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案8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提供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一份好的教案应当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应用场景,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丰碑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丰碑教案8篇

丰碑教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似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 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习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二个相似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

(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

(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

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丰碑教案篇2

[设计理念]

l、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听听?

3.读了这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讨论

??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附板书: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丰碑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社渚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上课时间:199930

溧阳市周城中心小学五(5)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 高大2 容貌美3 多

4、出示投影(老红军冻死的情景):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 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要写得正确美观)

bei lie xi yi

丰( ) 恶( ) ( )击 ( )靠

bao run fu

( )子 ( )湿 ( )盖

二、回忆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环境 ( )的战斗

( )的考验 ( )的丰碑

三、按要求完成填空: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b:自己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丰碑教案篇4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习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语言文字,从军需处长的动作中理解他的神态为什么是镇定、安详的,进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进一步理解“晶莹的丰碑”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精神崇高纯洁。课前搜集有关长征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共同探究不懂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探究活动

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配乐《长征组歌》)师用低沉的声音描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22。《丰碑》

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题:什么是“丰碑”?文中“丰碑”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新课

1、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让我们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

老师要交给同学们两个任务,愿意接受吗?(将原来的自学提示改为交任务,学生兴趣更浓厚,课堂更富有生趣。)生:愿意!

师:任务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勾出生字词,难读的多读几遍。

任务二: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自学,师巡视。

2、检查自学:

生纷纷举起手。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完成了任务,老师检查一下完成得怎么样?

(屏显生字词。)抽生认读。(生把倚靠读成了依靠,生一片哗然。)

师示意暂停,说:同学们心里都很着急,你能再读一次吗?

这一次,生读对了,生一片掌声。

师:请评价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开始读错了一个词。

生:声音有点小。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得很认真,给他指出了缺点。请想一想,怎样说他才乐意接受你的意见?

生:要先肯定他的优点。

师点头:说得真好!你来试试!

生:他敢站起来读说明他很大胆,而且读对了大多数词语,很不错!

生:他把"晶莹"读准了,真了不起!

师:是啊,同学们,先指出优点再来说不足,这样被评价的。同学才会乐意接受。别人说话时不要打断,这是说话的艺术。

生齐读生字词。

师有什么地方要给同学们提个醒吗?比如提醒注意哪个字音,或者哪个字?

生纷纷站起来说出字音和字形的难点。

师:第一个任务孩子们完成得很棒!老师要检查第二个任务。

生纷纷举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而自己却被冻死的事。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生:我不同意她的意见。我认为是"让棉衣"而不是"发棉衣"。因为作为军需处长肯定有机会穿上棉衣,只是他舍己为人,把自己的棉衣给了其他战士,所以应该是"让"

生纷纷附和:对呀!

师问回答问题的同学: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3、自学质疑

同学们刚才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老师要再一次考验同学们,有一个更大的任务要同学们完成,有信心吗?

生齐:有!

师:这一次的任务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作上记号。然后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能够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组长做好记录,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师巡视。

丰碑教案篇5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配乐《长征组歌》)师用低沉的声音描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22。《丰碑》

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题:什么是“丰碑”?文中“丰碑”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新课

1、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让我们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

老师要交给同学们两个任务,愿意接受吗?(将原来的自学提示改为交任务,学生兴趣更浓厚,课堂更富有生趣。)生:愿意!

师:任务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勾出生字词,难读的多读几遍。

任务二: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自学,师巡视。

2、检查自学:

生纷纷举起手。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完成了任务,老师检查一下完成得怎么样?

(屏显生字词。)抽生认读。(生把倚靠读成了依靠,生一片哗然。)

师示意暂停,说:同学们心里都很着急,你能再读一次吗?

这一次,生读对了,生一片掌声。

师:请评价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开始读错了一个词。

生:声音有点小。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得很认真,给他指出了缺点。请想一想,怎样说他才乐意接受你的意见?

生:要先肯定他的优点。

师点头:说得真好!你来试试!

生:他敢站起来读说明他很大胆,而且读对了大多数词语,很不错!

生:他把"晶莹"读准了,真了不起!

师:是啊,同学们,先指出优点再来说不足,这样被评价的同学才会乐意接受。别人说话时不要打断,这是说话的艺术。

生齐读生字词。

师有什么地方要给同学们提个醒吗?比如提醒注意哪个字音,或者哪个字?

