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写作文时一定要先确定好主题再写,为了在语文考试中获得高分,我们一定要认真写作文,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跳火把作文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跳火把作文篇1
岁梢寒夜,寒风呼啸。一道雷霆以千钧之势将横柯点燃,至此世上第一支火把诞生了,大自然的伟力也开始为人类所用……
追根溯源,我回到云南,恰逢火把节。
街边时有或年轻或年长的女子,身着蓝色小袄,花花绿绿的披肩上一朵朵绣花生机勃勃。她们面带笑容筹备着节日服饰,眯着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手中的衣服,一针一线都是红色的,似乎将火焰绣进了衣服中。她们脚边都堆积着一堆堆成小山的黑木炭,似乎都在积蓄能量,等着夜晚的奇伟磅礴的释放!
“传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天神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人间一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一位面色慈祥、眼中含笑的彝族奶奶一边绣着衣服,一边给我讲述着这火把节的来历。
到了晚上,漆黑的夜幕下一道道火光似乎要将山野点亮。在那山涧,溪畔,一对对有情人在黄色油纸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而在那最广大的土地上,一道道人影举着火把,组成一条火龙。它正喷舞着火舌,身姿不停扭动。“咚咚咔!咚咚咔!”随着富有节奏的音乐,人们开始舞动着自己的身躯。他们身躯中包含着活跃的能量,正散发出无尽的光和热,流出的汗早就被那热量蒸发。红色的火光将每个人本就红润的脸庞映照的更加富有朝气,他们蓬勃生动的面庞本身就是一团团火焰,正在尽情地燃放。
热情的族人将我也拉入其中,感受着周围火热的氛围,我也跟着跳了起来。耳旁的鼓点愈发的急促,随着一声巨响:“砰!”节日到达了高潮!所有人都将手中的火把扔到中间,地上亮起了一颗颗星星,像是不慎跌落人间的星光回归天际一般,与漫天繁星相融。一道道扭动的光亮中富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不受约束尽情地扭动着身姿,释放着自己的光和热!每个人都尽情的歌唱舞蹈着,那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换,每一个生命都释放着蓬勃的力量!
炽热而磅礴,磅礴而广阔,广阔而又饱蕴着生命的光热,生命的热情!这便是从那亘古时代,从那高原土地一直传承下去的火光!
自那以后,我便再也没有见过像那样的火把节了,不知能否将我的思绪通过漫天繁星送往那辽远的高原土地,让我再次见到那生生不息的火光。
跳火把作文篇2
“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得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胜会喜空前”。小时侯读过柳亚子先生脍炙人口的诗句,经过彝族火把节,感应时代,对诗的意境和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在华夏大家庭中,在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中,有众多具有浓郁特色的节日,但恐怕没有一个像火把节这样充满火焰与激情,它是一个用酒与火交织而成的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我带着妻儿驾车到靖安乡罗德古参加昭通市彝学会在那里举行的火把节,车在岖崎的山路上盘旋,经过个多小时的颠簸到达目的地。
罗德古掩映在茂密的绿树丛中,整个寨子洋溢着节日的喜庆,还未到目的地就传来了若断若续悠扬婉转的彝歌,这歌声是从重重迭迭的大山深处,从遮天蔽日的茂林丛中,从苍苍茫茫的浓雾中过滤而来的,所以是那样的脆亮,那样的清新,那样的摄人心魄,犹如天籁之音,放耳听去,给人一种飘飘渺渺,亦真亦幻的感觉,就是这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节日的狂欢中。
