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云雾教案参考6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想要上好一节课,教师们必须花时间准备详细的教案,认真编写一份教案,教师可以更细致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下面是调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庐山云雾教案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庐山云雾教案参考6篇

庐山云雾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1) 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奇丽风光。

(2) 练习说话:庐山的云雾( )

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喜欢的原因。

(2) 交流相机给“秀丽”、“尤其”换词。

(3) 指导朗读。

(4) 小结并板书:多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云雾地千姿百态的?(读书回答)

3、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句子写得这么优美?(体会比喻句之妙)

4、指导有感情朗读。

5、让学生画出不同位置的云雾。

6、根据板画引背。

7、小结方法。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想想读懂了什么?

2、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处还可补充些什么。

4、出示填空引背。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总结课文。

1、配乐朗读或背诵课文。

2、诵读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七、写字教学

板书:

10、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庐山云雾教案篇2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2、课文着重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文中哪两句话分别告诉你们的?把它划出来,一起读一读。

二、精读第二小节:

1、这一小节重点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自由读第二小节,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试着用简笔画的方法来画一画这些姿态。

2、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结合简图理解:笼罩、缠绕、弥漫、遮挡

师述引读:看作者用词多贴切呀。站在山腰或山脚,抬头仰望,那山头的一片云雾,就像——( ),多么轻柔可爱啊;那些——( ),又像——( ),显得高贵典雅,让人爱不释手。站在山顶,俯瞰山谷,那云雾——( ),一眼望不到边际,令人觉得辽阔而深远;仰望天空,云雾——( ),使我们不禁想仰天长啸。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云雾,真是让人觉得心旷神怡、陶醉其间。你们能用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自由练习,指名读,齐读)

4、庐山云雾这么美,这么神奇,那是它真的有这么多形态吗?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云雾千姿百态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通过丰富的想象,用了比喻的手法)

3、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4、这千姿百态的云雾真的让人神往,让人陶醉,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指名读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表示变化快变化多的字词。

(生读圈)

3、交流:

a.变化多:

(1)请大家一起告诉我你们一共找到了哪些姿态?(4种……)

(2)这4种就能让你们觉得变化很多了吗?(不能,还有省略号)

(3)我们来看看这4种姿态究竟能不能说明变化多?

一缕青烟:细细的、轻轻的、柔柔的——轻盈柔和的美

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浓重、厚实,气势非凡——雄伟壮丽的美

四蹄生风的白马:小巧运动着的美

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高大静止的美

师述:这些或浓或淡、或静或动的形态是多么地具有代表性啊,而这些形态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时间再长一些,那变化该有多少啊?可见变化真多。

b.变化快:

(1)那你们又从哪体会出云雾变化的快呢?

(2)学生交流: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3)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4)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句式练习: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 ),转眼间( );

明明是(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了( )……

4、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它的变化之多、变化之快真是令人惊叹,我们该怎么通过朗读来展现出来呢?(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就置身于庐山的云山雾海之中了。在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四、略讲第四自然段

1、如果你们也置身于云遮雾罩的庐山,感受着这神秘莫测的云雾奇景,你们想说些什么?(生交流)

2、师述:看来大家的感受一如作者一样,都不想回去了。

3、造句:像作者一样,面对美丽的自然景物,不忍离去,即流连忘返。你们能用这个词造个句子吗?(生造句)

4、美丽的景色总让我们沉醉,让我们流连忘返。现在我们正身临庐山,让我们再次读一读作者的慨叹:(齐读最后一小节)——

五、作业: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庐山云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3.感知总分段结构的特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外扩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庐山风景)教师相机介绍: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的九江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而到了庐山,不能不看的就是那里的云雾。(板书课题)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庐山的云雾。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这课的生字新词,争取把它们都读对,争取把每一句话都能读通顺。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同学。

2.课件出示词语,先自由读,再开火读词语。

重点指导学习以下几个字:

(1)弥漫:注意这个字的声母是“m”。

(2)漂:如果放在句子中还能读对吗?

