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个人的教学特点,才能将教学设计制定得更加规范,写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教学设计模板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1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中很重要的性质之一。“遇中点,找中点”,就是在几何图形中,如果遇到线段的中点,通常会找到另一相关线段的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达到解题的目的,可见三角形的中位线在几何证明中应用有多么广泛。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1、知识技能: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会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熟练地应用它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2、数学思考:经过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理解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
3、问题解决:经过动手实践,观察、测量、猜想、验证,体会定理推理的过程。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形成几何思维,体会几何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
二、本节课亮点
1、情景设疑,层层深入
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三角形纸片,我以分三角形蛋糕为情景,设置了3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折纸探究:
问题一:你能把这块三角形蛋糕平均分为2个人吗?
问题二:如果是平均分为4个人呢?
问题三:如果再提高要求,除了大小相同,形状也要相同,又该怎么分呢?
对于问题一,学生能很快找到三角形边上的中点,连接中点和顶点,形成中线,根据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就能得到2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对于问题二,学生会想到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再找到同边上另两个中点,形成3条中线,就有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或是找到另两边的两个中点,中点与中点连接,形成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但这4个三角形并不全等;
问题三又提高难度,要求分成4个全等的三角形,学生已有了前两个问题的提示,也不难想到,可以连接三个中点,但如何验证这4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全等的呢?这时,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起到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剪下其中一个三角形,看看是否重合。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究,不仅复习了中线的性质,也引出了中位线的概念,也为接下来中位线定理的探究起到铺垫的作用。
2、自主探索,勇于表达
在探究中位线定理时,我始终作为一个引导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上台展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为题的题设和结论到证明添加辅助线的解答,全部由学生合作完成,同学们想到用“倍长中线法”和“旋转法”证明。在这个过程中,有解说了一半思路不清,而寻求底下同学帮助的,也有同学想到用折叠的方法,但因存在不合理条件被其他同学举手反驳的,证明方法就在同学们的讲解讨论中越辩越明,即使是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被这求真的氛围吸引,若有所思。同学们乐于自主探究,敢于上台分享自己的思路想法,大方自信,表达清晰完整,这也是我们教师所需要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
3、发散思维、一题多解
在中位线的应用中,我鼓励学生拓宽思维,尝试着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 、h 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这道题学生用了三种方法:
方法一:连接ac和bd,因为中位线定理,ef∥ac,hg∥ac,eh∥bd,fg∥bd,所以ef∥hg,eh∥fg,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连接ac和bd,因为中位线定理,ef=1/2ac,hg=1/2ac,eh=1/2bd,fg=1/2bd,所以ef=hg,eh=fg,根据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三:连接ac,因为中位线定理,ef∥ac,ef=1/2ac,hg∥ac,hg=1/2ac,所以ef=hg,ef∥hg,根据一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练习1、已知:在△abc中,∠bac=90°,延长ba到点d,使ad=1/2ab,点e、f分别为边bc、ac的中点.求证:df=be.
这道题学生用了四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中位线定理,证明△daf≌△efc,可得df=ec,因为ec=be,所以df=be。
方法二:如图1,取ab的中点g,连接gf,证明△daf≌△gaf,可得df=gf,根据中位线定理,可证四边形cbe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gf=be,所以df=be。
方法三:如图2,连接ae,根据中位线定理,可证四边形dae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ae,且∠bac=∠efc=90°,所以ef是ac的垂直平分线,所以ec=ae,ec=be,则df=be。
方法四:如图3,取ab的中点g,连接ge,根据中位线定理,可证四边形agef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f=ge,证明△daf≌△bge,则df=be。
三、本节课不足及改进
1、应适当渗透“倍长中线法”
在探究中位线定理时,同学们的证明方法其实是“倍长中线法”,我可以再进行补充总结,适当拓宽知识点深度,让同学们遇到证明线段数量关系时,有倍长的意识,为即将升上九年级的同学们打下基础,减轻繁杂的知识负担。
2、应合理分配时间 ,详略得当
在中位线应用的习题上,例1和变式都属于利用中位线证明平行四边形,我在例1上花了时间让同学们分享多种解法,在变式上则可不再铺展开赘述,可把更多的时间留到拓展提升题上,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及书写证明过程。
3、在习题选取上应贴切中考
在拓展提升题中,有一道是利用中位线探究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规律问题,在课后评课中,一直从教中考毕业班有经验的老师建议我:“这种题中考不会出现,选题时应结合中考形势选题,从大量习题中选出精题优题。” 这也是我接下来改进与提升的方向。
四、对课堂的思考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维。走出课堂或学校后,真正能遗留在学生记忆中,依靠数学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中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提供土壤和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主要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释放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多给学生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总之,数学教师应尽力做到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2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1)原式的特点。(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①(a-2b)2=a2-2ab+b2()
②(2m+n)2=2m2+4mn+n2()
③(-n-3m)2=n2-6mn+9m2()
④(5a+0.2b)2=25a2+5ab+0.4b2()
⑤(5a-0.2b)2=5a2-5ab+0.04b2()
⑥(-a-2b)2=(a+2b)2()
⑦(2a-4b)2=(4a-2b)2()
⑧(-5m+n)2=(-n+5m)2
3.小试牛??