生纷纷站起来说出字音和字形的难点。

师:第一个任务孩子们完成得很棒!老师要检查第二个任务。

生纷纷举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而自己却被冻死的事。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生:我不同意她的意见。我认为是"让棉衣"而不是"发棉衣"。因为作为军需处长肯定有机会穿上棉衣,只是他舍己为人,把自己的.棉衣给了其他战士,所以应该是"让"

生纷纷附和:对呀!

师问回答问题的同学: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3、自学质疑

同学们刚才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老师要再一次考验同学们,有一个更大的任务要同学们完成,有信心吗?

生齐:有!

师:这一次的任务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作上记号。然后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能够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组长做好记录,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师巡视。

丰碑教案篇6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的红军队伍,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发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手势示意生齐读课题——“丰碑”)

2.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里见过?什么是“丰碑”?

[板书: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功绩]

3.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吗?

[板书:军需处长]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呢?请用“——”把它划出来。

4.出示中心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谁能围绕这句话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5.快速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6.自由读第7自然段,小组合作:根据这一段内容设计问题,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样这两个词语。

点拨:

⑴从哪里看出老战士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为什么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说明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a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

b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尽到了职责……

c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

⑵巡视参与讨论。

引导:①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②老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

③从哪里还能看老战士有着这种“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品质?

[出示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身上。”指名读——抠“贴”要读重音,为什么单薄,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换词读。(出示:……裹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披在……)]

7.你对这段内容有哪些不明白?

8.指导朗读、师生评议。

(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9.谁还想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10.过渡:课文不仅直接描写老战士牺牲时的样子与神态,还通过刻画谁来表现老战士的精神?[板书:将军]

11.自由组合讨论研究:认真朗读课文第3至14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情绪变化的有关句子,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2.组织学生自学研究。

13.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①“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着急]

②“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愤怒]

③“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愤怒]

④“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震惊、敬佩]

⑤“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自豪]

点拨:

①“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

[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②“大家自己再轻声读第12自然段,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③“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④“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自然段。”(引导:谁读给大家听?回顾刚才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老师还有疑问,军需处长再高也不过两米,那怎么说是晶莹的丰碑呢?)[板书:舍己为人]

⑤过渡:军需处长的'精神在红军战士心中树起一座晶莹的丰碑,可见军需处长的精神对战士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具体表现在哪?(读句子⑤)

a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生读第2自然段。)[板书:担心]

b是啊,将军先前是那样的担心,现在又是这样的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请大家再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读句子⑤)

c战士们又是怎样的呢?“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d战士们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请大家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这种感情!

⑥过渡:有了军需处长的这种舍己为人精神,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所以,课文最后一句告诉我们(师生齐读字幕: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引导:“这样的队伍”指的是怎样的队伍?——学生自由发言——导读]

a同学们!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所以红军战士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所以将军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c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所以我们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5.回顾开头,总结全文:“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不仅留在战士们心中,同样也印在我们心中。自由读中心句,想想通过学习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师总结:不仅仅军需处长形象上与碑相似,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激励了战士们,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丰碑,也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是你心目中丰碑吗?希望这丰碑永远留在你我心中,留在我们所有在座人的心中!]

16.拓展思维训练。

学到这,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也跟我一样呢?(显示图片,出示要求: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17.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不怕牺牲,这是当时支撑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的精神了呢?不,在社会腾飞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更要发扬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

18.研究性作业: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以“我们应从红军身上学什么”为专题,自由组合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丰碑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章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3、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语句,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丰碑”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读题——

2、理解“丰碑”意思

“碑”:看字形,和什么有关?(石头)所以碑的意思是?(石碑)

“丰”:高大

理解“丰碑”:高大的石碑

3、再读:读出高大的气势

二、初读,了解主要内容

1、文中的“丰碑”指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你的?请用“~~~~”划出来。

2、ppt出示: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丰碑?

4、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5、学生交流

6、小结方法:有时候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文章的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来进行概括。

三、解读“军需处长”,了解“正面描写”,进一步理解“丰碑”

1、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哪个自然段对他进行了详细地描写?(第7段)这军需处长怎么了?(冻僵了)

2、为什么会冻僵?这件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快速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

预设一:环境恶劣

1、(学生找到第一段)ppt出示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2、当时的环境怎么样?板:环境恶劣。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3、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当时这恶劣的环境吗?(指名2生读)

4、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可能?可能?他们前行的道路变得?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这样的情景吧!