在课文中还有一个“飘”字是风字部,你读读这句话。

?课件: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彩。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小结:看来,漂浮在水面要用“三点水”的漂,而“随风飘荡”就是“风字部”的飘。

3.同学互相质疑:在这些词语中,有哪个词你不太懂?

师生共同解疑。

(三)感情朗读,体会特点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学生朗读有关语句。

(2)指导朗读: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这神秘的人间仙境吗?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千姿百态”。

(2)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文中都描写了云雾的几种姿态。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姿态的云雾,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4)全班交流。

(5)指导朗读第2句。女同学读描写笼罩在山头的云雾的句子,男同学读有关缠绕在半山的云雾的句子。

(6)云雾的位置不同,姿态不同,作者打的比方也不同。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云雾的千姿百态?

(7)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领略云雾不同的姿态吧!教师来读第一句话,每一组同学读云雾的一种姿态。边读边想,通过这样形式的朗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这段是按照先总起再分述的形式来写的。)

(8)尝试背诵。

让我们把这美景、这优美的文字,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咱们试着背一背好不好,先回忆一下不同位置的云雾都是什么样的?自己轻声试着背一背。

谁愿意试着背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也可以小声的和他一起来背。

现在我把表示云雾不同位置的词语也去掉了,你还能行吗?我们一起来!没有把握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一读。

(9)总结:看来,这美丽的云雾已经常驻在你们的心间了!学习这一段时,我们通过总起句抓住了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又通过朗读,感受到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把这一特点写具体了,让我们领略到它神秘的色彩。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是用这种先总起,再分述的方式来写的,谁找到了?

(2)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庐山的云雾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

(3)全班交流。

(4)云雾的变化不仅姿态多,更神奇的是--它变化的速度还特别快!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特点吗?自己先试一试。

(5)快看看这云雾又变成什么了?(课件出示四幅画面。)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或你想象到的云雾的样子写在这一段的末尾。

(6)你看,眼前的云雾说变就变--(学生尝试填空)

?课件出示: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转眼间就变成了】

?课件出示:明明是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师: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可是一眨眼,它又变了:

?课件出示: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她又变成了】

(6)总结:就在我们一眨眼一喘息的时间,这庐山的云雾就有这么多的变化,这就叫“瞬息万变”。你觉得“瞬”在这里表示什么?

5. 学习第4自然段

(1)置身于这“千姿百态”的云雾之中,你们舍得离去吗?欣赏到这“瞬息万变”的云雾,你们还想踏上回家的归程吗?来到庐山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导朗读:读出我们对庐山云雾由衷的赞叹,读出我们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庐山云雾教案篇4

一、导入

1、上课前请同学读两段话(课件出示第一、二小节)

2、那么底有什么魅力吸引了这无数学者,诗人的呢?

(板书:)

二、初步感知美

1、现在同学们就开始欣赏这篇美文吧!特别对描写云雾见风姿的句段,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

2、自由朗读课文

3、浅谈感受、朗读了之美文,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呢?教师随机板书3`

4、读课题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感受读一读课题

三、品味美

(一)教学第三自然段多么令人神往的啊!它的一大特点即是————

(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1、就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是不是真得如此呢?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细细品味,看谁能真切感受其中的.真味。

3、出示黑板,指名读

4、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呢刚刚……转眼间

①雾来时…雾去时…雾浓时…雾稀时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将原文改成这一段话,你认为怎么样?