门,通常是拒人于外的设置。然而火把节的门,却是热情好客的彝家人为欢迎客人而搭建的。未进山门我们便被彝胞们簇拥在山门外,看着妻儿一身艳丽的彝族装扮,由几十个人组成的洋溢着阳刚之气的彝族青年,热情地吹起了过山号,他们吹得是那样的卖力啊,只见他们涨红着脸,鼓圆着腮,一会儿昂首,将过山号直指云天,那声音震荡山谷;一会儿又低头把山号贴近大地,高亢激昂,声回巨响。他门用心在吹,用情在吹,吹出了雄浑与豪迈,吹出了节日的欢乐与喜庆,吹出了彝家人的火热与激情,我们进了第一道山门。
第二道山门则弥满着阴柔之美,由二十多个如花似玉的苗族,白族少女组成。她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像洒渔河水一样清靓,在游客中萦绕、穿梭、唱歌、欢笑、迎宾。
第三道门则是阳刚与阴柔的巧妙结合。她们唱道“捧起乌蒙酒哟、款款敬嘉宾哟,酒温、酒暖、彝家的心;酒浓、酒醇、彝家的情。酒中闪亮,彝家的魂哎!彝家的魂、酒味缠绵彝家的根!捧起乌蒙酒哟、款款敬嘉宾哎,酒温酒暖彝家的心,酒温酒醇彝家的情,酒中闪了亮彝家的魂哎!彝家的魂、酒味缠绵、彝家的根,客人嘉宾敬请开怀品、仔细饮。举杯交盏识知音”。作为彝家人来说,不喝酒,不唱歌,就不算来到彝家;也就不算是在彝家过节,更不用说是过火把节了!这话虽说有几分夸张,但一点不假,反映了酒和歌舞在热情爽朗的彝族人民生活、生产中的地位。一群漂亮的彝家姑娘身着民族盛装,如大山盛开的山花,将你围在鲜花丛中,端着盛满美酒的牛角杯,唱着“敬酒歌”欢迎客人的到来。“远方的贵宾四方的朋友,我们不常聚,难有相见时,彝家有传统,待客先用酒,彝乡多美酒,美酒敬宾朋,请喝一杯酒哟请喝一杯酒哟!”那美柔柔的,那歌甜甜的,而那情却是不可抗拒的大山,作为远方的客人,远方的阿哥,让你不喝也得喝,不醉也得醉。喝吧!喝下彝家的款款深情,喝下这节日的喜庆与欢乐。即使醉了也心甘情愿。霍出去了,每进山门的人都连喝数杯。
山门内张灯结彩,阵阵热烈欢快的唢呐声,狂放粗犷的锣鼓声、荡气回肠和悠扬婉转的歌声以及激昂奔放的舞蹈吸引着我们。放眼一看,虽然火把节的整个场面极大,但每个环节井然有秩,热闹非凡,满山遍野的人头攒动,足有一两万人,热情好客的彝家人搭起了一个山一样雄大的舞台,组织了二十多个文艺节目。汉、彝、回、苗等民族同台演出,共庆彝族火把节。表演节目或诙谐幽默,或打趣逗笑;舞蹈风格,古朴深沉,气浑力厚,刚柔相济;歌声清甜脆亮、感人肺腑。让人感到情真意浓。总之,无论歌与舞都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热爱与憧憬。
黄昏时分,火把场中竖起了干柴堆起来的塔型似的火把,一群美丽的彝族姑娘身穿艳丽的百褶裙,团团围定了“塔型”,载歌载舞,跳起了彝家的“撒麻”“阿诗且”“铜铃舞”唱起了彝歌,将节日的欢乐渐渐推向高潮。
难怪有人说,火把节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狂欢节,这话一点不错。你看!火场外,那些性急的年轻人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们实在是等不及了,手举火把嬉笑着相互追打。柴禾旁一个小伙子正悄悄的逼近一个姑娘,而姑娘佯装不知,忽然小伙子一扬手大把的松香撒到了火把上“卟”的一声,落在姑娘身上,顿时一团绚丽的火焰升腾而起,映着姑娘羞红的面庞,姑娘假装惊叫,转过身去嬉笑着追打小伙子,小伙子故意被姑娘抓到,姑娘撒娇似的在小伙子肩膀上不停的捶打,还一个劲的“扭”“掐”小伙子,于是周围人群发出一片悦耳的“尖叫”人们笑得前仰后翻,大家融入无尽的快乐之中。
夜幕渐渐降临,火把节晚会开始了,尽管那里的立体性气候,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又是晴天,但丝毫没影响大家喜悦的心情。你看成千上万的人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借着火光,随着音乐节拍,纵情地边喝、边跳、边唱,一会儿侧身甩脚,一会儿摇手相连,娴熟的舞步穿插自如,变化多端……我带着微微的醉意和无尽的喜悦,情不自禁加入其中。