预设二:衣服单薄

1、军需处长被冻死仅仅是因为环境恶劣吗?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贴”字呢?(衣服少、被雨雪打湿了,更冷)

3、你能用朗读读出军需处长衣服单薄吗?一路上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正常人穿这么少,会觉得怎样?而军需处长呢?板书:镇定安详

4、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5、学到这,你对课题中“丰碑”的含义有新的理解吗?文中的“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

6、让我们一起朗读这段话,感受军需处长的精神。

四、解读“将军”,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文中除了写军需处长,还写了谁?快速默读,用“——”划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2、ppt出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句子。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3、老师也找到了描写将军的一部分语句,这些都是描写将军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他们的内心。同学们读读这些语句,这个过程中,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交流:惊讶、愤怒、感动、敬佩。

5、ppt出示:将军的情感由惊讶、愤怒、感动、敬佩,这就是将军的整个情感变化。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些语句,老师读蓝色部分,你们读描写将军的红色部分,看看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将军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ppt出示5——12段(红、蓝两色字)。

6、这篇文章明明是写军需处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写将军呢?

ppt出示右:写将军的段落。再次出现左: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像这样通过写其他人的言行来衬托(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或精神品质,这样写法叫“侧面描写”,副板书。左边这段直接写军需处长来突出其精神品质的写法就叫“正面描写”,副板书。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五、进一步理解“丰碑”

1、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哪儿看出来?

2、ppt出示: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队伍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军需处长、将军、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战士们)

4、现在,你对课题“丰碑”又有新的理解了吗?

5、再次朗读,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丰碑

环境恶劣镇定安详

衣服单薄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舍己为人

丰碑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丰碑"是什么意思?

(2)《丰碑》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一件事?文中为什么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丰碑"呢?

二、出示目标。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红军在过云中山时,那里自然环境怎样?(环境十分恶劣)

2、除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之外,还有什么困难在威胁、考验他们?(装备差)

3、指导有语气朗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军长听到警卫员的报告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2)军长知道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又是怎样做的?

2、读课文,抓词,谈体会。

军长听到"前边冻死一个人"的消息后,先是"一愣",表明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想到,接着他边"急步朝队伍前面走去",表明他心里很着急。"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他为冻死了战士而痛心,为军需处长没有发给这位战士棉衣而愤怒。从军长"喊""大声命令""给我找来""叫来"可以看出军长心中充满了对军需处长失职的愤怒。"好像一尊雕像"表达了作者对死者的崇敬之情。"镇定、自然"表明这位老战士甘愿牺牲,从容赴死的心境。当军长从一位战士口中得知眼前死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满脸怒气的军长冷静下来,他向前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他因误解军需处长而悔恨、自责;他因军需处长的崇高品德而感动。于是他"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睛"。表达了军长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对失去战友的悲痛。

3、讨论:这段课文有几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连句成段的?

(这段课文共十五句话。引导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上下句之间的承接关系。一、二句写军长听了警卫员的报告,疾步朝队伍前走去。三至六句写军长赶到队伍前边看到了已经冻死的老战士的神情和衣着。七至十三句写军长心中的疑问、面部表情以及发怒时的语言。十五句写军长感情的变化。句与句顺承相接,前因后果紧密相连,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情况后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

4、学了这段课文,你敬佩军需处长吗?为什么?

5、小结:

这段课文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军长感情的变化(吃惊、着急——疑问、愤怒——冷静、悔恨、自责——崇敬、悲痛),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已经冻僵的老战士的神情、衣着,并把两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起来,表现了军需处长这位老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6、指导有语气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体会"丰碑"的含义。

(投影)注意带点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去的军需处长,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做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石碑,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崇敬心情。)

2、指导有语气朗读。

3、练习背诵。

五、结束语:

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克己奉公的精神却象高山一样永存,他所代表着的红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

丰碑教案8篇相关文章:

美术中班活动教案8篇

中班幼儿园教案8篇

大班感恩教案8篇

新年教案通用8篇

《小雨滴》教案8篇

手工粘土的教案8篇

剪贴画教案8篇

大班秋季教案8篇

小鸟飞小班音乐教案8篇

幼儿体育活动教案8篇

丰碑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