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对自己成长的反思,让我们从书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散文的读后感800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散文的读后感800字篇1
自从我阅读《巴金散文集》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大自然里无限的奥妙,也让我的心灵感到强烈的震撼。
?巴金散文集》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文章是《把心交给读者》,那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一个写作者,不应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要把良好的思想作品写给读者们阅读与欣赏,如果灌输给读者们的作品起了毒害作用,那么读者们就会把它扔进垃圾箱,写作者的写作生涯也到此停止,所以,如果写作者没有了读者,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当然,读者们对于写作者的作品的评价信就相当于写作者的养料,没有了养料,写作者就无法生存。所以,身为一个写作者,只有通过读者们的评价信才能检查自己的写作效果,才能检查自己作品对社会的作用。
那是在一九四零年年尾,赵金爷爷从重庆到江安,在曹禺家住了一个星期左右,曹禺在戏剧专科学样圪,江安是一个安静的小城,外面有什么人来,住在哪里,一下子大家都知道了。巴金爷爷刚住了两天,就接到学校一部分学生送来的信,请巴金爷爷去讲话。但巴金爷爷只写了一封回信寄去,说他不善于讲话,而且也不知道讲什么好,因此不到学校去了,不过巴金爷爷非常感谢那些学生对他的信任,他会经常想到他们。青年是中国的希望,他们的期望就是对我的鞭策,这是巴金爷爷说的话,巴金爷爷还说,像他宋一位小说家不算什么,如果他的作品不能给他们带来温暖,不能支持他们前进,他没有资格做那些学生的老师,但他却很愿意做他们的朋友,在他们面前,他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感到骄傲的地方。当他们在旧社会的荆棘丛中,泥泞路上步履艰难的时候,倘使他的作品能够做一根拐杖或一根竹竿给他们用来加一点力,那巴金爷爷就很满意了。这种礼谦礼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面对学生们的邀请,他却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可心骄傲的地方。“旧的要灭亡,新的要壮大,旧社会要完蛋,新社会要到来,光明要把黑暗驱逐干净。”这是巴金爷爷在解放前,尤其是抗战以前,没有具体回答读者们来信上的问题,自己感到很痛苦,却只能这样鼓励读者们的话,是啊,对于读者们对写作者提出的问题,写作者不应该用花言巧语敷衍他们,至少要指出一个方向,一个并不模糊的方向。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能看到读者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只有聆听到读者们的思想,才能让读者们把自己的苦与乐倾诉于写作者,有时候,写作者会是读者们最好的倾诉内心感受的对象。而当读者与写作者对面交谈时,那善良的表情,激动的声音,恳切的言辞,这说明读者们愿意做写作者的知心朋友。
散文的读后感800字篇2
看完了余秋雨的寻觅中华这本书,感触颇多,为我们所拥有的中华文化感到自豪。
书中按历史时间顺序大体介绍了历朝历代、各个时期的文化成就。炎黄时期、殷商时期、那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史记》的完成,曹家父子,魏晋名士,田园诗人陶渊明,文化的盛世大唐,那宏伟开放的长安城,唐诗,积弱宋朝文人治国的文化状态,异族男子耶律楚材,明清时文化专制的束缚,以及近代文化的现状。读来真是大开大合,数千年的文化状态就如此被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读时真有一种于不同时期穿越往返之感,不亦快哉。
自己赞叹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灿烂思想相互碰撞,百家争鸣共谱中华文化优美乐章。也惋惜于曹操家中父子在三国时期在文坛上取得偌大成就,却又在政治上饱受后代知识分子诟病,也欣赏于狂狷的魏晋名士,嵇康、阮籍,酩酊大醉,视世俗礼乐如粪土。
更艳羡于当时的大唐子民,那宏伟开放的长安城令多少文化之士向往,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那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的唐诗不也千年传唱。又哀叹于明清时期的统治的人为巩固自己一家一姓的统治,实施文化高压政策,致使中华文化走下一个高峰。更自卑于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再难出现大师,文化似乎也越来越走了一条下坡之路,自己心中的那个文化天国显得如此遥远。
散文的读后感800字篇3
三天时间看完了三毛的《温柔的夜》,爱上了这个洒脱不羁,自由浪漫的女人,字里行间藏着她对人生酸辣苦辣的乐观心态,流浪异国他乡,体验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在面对嘲笑、误解、歧视时都能据理力争,好有骨气的女人!她看淡生死,对家人游必有方的交代,与万物灵魂交织的欣喜从容,是我向往的样子。
感谢三毛,用亲身经历唤起了对灵魂自由的极度渴望,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也开始对当下被物质生活裹挟的局促和焦虑状态进行反思。
