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的事件所写的事迹材料能够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激励他们追求更好的未来,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以下是调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感动中国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事迹篇1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也是中国道文化的核心,连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12年前,一位大学生背着疯娘读书,感动国人,如同他怎样了呢。
刘秀祥,1988年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贵州本就以大山居多,望谟县更是深度贫困县,山高坡陡,沟谷纵横,读书成了孩子们走出大山唯一的希望,刘秀祥也是一个奋发图强的学子。
但是命运并没与眷顾他,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深受打击,精神愈发不稳定,哥哥姐姐成了家中劳动力,但日子愈发艰难,贫困的生活压得哥哥姐姐喘不过气,10岁那年,哥哥姐姐相继离家。
支离破碎的家庭只剩下刘秀祥和精神失常的母亲,年仅10岁的他成了家中唯一的主心骨,为了能够生活下去,他将自家的田地租给了别人,每年有500斤的稻谷维持生活,有时候,他就上山挖草药,捡废品,睡猪圈,就这样他读完了小学。
对他来说,读书是改变贫困生活的唯一道路,虽然他成绩好,但中学他拿不出学费,他自己找到了民办了乾坤学校,他以摸底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免费入学的机会,6年的读书生涯,异常艰辛,他拾废品,又在工地上打工,20__年,他考上了山东临沂大学。
由于家里面没人照顾母亲,刘秀祥毅然带着母亲来到了大学,他没有太多的奢求,只要能够在学校照顾母亲,他干什么都行,他的事迹触动了校方,他们也同意了,在多人的帮助下,刘秀祥母子俩在大学“安了家”,大学的生活开支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他每天要兼职四五份工作。
在媒体的报道下,刘秀祥“背疯娘”上学的事迹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各界爱心人士也伸出了援助之手,20__年,刘秀祥大学毕业,北京、西安、南京、山东多家企业都为他提供了一份优厚的工作岗位。
他随便接受一份,他都实现了脱贫,而他其实也已经逃离的贫困,但他只是大山当中艰难求学中的一员,只是他比别人更加幸运,那些不幸运的人依旧还在挣扎,他放弃了所有的优厚待遇,回到了望谟县当了一名普通的教师。
这里教育条件非常艰辛,任务最重的时候,他一个人要担任三个班的班主任,给五个班带历史课,同时身兼德育处、团委、历史教研部、政教处多个学习岗位的工作,他就像是一颗火种,点燃了望谟县的教育之火。
大山的孩子因为贫困大多数都放弃了读书,他四处宣传自己的事迹,让他重新点燃梦想的火种,梦想太重要了,没有梦想,生命当中任何一个坎都很难跨过去,当送学生考上大学时,问题接踵而来——学费。
20年前,望谟县高考本科人数为0,其实并不是没人考上大学,而是没有学费,刘秀祥利自己的影响力牵线资助山区的孩子,20__年,望谟县高科本科线人数达到了1267名考生,这是一个重举。
没有谁的梦想是一蹴而就的,只是看你自己愿不愿意在这条充满艰辛的路上继续坚守,刘秀祥坚守了8年,他成功了,他改变了望谟县的教育面貌,也改变了1267名大山孩子的命运。
感动中国事迹篇2
场外观众激动的呼喊声划破了天际,同时拉开了中国女排与塞尔维亚争冠的帷幕,我的心也随之揪在了一起。
与塞尔维亚的决赛,中国女排打起了120分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比赛中。塞尔维亚发球员将球抛向高空,一跃而起向中国女排发去。中国女排张常宁轻轻一跃,将球向对方场地拍去。眼看球就要落地了,全场屏气凝神,死死盯着这颗球。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对方的主力队员一个飞扑将球向上打去,球没落地。真是可惜!眼看比分就要赶上了,我的心好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要命!就在双方僵持不定的情况下,中国女排惠若琪在赛场的左上角如袋鼠一般纵身一跃,将排球直向对场砸去,让对手防不胜防。好一个精彩的`扣球!我同场外观众一样,右手紧握拳头,在头顶上空挥舞呐喊:“中国女排加油!中国女排最棒!”中国女排以二比一的比分领先!