火把场中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似万马奔腾直冲云天。看!一群群青年男女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楚楚动人,迷人的脸上绽放出喜悦与自豪,手牵着手在篝火旁高歌起舞,老人也不甘示弱的加入其中,用各自的方式抒发着内心的情感。
另一边一群群身着彝族服饰的强壮男子拍击擂鼓,象威风凛凛的武士,古铜色的脸上露出坚毅与自信,向跳舞的人群鸣鼓助威……
眼前的一切,像一幅激昂的画,像一首豪放的诗,像一壶芳香醉人的美酒,只有亲自加入其中才能体会到欢乐的滋味,享受充满激情的狂欢。这些像响彻云宵的万钧雷庭,像咆哮大海的千重巨浪,整个火把节场景全被淹没在一片疯狂激越的音韵当中。人们相逢见笑,到处敬酒,唱酒歌,喜庆欢快,声音此起彼伏,彝胞们爽朗的喝起了扁担酒,共叙家常,各抒豪情……看着这淳朴豪爽的民风,眺望远处,浩浩的江水,折射着彝家人滔滔的豪情,面对这一切,我的心涨潮了……
纵情地跳吧!把豪迈与欢乐凝集在舞步中,尽情地唱吧!把追求与夙愿倾注在歌声里,源远流长的金沙江水孕育了彝家人自强不息的灵气,巍巍的乌蒙高山铸就了彝家人铮铮铁骨。
这是歌的海洋,如涛似浪,此起彼伏;这是舞的天地,自由奔放,异彩纷呈;这是火的世界,热烈洋溢,激情燃烧;那高亢激越的音乐,那优美动听的歌声,那活泼爽朗的笑声,那粗犷激昂的舞蹈;酿成一壶浓烈的酒,浸泡着整个狂欢的夜。这里的天醉了,地醉了,群山醉了,白云醉了;人——更醉了!
感受了这番场景后,我悄悄离开火把场,来到附近的山坡上,感慨万千,思绪起伏,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汇聚在这火把的长河和夜景当中,鸟瞰整个火把节的夜景,暮色四合,群山如黛,弥雾如纱地漂浮在群山之间,翘首遥望火把场中的巨型火把已照亮夜空。时间已经很晚了,但人们还沉浸在无尽的火一样的激情当中不愿离去,汇聚在篝火边手牵着手,围着火跳着舞,撒松香,品美酒,祈福消灾,共祝年成,为盛世而歌,为美好生活而歌。想跳一个通宵。不!几天几夜,甚至让时间定格……
通过这一切我仿佛看到了远古一个动人的场景:直率而无半点心机的彝族部落首领,被人骗到一间用木料制成的房子内。他丝毫没有察觉到房子的四周早已堆好了干柴,并且已经浇上油,不懂阴谋的首领被人灌醉后,被烧死。他那美丽而深情的妻子闻讯后急急忙忙赶到现场,只见一堆灰烬,他悲痛万分,奋力用双手在燃烧着的灰烬中刨找自己丈夫,火烧焦了她的十指,鲜血淋淋,哭声凄凉,哀声动地,但她仍不停手,继续在火焰中刨找!刨啊,刨啊!终于,她也投身烈火……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和坚贞善良的彝家女,从此便有了“火把节”这个节日,并且一代代地沿袭下来。所以可以这样说,火把节是爱情擦出的火花,是对生命的颂赞,对死者的怀念。
明代著名诗人杨慎在诗中写道“松炬荧火霄作舞,星回节令传古今”这便是对火把节最真实的赞美和写照。而现代人又将火把节注入了新的内涵,向往和追求。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情的高昂,酒的激情,火的炽热和彝家人爱酒、嗜酒的永恒所在;以酒为美,对酒当歌,情浓如酒,以及酒韵似歌的热血激荡。
看看眼前,火树银花,火把如流,一串串盛大的红红绿绿的礼花在夜空中绽放。古老的民俗,穿过悠悠岁月传承下来,与现代文明交织在一起,在夜空中以各自璀璨的光焰相互撞击融合而照亮夜空。放眼望去,远处昭鲁坝子形成若干条火的长龙,如星罗棋布,明亮耀眼,气势磅礴,犹如江河奔腾,一泻千里。
再看看!人们舞动火把流动变化的巨大队型是那样的热情欢快,整座城市,整个乌蒙大地以及整个中华大地上有彝民族人居住的地方,今夜在大把、大把的松香散发下,都飞起灿烂的火花,夜空中弥漫着松脂的清香,这不正是古朴淳厚的彝文化的清香吗?正是这种文化清香的熏陶,人们才能尽情享受这原始古朴的习俗文化之乐,才能不断发展,迈上新的时代高峰,让火的文化流传久远。
那夜不知听了多少动人的歌,不知喝了多少醉人的酒,不知跳了多少激越的舞,我无法入眠。
