学生按起因、发展、结果把发明电话的过程分成三层。
3、指名反馈。
起因:产生发明电话的新奇设想。
发展:具体写贝尔经过艰苦的实验、研究、发明电话的过程。
结果:电话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四、感情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全班读一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话是贝尔在1876年成功发明的。他是怎么发明电话的呢?
二、提纲导读,合作学习
1、贝尔决定发明电话是受什么的启发?
2、课文讲了贝尔发明电话的几件事?
3、互相讨论,说一说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
4、说说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心里有什么感想?
三、反馈交流,理解课文
(一)了解起因,感悟发明在于大胆地设想。
1、指名反馈:贝尔决定发明电话是受什么的启发?
2、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思考:从中你们想到了什么?
3、指名反馈。(引导学生体会一切的发明创造来自于生活,源于人类大胆的幻想。)
(二)体会实验的艰苦,贝尔的执着。
1、指名反馈:课文讲了贝尔发明电话的几件事?
(1)一次实验失败,贝尔哭笑不得。
(2)拆船板做音箱。
(3)硫酸溅到人腿。
2、从这几件事情中,你觉得发明的`过程是怎样的?你们是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从关键的语句中体会实验的艰苦,人物的精神。
教学建议: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根据具体的句子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经过两年的艰苦实验,他们终于做好了一台电话样机”
(1)引导抓关键词语,说说自己的体会。
(2)鼓励想像,说说他们两年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3)感情朗读。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反馈: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
2、指名反馈:从发明的过程中你觉得贝尔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自由发言:坚持不懈、热爱科学、大胆想像、敢于实验探索。)
五、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说说电话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便利?
2、集体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移动电话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从而鼓励学生不断地努力,争取科学上的再进步。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篇2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或作评价。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完成时间:2分钟)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完成时间:4分钟)
3.质疑探究(完成时间:20分钟)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个别学生朗读全文,听读课文后,进行朗读评价。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安排时间:17分钟)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完成时间:2分钟)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语文教案篇3
创意说明: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这篇叙事散文同样回忆了怎样的童年趣事。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主题,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配乐朗读,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分段朗读,课文赏析。
1、朗读文章的第1、2两小节,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明确本文的线索:“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阅读文章第3~14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几件事情?
(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2)文章第8小节写“我”童年时代的淘气,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爬高摘柳叶儿作铺垫)
(3)说说文章第10小节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诗情画意)
(4)“我”把太阳看成一个鲜红鲜红的大樱桃,这样的联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我”非常饥饿)
(5)“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吃柳叶儿是“我”童年的乐趣;“我”吃得很多;“我”非常饥饿、瘦削)
3、阅读课文第15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一节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2)这一节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再次抒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三、仿照课文第10小节,写一段话,描写家乡清晨的美景。
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课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是这样吧?
二、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三、读悟写作方法
◆ 自由读例文《圆明园的毁灭》,用不同符号画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关课外资料?
◆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使学生体会到,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自由写作
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评议修改
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全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第三课时
交流平台
口语交际
一、图像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二、提出要求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
◆是的,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
◆组织通顺语??
◆表达有声有色
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
三、自主准备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四、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参加班组比赛.五、演讲比赛
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第四课时
词语盘点
日积月累
展示台
词语盘点
◆学生自读.◆出示投影,看拼音写词语.◆同桌互查.◆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日积月累
◆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并选几个说句子.展示台
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
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重点难点:
1、通过事情的发展,使学生能理解父亲为什么逼孩子跳水,并通过换位思考,分析出孩子是否也能理解。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及写作方法的特殊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激发兴趣
谈话: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跳水》一课,你还记得故事中都出现了那些角色,他们谁是主角吗?
2、既然父亲是主角,为什么在文章中所占笔墨却并不多,却主要描写了小男孩?
二、处理字词,扫清理解障碍
出示:取乐放肆
提问:这两个词都是说的谁?请用因为所以表达
出示:桅杆
教师:结合图讲解桅杆的高度
出示:不知所措
提问:什么意思?
三、体会危机、渲染气氛
1、课件出图——航行的轮船和甲板上的人和猴
谈话: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人们都在甲板上。
学生:指名读1、2段,思考:猴子为什么要摘孩子的帽子?
2、教师:猴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可为什么小男孩最后也爬上了桅杆?
3、学生:默读课文3—6段,找到相关的语句说明(拿帽子水手起哄好面子失去理智等)
4、教师:爬上桅杆也没关系,怎么就变成了小男孩跳水呢?为什么他要跳水?从哪看出他处境危险?
5、学生:读课文5、6、7段,课件出示重点句,指名读:你想通过读告诉我们什么?理解当时的危险程度。
6、课件出示第7段,能不能去掉两个关联词?体会危险的程度,推进理解后面毫无退路的选择
7、提问: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看到了危险,那小男孩呢?他有没有意识到?你从文中的那个词知道的?(理解醒悟,字面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刚刚还只顾着拿到帽子的孩子,这时双手是毫无攀附,双腿开始摇摇晃晃,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孩子们这才是最可怕的呀!
提问:现在的处境可以用一词来形容是什么?
(千钧一发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万分紧急等)
8、谈话:是啊,这是多么危险的一幕呀,必须要想办法赶紧救下孩子!(随即指名)你有办法吗?你呢?我们无能为力,水手们也不知所措。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孩子失足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后果
四、深入文本,品味人物品质
1、谈话:事情好像已经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2、学生:默读课文第9段,有什么让你困惑的地方?
(引导孩子质疑出本课难点:为什么枪口指向孩子?会不会真的开枪?孩子听到之后会怎么想?根据学生提出的疑点,随机处理,重点讨论问题,船长不是孩子的父亲吗?当他用枪指着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会想些什么?相信父亲,不管是埋怨还是后悔,这一刻剩下的就只有服从了)
3、谈话:就在孩子跳入海中的那一刻,水手们也跳了下去,尽管在海水中只有短短的40秒钟,却仿佛让人们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所幸的是孩子终于得救了。
4、学生:再读第9段,思考: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说明。
(随机处理语句:船长机智在哪?从哪看出冷静?父亲真的会开枪吗?果断比较难,教师可以设疑:从走出船舱看到那危险的一幕,到命令孩子跳水他凭什么做出的决定?)(找到生存的概率,理解短时间的决定所透露出的果断,风平浪静、水手都在甲板上、孩子会游泳)
指导朗读,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怎样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5、教师:在这么危机的时刻,在关乎到自己亲人生死的时刻,船长竟然能想出了这么一个看似绝望的办法,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足以证明他确实是一位处事冷静、果断的人。也难怪他能够带领船员们闯过大风大浪平安环游世界了。
五、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提问:作为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此时此刻才登场?如果父亲一直站在甲板上还会有后面的故事吗?
如果让你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你应该怎样说?(出示课件导图)
(通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认识到前面的的描写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学生能够按顺序说出主要内容)
2、提问: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两个故事都是急中生智想到的办法,但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孩子理解出一个是事发突然,一个是逐步推进)
3、谈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就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作者写主人公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却让整个事情化险为夷。作家用这样的描写告诉我们,写作要真实、自然,而我们也明白了,写事情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写,这样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4、提问:学完了这篇文章,不论是在情感上或写作上都有了新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5、教师总结提升:作为老师,学完文章我也有些话想对你们说:孩子的冲动做法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我们要引以为戒。而水手们虽说与孩子很熟悉,就像我们同学之间,但开玩笑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也会伤及性命。我更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像船长那样处事冷静果断的人。
板书设计:
22、跳水
情况危急—————急中生智—————处事冷静、果断
孩子船长
父亲
语文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