最后一场。也是决定胜负的时刻了,我紧张地盯着电视屏幕,此时我都能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发球员双手灵活地交换拍球,在她沁满汗珠的额头前还有几缕凌乱的发丝。她聚精会神地盯着对场,就在排球再次触到她的手掌时,发球员一下子将球顶住,向高空投去,随后一跃而起,将球向对场抛去。排球如一道白光向塞尔维亚队扑去。对方主力队员向前一跃再次将球掷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这最关键的一球,中国女排姑娘张常宁似乎早已料到这一刻,她一个完美的扣球,球在空中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球落地了!全场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张常宁紧握沁满汗水的拳头,在赛场欢呼、奔跑;郎平教练高举双手与女排们相拥在一起;女排队员们激动地热泪盈眶;全场观众将我国国旗在空中挥舞,享受着这久违的夺冠幸福和再度属于我们的辉煌!
有一种精神叫做“中国女排!”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是奋力拼搏的精神,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是12年再度发挥潜力最后爆发的精神!中国女排,我为你们喝彩!
感动中国事迹篇3
最近,我国“天宫”空间站为孩子们在太空进行了一场生动、趣味性十足的授课。王亚平和叶光富以及翟志刚三位航天员老师,向孩子们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人体运动、细胞学试验以及液体表面的张力等神奇现象。这是我国空间站首次展开授课,而未来神舟十三号乘组包括后续抵达的航天员们,也将继续在太空授课向大众科普航天知识。
而在太空授课进行时,神舟十二号的乘组人员也在返回后首次在大众和媒体前亮相,但网友却发现了他们不同之处。从刘伯明、聂海胜以及汤洪波身穿的航天服装看,发现他们每人胸前都多出1颗“星”,这让广大网友十分好奇。目前聂海胜已经拥有2颗,但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却至今只有1颗,未来王亚平也有望再获1颗,这颗星到底代表什么?对航天员们来说,这代表着骄傲。
神十二乘组全部“加星”,对于自己的3颗星聂海胜表示,这代表他执行了3次航天任务,每次进入太空都会多1颗星,执行任务的次数越多胸前的星星就越多。目前刘伯明已经拥有2颗,汤洪波虽然目前仍然是1颗,但未来的“星星”数量一定会再增加。而除了胸前的“星”之外,航天员们胸前还佩戴徽章,这是他们飞行过的任务标,有的是神舟六号,有的是神舟十号,当然也包括不久前的神舟十二号。
这些徽章不仅见证了航天员们的付出,同时也是我国太空事业的最佳见证,无论他们胸前有几枚徽章、几颗星星,都是我国航天的功勋者。而这时候就不得不提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虽然他胸前只有1颗星,但在国人眼中他却是最了不起的太空人。作为我国首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和如今的航天员们不同,他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太空,可以说赌上了自己的性命。
但最终他成功完成任务并顺利返航,为我国开启了载人航天历史,堪称中国航天的里程碑,但后期因为身体原因加上需要为我国培养更多的航天员,所以他不再执行航天任务。而在大众眼中,他永远是那个不会被忘记的航天员,即便他胸前只有1颗星,但这颗星却是中国第1颗,分量不言而喻,当然不仅是杨利伟,每位航天员都值得被铭记,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的中国航天。
感动中国事迹篇4
相信,看了tvb《无穷之路》的朋友,都不得不向陈贝儿竖上大拇指!这部节目目前在豆瓣网上的评分高达9.5分,可以说算得上是一部满分作品。
在年初的tvb万千星辉颁奖典礼上,陈贝儿就已经凭借该节目收获了最佳女主持这个奖项。而此次感动中国202x年度人物,也是对她更大的肯定。
说《无穷之路》是一部节目,还不如说它是一部纪录片!据了解,整档节目的主创团队就只有4个人,两名摄影师,陈贝儿则担当主持人。他们去到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10个贫困地区,去了解、去探寻,我国的扶贫政策以及扶贫结果,整档节目可以说相当具有深义。