(什么东西也飘飘悠悠的)

5、指名读

6、老师请大家欣赏云雾那迥异的风格,相信观后你会读得更好

7、齐读:怪不得老舍爷爷在观赏完写下了这样几句话,瞬息万变万万变,忽隐忽显,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现在让我们溶入这多变的云雾里,一起来享受这份无穷的趣味!1`

(二)感受云雾的多情

1、过渡:这奇异的云雾,特别喜欢光临牯岭,一年365天,就有197天与它朝夕相处,说起牯岭也有个故事:有位英国游客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庐山观赏云雾住在牯岭,清凉的雾气沁入肌肤,老外连声说coll,coll,山民虽不知其意,但猜出可定是赞美,于是就将这coll变为岵岭。这令老外也连声说“凉快”的庐山雾,能引起你哪些丰富的联想吗?认真读,你脑中一定会出现别具韵味的岵岭云雾图。1`

2、生自由读1`

3、指名说联想(解决冉冉升起、团团相彻、浮游荡漾)2`

4、导说

是啊!这多情的云雾,怎能让住在岵岭的人感到单调呢?3`

他时而————时而————时而————时而————(仿照第三自然段)

5、齐读: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通过朗读将在场的所有老师带入这牯岭云雾之中?1`

(三)欣赏云海的多彩10`

犹如仙境的山镇古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瞧!这就是云海的两张画。

1、出示图画(根据第五自然段内容所画的二幅画)2`

你能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与每幅画对应的内容吗?指名读

第一幅每当雨过天晴……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

第二幅特别是太阳……竞相开放

2、你喜欢哪个景观,就选读那个片段,再看看老师的画你认为与课文内容比起来哪儿还不够美的。

3、讨论交流

重点体会“俯瞰、万顷白云、绚丽动人、银涛要浪、斑斓”等词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4、对比读两个片段

四、深化美1`

1、读了这么美的课文,老师忍不住写了一首小诗配乐读诗

风起如涛静如纱,来去浓稀各不同。

青峰秀岭云中裹,恍若身在仙境中。

2、齐读

3、导读课题

这就是叫人神往的——————也令所有人着迷的——————

庐山云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云海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名山大川的情感。

2、能理清课文脉络,找出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5节。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5节。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云海的壮观,理解文章中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气势。

教学设计意图:

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能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掌握学习规律。

教学课件:

多媒体录像。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课文。

1、启发谈话: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祖国有很多的名山大川,庐山就是其中之一。大家请看:

2、多媒体打出:

资料卡片: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山脉成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5公里,最高处海拔达1400多米。山势险峻,林木葱茏,风景优美,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摘自第11册《教学参考考书》

3、了解庐山了吗?是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光靠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是不够的,学会查找资料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观赏庐山云雾吧!(放录象,听课文。)

5、同学们,初观庐山云雾,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能不能请大家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庐山云雾特点的一句话来。

6、多媒体打出过渡句:

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讨论。多媒体打出:

(1)概括主要内容。

(2)哪几节重点描述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能不能再读读课文,抓住这句话给课文分段?多媒体打出:

(2)划分段落

(3)联系上下文再看看这句话在课文中还起到什么作用?

7、这样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过渡句。指导读过渡句。课文怎样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和趣味无穷的呢?过渡句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多媒体打出:理解课文内容)

二、找出重点小节,精读课文。

7、我们请三个同学来读这一段。在这一段中你们认为哪一节更加使人感到庐山云雾气势不凡,趣味无穷呢?

8、好,我们就重点来学习这一节。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来学懂这一节,体会庐山云雾的 神奇壮观,趣味无穷呢?

9、好,现在我们就可以通过读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自己来学懂这一段,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任何同学讨论,也可以找老师讨论。如果谁愿意还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在黑板上。当然,还可以在自己的书上,笔记本上把自己的感受随意地写下来,等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10、交流学习情况,并反复指导朗读。(多媒体打出第5节)

11、好,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再一次去看看庐山云雾吧!除了书上写的你们一定还会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多媒体听第5节录音)

12、愿意用上“尤其”(板书)这个词来说说自己刚才看到的或想到的庐山云雾的神奇景象吗?

13、多么壮观的庐山云雾啊!让我们再来听听课文吧!大家可以轻轻地跟着读。

14、读得真好,让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来读这一节吧!愿意站起来读的,可以站起来表演。(多媒体配音)

15、是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们能否用最好的方法,自己读懂课文的3、4 两节吗?