①(x+y)2=______________;
②(-y-x)2=_______________;
③(2x+3)2=_____________;
④(3a-2)2=_______________;
⑤(2x+3y)2=____________;
⑥(4x-5y)2=______________;
⑦(0.5m+n)2=___________;
⑧(a-0.6b)2=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随堂练习
p36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由于语言缺陷的原因,这一点对聋生来说比较困难,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1.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容量恰当,重点突出,体现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
2.重视启发,活跃思维,方式、方法多样,选择适当;教学环节紧凑、合理;
3.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4.教学结构组合优化,优质高效。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3
新学期已开始,为使新学期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使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更加得心应手,特订新学期个人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作为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所提供的学习情景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教科书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教科书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5、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科书中"读一读"给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教科书中的习题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另一类面向有更多数学需求的学生。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教学重点是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和判定定理的应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难点是对反
比例函数的理解及应用;用试验或模拟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
杂的随机时间发生的概率。
四、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多媒体教学,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乐意接近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认真分析问题的习惯。同时注意学习态度的培养。
五、时间安排
4月1日——4月20日一元二次方程
5月16日——5月31日反比例函数
6月1日——6月10日频率与概率
6月11日——7月11日复习考试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5
课题 三角形中位线 共 2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拼图、画图,亲身体验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以及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渗透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推理论证的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进而用推理论证的方法证明猜想是否正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索---发现---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强化自主探索发现的意识,增强创新意识;感受、欣赏变化万千的几何世界之中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以及定理的证明过程,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2、难点: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如何添加辅助线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 激励探索式教 学
教 学 活 动 课前、课中反思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图片,请生找出图片中的几何图形。(三角形)
请生先动手拼图,师 再电脑演示
(1)、任意两个全等三角形采用平移、旋转的方法可以拼成一个新的几何图形吗?
(2)、 任意三个全等三角形按上述呢?拼成的图形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呢?
(3)、任意四个全等三角形按上述呢?拼成的图形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呢?
二、 归纳结论
实 际问题(课件)
在某广场中央有一块三角形的绿化带,现在要把它分成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四块,分别种上四种不同的花卉,你能帮助设计一下吗?
根据方案导出三角形中位线的 定义,并请生尝试下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 请生动手画: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有几条?
(2) 请生回答:如下图线段af(f为中点)是中位线吗?为什么?
(3) 请生回答: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三、探索验证
1、 如图,△abc中,d、e分别
是ab、ac的中点,那么请同学们
观察一下,猜一猜:中位线de与bc
在位置和数量上各有什么关系?
猜想结论:学生尝试用文字语言归纳结论,并互相补充完整命题: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推理、论证结论
你能证明这个命题吗?
生独立书面完成,一生板演。
已知:如图,在△abc中,ad=db,ae=ec.
求证:de∥bc,de=1/2 bc
(2)猜想的四种证明方法
法一:延长de至f,使ef=de,连接fc。
法二:同法一,再连接dc、af。
法三:过点c作直线平行于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
法四:不用添加辅助线,证三角形ade与三角形abc相似即可。
通过了同学们的证明,可以知道猜想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们 把这个结论称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把命题改写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几何语言:
∵ad=db,ae=ec
∴de∥bc,
de=二分之一bc
四、变式应用(课件)
如图,已知de、df、ef为△abc的中位线,
且已知ab=18、bc=16、ac=14,
(1) 你可推出哪些结论?(小组交流)
(2)如图,若取△def的三边中点顺次连接,
又可得到哪些结论?若继续取下去呢?(小组交流)
2 、如图,de、gh分别是△abc、△fbc的中位线,
(1)那么de、gh有何关系?(口答)
(2)若连接dg、eh,猜测四边形dghe的形状?(口答)
(3)当△fbc沿bc翻折1800时,上图中的四边形dghe的形状变吗?(同桌交流)
(4)若将上图中的bc去掉,结论变吗?(生动手板演)(请用多种方法解)
(5)若将上图中的任意四边形dghe的形状变为特殊的四边形,结论变吗? (小组分工合作完成)
(6)通过(5)(6)的论证你有何发现?(生交流)
反思:1)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之间的关系和新得到的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关系?
(2)你能得出哪些一般性的结论?
1、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
3、顺次连 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
4、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反思:1、见中点,想中位线。
2、中点四边 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对角线的位置和数量有关。
当对角线既不相等也不垂直时,得到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当对角线相等时,得 到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当对角线垂直时,得到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当对角线既相等又垂直时,得到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6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探索规律。
2、方法过程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中事物搭配规律和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归纳出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会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今天有许多位老师来到了我们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课,我想用握手的方式对他们表示欢迎,谁愿意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握手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2、揭示课题。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中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的思考办法来学习新课——“搭配中的学问”。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笑笑的生日
1、穿衣搭配:一件t恤,一条牛仔裤,一条休闲裤,如何搭配出一套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
2、早餐搭配:
饮料:牛奶豆浆
早点:面包油条
饮料和早点各选一份,有几种搭配办法?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一小组交流。
汇报。板书搭配方法,强调有序搭配。启发说出不同的方法。
3、去动物园的路线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汇报,再次强调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4、照相的搭配。
5、找搭配的规律。
6、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2、猜电话号码。
四、总结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