外界都在说,最近这几年tvb的剧集、节目越来越难看,演员老了,看来看去就那几个人,拍摄手法也停滞不前,整体的发展已经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相信一直在关注t朋友就会发现,这几年tvb也一直在默默努力做着改变,努力创新,而此次的口碑节目《无穷之路》似乎也就是tvb这些年不断努力的一个缩影。
又说回这档节目的关键人物,陈贝儿。陈贝儿从2003年就开始在香港有线电视做主播,从事媒体行业已经近20年,身上的经验自然也相当丰富。而她大概在10年前,才跟随“伯乐”余咏珊sandy,以主持人、主播的身份,正式从香港有线电视过档到无线电视,加入tvb大家庭。在余咏珊的力捧下,陈贝儿很快在各大直播节目中做主持人,同时还在各类资讯和综艺节目中担当主持人。
早前由她主持的《嫁到这世界边端》系列,也相当之精彩。节目从2017年播到2019年,一共播出了三季,共计40集,综合评分高达9分。而陈贝儿在节目中,也用她难得的主持经验以及情绪把控,给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多小伙伴,应该和小编有一样的感受:陈贝儿可能第一眼看上去算不上是那种标准意义上的大美女,但是看了她的节目,就会慢慢发现她身上很多的气质和特质都特别吸引人。去年上半年,随着曾志伟的走马上任,余咏珊的“倒台”。不少网友都在猜测曾经由余咏珊一手捧起来的“有线帮“艺人,在tvb的地位会大打折扣。毕竟他们的“靠山”已经离开,自然分不到好的资源。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陈贝儿在tvb的地位不降反升,当然这也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所换来的。
感动中国事迹篇5
“我们努力读书,是为了回来帮助家乡摆脱贫困。”12月17日,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应邀参加了在贵州大学举行的`读书活动。
活动当天,刘秀祥在贵州大学里见到了自己的学生韦天琴、杨娜娜和黄锦秀,看着他们现在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奋力拼搏的样子,刘秀祥很是欣慰。
皮肤黝黑的刘秀祥,身高不算高挺,但在他身上,记者看到了比同龄人多一份的稳重与坚韧。
20xx年,刘秀祥从山东省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毕业。这个曾背母求学从大山深处艰难走出的学子,选择回到了家乡望谟县任教。
或许是深知走出大山不易,也或是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刘秀祥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上心。
教学工作中,刘秀祥不只上好每一堂课,也常常奔波在控辍保学、教育帮扶的崎岖山路上。8年的从教时间里,他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望谟县的每个
乡镇,单是摩托车就骑坏8辆,先后把40多名孩子“拉回”了课堂,并帮助他们考上大学。
今年17岁的廖段写就是被“拉”回来的一名学生。20xx年,廖段写进入望谟县实验高中学习,由于父母离异,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在外务工的母亲,家中经济负担过重,加上母亲的思想落后,觉得女孩子读书没用,她只能被迫放弃学业,外出务工。
得知廖段写外出务工的消息,刘秀祥十分着急,下着大雨也立马赶到她家中,对她母亲做了思想工作。
刘秀祥没有放弃把廖段写“拉”回学校的机会,一直保持与她电话联系。“刘老师我好想回学校上学!没有文化就只能做苦工……”在电话里,刘秀祥听到廖段写这样说更是心疼。
20xx年12月31日,经过刘秀祥与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廖段写的母亲终于同意她返校读书。