16、作业:

(1)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3、4节。概括庐山云雾的特点。

(2)查找两首关于描写庐山的诗词。

做两张关于庐山的资料卡片。

用自己的话给课文的两幅插图写解说。(选一)

庐山云雾教案篇6

一、说教材

?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全文层次分明,共4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自然段总写庐云雾神奇美丽,接着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第四自然段再总写人们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与流连.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所写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流连忘返”造句,能背诵课文.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仿写一处景物.

本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因此我把”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同时由于学生语言水平的限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掌握一种构段方式写出一处景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说”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在上一册课文中,学生已接触过”总分”这种构段方式,及”比喻”这种表现手法.

本文教学要求学生勤动脑、动手、会与别人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学生普遍读书不注意感情朗读或掌握不够.也没养成与人交流探索的习惯.还有就是学生很少出远门,根本不知庐山云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要画出不同姿态的云雾也不容易.

三、说教学方法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

四、说学法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本篇课文教学我让学生通过”读、思、画”感悟庐山美及文章的语言美.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讲读课文的要求,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本课.

首先第一课时学生学会了本课生字,以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1。

第二课重点分析课文.教学过程分为四步:

(一).谈话导入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下面让我们细细品味.”接着板书课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理解全篇课文的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精读第1自然段

首先指名学生读这一自然段,可能学生读的时候,感情把握不准,教师相应指导,接着提问:”在庐山众多景物中,作者最喜爱的是云雾,你从哪里读出这点来?”学生不难答出(更,神秘)教师提醒在朗读时应突出”更,神秘”两个词,同时板书:神秘的云雾.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领悟词语,进入文章的意境:

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们看,在山上游览,似乎……漫步山道……此时,你们会感觉自己就像……“让学生做出伸手摸云雾、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样子.使学生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这时用导语过渡到下一自然段的'学习:“庐山云雾如此神奇美丽,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请看第2自然段.”

2、精读第2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爱,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思考问题: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在下面画”______”.

(2).文章哪个词说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

(3).找出比喻句,比喻句中拿什么比作什么?

这样使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口动笔的习惯.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千姿百态.接着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千姿百态的?请用笔画出来.”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像绒帽,像玉带,是大海,是天幕.

然后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先总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接着具体描述如何”千次姿百态”,这种构段方式叫”总分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绘画不同姿态的云雾,使他们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及文章语言的美.指名一两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在下面画.通过直观画面使他们理解”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词语.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接着引入下一段的学习:“庐山的云雾还有一个特点,请看第3自然段.”

3、精读第3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结构与第2自然段相同,我让学生自学为主.辅以引导,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要求他们找出:

(1) 中心句

(2) 庐山云雾的特点.具体怎么写?

(3) 比喻句,拿什么比作什么?

学生合作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瞬息万变: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又变成

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学习第4自然段

让学生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完后,教师小结:正因为庐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游客们舍不得回来了.(并板书:流连忘返)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你能说一个令你流连忘返的地方吗?指名学生说说.至此,教学目标2已完成.

(三)、总结

总结贵在升华.我这样设计结束语:”庐山的云雾变幻莫测,是庐山的一绝,有机会我们可以去领略一下.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像庐山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咱们有兴趣可以去领略一下祖国的美好河山.”使学生充满向往,激起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完成了教学目标3。

(四)、练习

读写结合,寓写作指导于阅读教学之中,是许多教师认为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本册教材训练的重点.因此我布置了此道练习:

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围绕”公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写一段话.

最后说板书: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法重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我努力做到简洁明了,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庐山云雾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

绘画雨教案参考6篇

小鸭子教案参考6篇

幼儿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参考6篇

鹅绘画教案参考6篇

梦美术教案参考6篇

认识表小班教案参考6篇

迎元旦活动教案参考6篇

认识猪的教案参考6篇

幼儿吹泡泡的教案参考6篇

跑的体育活动教案参考6篇

庐山云雾教案参考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