跳火把作文篇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总共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一朵奇葩,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这香味弥漫着中华大地。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为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无论男女都拿着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最热闹非第三天天黑时了。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看那一束束火把,像一条游龙,到处乱撞;像一股红流,到处流窜;那微弱的光芒像一只只萤火虫般美丽。把节这一天真是热闹非凡啊!
跳火把作文篇4
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具有自己风俗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布衣族的灯杆节、黎族的寒食节……但我觉得彝族的火把节最具特色。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旱情严重,但天神不体百姓疾苦,仍派差役到凡间收粮逼债。人们将天神派来的恶差杀死后,天神怀恨在心,放出天虫祸害人间。天是彝族的人们在农历6月24日用火把焚烧害虫,战胜了天神,并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在每年有农历6月24日,彝族都要过火把节,这是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欢乐最隆重的日子了。彝族有火把节活动丰富多彩,节日里人们从方圆百里的地方赶来,然后聚在一片绿茸茸的草坪上举行斗牛、赛马、赛歌、选美、摔跤等庆祝活动。火把节的夜晚还要进行火把游行和举办篝火晚会。
彝族有一句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而在火把节上,大部分姑娘穿着七彩的裙子,然后戴着各色各样的花头帕,披着绣花坎肩,好似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又似天边美不胜收的彩霞。这下,人们就要从众多的姑娘中评出三位打扮美丽、仪态丰采和道德品行最好的姑娘。而她们会成为小伙子心仪的目标和姑娘们心中的偶像。
斗牛、赛马、摔跤都是小伙子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他们不光在马背上表演技巧,还要跟对手比赛,一翻上马,策马直追,追到对手为胜。摔跤时只限男性,将对手摔倒在地即为胜利。斗牛时,人们会拼命大喊,为公牛加油。
到了晚上,人们高举火把,年轻的女孩唱起了“朵洛荷”。排着队伍走向田野、村庄。漫山遍野,“火龙”在之中飞舞,歌声在空中飘扬。空中闪烁着亮丽的烟火,人们的脸上满是笑容,围着篝火翩翩起舞,火把节就在人们的欢声笑语和遍地的火光中过去了……
火把节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喜庆的日子!
跳火把作文篇5
作为汉族同胞,我们有很多值得纪念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但是,那些充满民族气息的节日你是否领略过呢?这次,我就带你走进云南彝族人的火把节,去感受那里的浓浓乡情。
暑假回到大理,正巧是当地的彝族火把节。听到这个消息,心中真是充满惊喜。街天那日,我早早地来到集市上。这时候的集市,真是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卖火把的山民。这火把有一米多长,都是用上好的松木顺着条纹劈裂的。中间用木屑塞住。这样,火苗才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燃烧。我挑选了几根最大的火把,送去红明哥哥家。今天,全家人要在他家聚餐。欢庆节日。
来到红明哥哥家,这里已经在准备节日用餐——粉蒸羊肉。七个蒸笼的粉蒸羊肉和一大锅飘香的羊汤都已“整装待发”,宾朋满座,觥筹交错,真是热闹极了!