重新回到校园的廖段写,因坚守读书信念,被评为“20xx年望谟县实验高中最美少年”,20xx年被评为“望谟县新时代好少年”。“我很感谢刘老师和学校帮助我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如果不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我今天也不能坐到教室里学习,我要像刘老师那样,靠自己奋发读书来改变命运。”廖段写说。
在望谟县,像廖段写一样被刘秀祥求学故事激励到的学生还有很多……
刘秀祥经常到其他学校做演讲,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鼓励学生们坚持学习。每次演讲他都分文不收,但是邀请单位必须要资助两个贫困的孩子。八年时间里,刘秀祥巡回演讲1200多场,听众累计超过百万人,用这种方式,也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2600多人。
后来许多老师与刘秀祥交流反映,学生们的作文里多次提到了“刘秀祥”这个名字,表明要以他为榜样,他才明白身上有了更大的责任。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为山里的孩子们坚守下去,用自己的经历让更多的贫困学子看到希望,点燃他们心中火苗”。
“我不知道你是谁,清晨6点的校园,但我知道你的未来。”12月11日,刘秀祥在微信朋友圈里更新了这样一句话并配了一组照片,照片里的学生正在这个寒冷冬季的清晨迎风苦读。天虽还未亮,但孩子们的前路一定很亮。
刘秀祥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刘秀祥告诉记者这或许就是他存在的意义,是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
8年前,刘秀祥回到望谟当教师时,望谟县全县高中1000多人参加高考,考取本科的只有70人。而在今年,望谟县本科上线人数1200多人,排名全州第三,紧随兴义、兴仁两市之后。
“现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望谟县的教育越来越好了。家长都愿意学生来读书,而且以前许多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资源都会选择外出求学,现在学生和家长却更愿意留在本地;一是更加方便,二也是对我们学校、我们县教育工作的极大认可,更是对我们教师工作最好的鼓励。”刘秀祥说。
20xx年以来,省内多所名校曾向刘秀祥抛出年薪百万的橄榄枝,可都被他婉言拒绝,刘秀祥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教师初心”,坚守在乡村教学的第一线上。刘秀祥说:“只想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有学上、上好学,用知识帮助孩子们看到更远的远方。”
感动中国事迹篇6
战场受伤依旧发光发热
后经鉴定,朱彦夫身上的伤十分严重,唯一的右眼视力也下降为0.3,加上他的四肢都被截肢,因此被评为特等伤残病人,国家会给予经济上的补助以及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之后的日子有保障。可朱彦夫却觉得,他不用其他人帮助也能自食其力。
在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后,朱彦夫的身体情况很快有所好转,他也被转到了休养所进行休养。在休养所那段日子,朱彦夫受到了极其优越的照顾,可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他不想只能躺在床上被人照顾。
1956年,朱彦夫从休养所离开,回到了老家张家泉村。从接到朱彦夫要回来的消息时,母亲就开始期待了,她已经有很多年没见过孩子了,她心想:“孩子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有没有长高?战场上那么危险,希望不要受伤啊!”就这样,母亲每天都坐在村门口等待,终于她等到了儿子,可当她看见儿子的模样时,直接吓得晕了过去。
醒来后,她看见坐在床边的.儿子,看着儿子残缺的四肢以及眼睛,她抱着朱彦夫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彦夫啊,我的儿啊,你怎么成这样了?明明走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回来就成这样了?早知道会变成这样,娘当初就应该拼命挡着不让你走!”