酒足饭饱之后,天也渐渐黑了,周围已经渐渐点起了火把。我们也有些迫不及待了。来到院子中间,我们将准备好的十几支火把聚在一起,架起一团大大的篝火。大家围着篝火,边跳边笑,载歌载舞,纵情欢乐。接下来,我们又将各自的火把抡起,转的如同风火轮一样。我们甩得越快,火苗越旺,也就意味着今后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就这样,玩着,乐着,转着,火把也渐渐熄灭了。这样的经历着实难得,也令人难忘。期待着这样的节日还能有机会参加!
跳火把作文篇6
在云南,许多民族都过火把节,而各自过法不同。白族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白语称为“夫汪舞”,意为“六月狂欢”。无论城市乡村、山区坝区皆普天同庆。在白族人心目中,它是仅次于春节的最隆重的节日。除了村寨竖大火把的集体活动,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佳肴美食、各种节日用品,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娘家团聚。节前,遍街卖的是火把节的标志物——用竹篾彩纸糊扎的小升斗、小火把、纸火香袋以及专供妇女用来染红指甲的凤仙花根等等,节日气氛非常浓郁。
节日当天,人们停止一切生产劳作,男女老少都着节日盛装,纷纷汇集到竖大火把的地点,或村中广场,或本主庙、古戏台前,大青树下,在热闹的唢呐鼓乐声中,人们忙着扎制大火把,老爷爷们演奏洞经古乐,老奶奶们齐声念诵经文。当家妇女便要带着孩子备上盐、米、酒、茶到田间焚香祝祷,祝愿五谷丰登。
每个村寨或片区都要共竖一株大火把,砍好一棵五、六丈高的火把树,通体用柴禾或竹子捆扎,插满五颜六色的小三角旗、红香,再挂上梨串、苹果、海棠等,称之为“火把果”。顶端还要饰以火把节的大型标志物——“连升三级”的“升斗”,上书“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升斗”顶端彩旗飘飘,拱托着一支振翅欲飞的白鹤。竖火把之前,先由老人们以“三牲九礼”祭祀,行“三跪九叩”之礼。火把竖好后,暮色降临时,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唢呐鼓乐队的护送下从本主庙取来火种将火把点燃。 当熊熊烈焰升起之时,男女老少便载歌载舞绕着火把树转,孩子们争抢着烧落下来的火把果,意为迎祥纳福,青少年们个个手中舞起小火把,不断扑洒松香,飞出团团烈焰,互相追逐喷洒以示祝福,然后高举火把巡游田间。村里村外,人声鼎沸,火光璀灿,古人曾有诗赞云:“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落人间”。
关于火把节的缘由,白族人认为主要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传说一千三百多年前,南诏王皮罗阁为吞并洱海地区的其他五诏(小王国),设计以祭祖为名火烧松明楼,烧死五诏诏主。其中邓赕诏主夫人柏洁远见卓识,事先已预计不测,事后又忠贞不屈,为刨丈夫尸骨,十指皆刨出鲜血。故火把节时白族青年妇女都要染红指甲以示纪念。有的地区,火把节当天小伙子们还要举行跑马活动,海东一带还举行赛船,都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顽强的抗争精神。
按民俗学的观点,则认为火把节是一种农事节日。白族自古为稻作民族,火把节乃稻谷抽穗时的庆祝活动。以火炬烧灭害虫,祝祷丰收。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记道:“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农。”此外,白族火把节也包含着一些生育观念。如火把树要由当年生男孩的年轻父亲提供,竖火把的坑要由当年生女孩的父亲挖掘,大火把上挂满水果,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这一切都表明白族火把节是一个源于白族先民生产和生育观念的古老节日。
跳火把作文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