朱彦夫说:“娘,我不后悔,如果没去战场我才会后悔。娘你别伤心了,我又不是完全没手没脚了,你看还能动的,我还能走起来。等我再练习一下,保准变得跟以前一样,娘,你要信我。”随着朱彦夫的安慰,母亲的情绪渐渐稳定了下来,她双眼含泪说:“彦夫啊,娘信你。”
之后,朱彦夫每日都练习拿勺子吃饭。因为没有双手,朱彦夫就只能用手肘处夹着勺子,其 困难可想而知。一个不慎,勺子里的饭就会全部洒掉,碗也会从桌上掉落,在砸了上百个碗,将饭菜洒了数百次后,朱彦夫终于掌握了用手肘拿勺子吃饭的诀窍。
此外,学习装假肢、练习走路也是朱彦夫每天的必修课,装假肢还好说,练习走路却十分困难。每次愈合的腿部伤口都会被假肢磨出血,他的房间总会传出一阵痛呼,这让母亲担心不已,但她还是选择相信儿子。8个月后,朱彦夫终于能下地走路了。
自从朱彦夫生活能够自理后,他注意到家乡毫无变化,他之所以参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好。可现在的生活还是十分贫穷,甚至很多人家中都揭不开锅。朱彦夫急切想助家乡脱贫,那他又能做什么呢? 成为村子里的朱老师
在部队接受过一些文化的朱彦夫,觉得要想让乡亲们富起来,就必须先提高乡亲们的文化水平。想到这,朱彦夫立刻与母亲商量,将自家的一间房子腾出来当做村里的图书馆,他还用国家发给他的补助金买了200本书供村民阅读。
其实,村民们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实在太穷,没钱读书。一听到朱彦夫在家办了个图书馆,还能让他们免费进去阅读,大家都立刻跑到朱彦夫家中。可一段时间后,村民们的热情褪去,朱彦夫家中的图书馆基本无人造访,这种现象让朱彦夫有些摸不着头脑。
询问得知,村民们白天都要去地里干活,没时间来看书,关键是他们不识字,有书也看不懂。朱彦夫又开始办起了夜校,自己当老师。村民一听竟有免费的书读,纷纷都报名这个夜校。一段时间下来,村民们大都认识了些字,图书馆也逐渐迎来了许多人。
办这个夜校有一个十分困难的地方,那就是走夜路。虽然朱彦夫已经能在平地上走路了,可夜校离朱彦夫家有2里多路,一路上还有许多沟壑,若是白天还好,晚上黑灯瞎火的,朱彦夫经常因路面不平而摔倒。
不过朱彦夫一直都没有放弃,他觉得学知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若累他一个人让村子里大多数人都摘掉“文盲”的标签,他也是十分高兴的! 成为村子里的村支书
1957年,朱彦夫被选为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张家泉村改变落后的现状,发展种植业。可朱彦夫对村子的地理以及土壤环境都不了解,他只能拖着假肢爬上村子的各个山头,观察村子的环境,为村子制定合适的种植计划。
朱彦夫的假肢足有17斤重,长时间走路极累,村民们都劝朱彦夫不要出门,想了解什么问他们就行,他们去帮忙查。朱彦夫为了不让村民们担心,只能听从大家的劝说。当时,他并没有停止对村子地形的调查,只是将时间从白天挪到了晚上而已。
调查完毕后,朱彦夫带着村子里的村民在山头打造梯田,开垦出了200多亩可种植的良田。不仅如此,为了缓解村里水源困难的现象,他还带领村民到各个山头寻找合适钻井的位置。山路很难走,经常会有看不见的沟渠,导致朱彦夫多次摔倒。
某天,朱彦夫又和村民们分头在山上寻找钻井位置。可一不留神,直接摔进了沟里,他的拐杖和假肢都被摔掉了,他只能用残肢撑起自己,一点点爬出沟。可他怎么都够不着沟的边缘,身上也被沟里的小石子刮出了很多伤口。
幸好这时,离朱彦夫不远的村民听到动静赶了过来。看到这一幕,村民瞬间红了眼,他赶紧将朱彦夫从沟里抱出来,看到朱彦夫的模样,村民忍不住哭了出来,他说:“老朱啊,你这是何苦呢?为了我们值得吗?”朱彦夫回道:“值得!”
时间过去数年,村子里终于有了12口井,还种上了2万株桑树,10万株花椒,40亩苹果园。在1978年时,朱彦夫通过多方走访,成功让村里通上了电,这些都让原本贫穷的小山村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村子在朱彦夫及村民们的努力下慢慢变好。
感动中国事迹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