出身社会两年工作还不稳定,收入不高债务倒是不少,人情债、金钱债皆有,失业在家急躁不安,重操“烟酒”旧业的父亲;经济重担苦不堪言的两位姐姐;没有未来规划的他……日子皱皱巴巴,虽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却也磨人的很。
日子总是要过,难题也要一件一件的捋顺,彷徨焦虑时总爱看些心灵类的书籍找找方向,常常暗示自己,生活不止挣钱和忙碌,还有静下心来享受当下的欢愉,也常对如今的拜物主义感到愤懑和不解,却也是内心自我矛盾一番后接受物质世界既定的规则。
我天生爱幻想,脑子里天马行空,不断勾勒着理想中的世界,但也常都是以上帝视角决定着事件的动向,果然,人类对世界的掌控欲从来不弱,这也导致自己时常怀疑世界的真实性。
下午和朋友去看了《悬崖之上》,全程沉浸在电影之中,两小时影片结束后,走出影厅的'五分钟,整个人都是恍惚的,缓了好一阵才适应了自己活在20__的现实之中。包括刷短视频,看各种影视剧,都会给我带来这种感觉,噢对了,与一群人相处太久也会致幻,不知这是不是所谓的社恐?但我并不抗拒与人相处,只是持续交流的时间不要太长就好,时间太长我就会开始游离于自我的想象世界中,这样说起来,我更爱独处,喜欢看心灵方面的书籍和视频,总会给我枯燥乏味的生活燃起新的希望。
看了很多心灵引导的方法,印象最深也最实用的还属版主说的“最好的灵修方式就是好好生活”,所以我静下来就会反思到底有没有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
你是否还在用情绪勒索自己?是否还把幸福和美好寄托他人?你认可自己了吗?你相信你会成长为想象中的样子吗?你是否有好好的承担责任与爱呢?
社会的规则是不变的,人类的压抑、悲观、忧伤等负面情绪是普遍的,抱怨和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反抗和斗争普度不了众生,凡人的处世心态才是铲除时代病根的良方,毕竟,社会的规则终归是人制定的。
当有一天我们精神追求大于物质追求时,心灵定会充实许多,当人类不再仅服务于温饱、名利,向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精神依托看起时,这蓝色星球便不会再被冠之为“忧伤的星球”。
加油!好好生活,你知道,你值得一切美好!
散文的读后感800字篇4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果然名不虚传,令我如身临其境,合上这本书,鼻孔里还残留着荷香,目光里还带着对荷的柔情,脑海里还浮想联翩,意犹未尽啊!
早就听说朱自清是个很有才华的作家,直到我们课本上学到他的作品《匆匆》,让我深刻领悟了时间的珍贵,我们要抓住分分秒秒,努力学习,不能枉度此生。此后,我迷恋上了他的散文,要求妈妈给我买了这本《朱自清散文集》,看到此书,我便爱不释手,不肯放下了。
朱自清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大致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描写个人以及家庭生活为主,具有非常浓烈的人情味和感情色彩;另一种主要是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景物为主,抒发了朱自清的个人感情。书里既有《荷塘月色》美轮美奂的荷花,又有《背影》中父亲伟大无私、宽容的爱。还有《春》中一副生机盎然的画卷,《乞丐》,《儿女》,《佛罗伦司》等等,篇都令我回味无穷。朱自清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词藻,过多的修辞以及惊心动魄的内容情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和那清丽隽秀的文笔,一点也不做作,令人读起来觉得亲切朴素,深深打动着我的心,他所传承的民族精神和真挚情感不断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此外,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如《博物院》,让我知道了国内外的一些稀世珍品,知道了许多名人轶事,学到了许多历史及书画方面的知识。《冬天》,《绿》,《看花》,则让我学会了更多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丰富了阅读知识,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诚意》,《儿女》,《哀互生》,又让我看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从这篇清新优雅,如诗般的感人散文中,你细细品味出其中的美,爱,信念和智慧了吗?朱自清的散文是久盛不衰的永恒经典!
散文的读后感800字篇5
我从没有去过阳关,对此也了解很少。读完《阳关雪》后,便找来几组图浏览一下,不禁生出几分感伤。“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
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面对如此的景致,谁都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西汉时,阳关曾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镇,严加把守。可阳关如今早已不如往日,仅仅是在一座红色的堆满沙石的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在友人临别时所作的这首《渭城曲》,用余秋雨的话说,是“缠绵淡雅”的。丝毫感觉不到阳关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别时应有的微微的忧伤。
阳关不反复它过去的金色的绚烂,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想起楼兰古城的悲哀,曾经繁华的美在不经意间却毁于一旦,也许正应了一位作家的那句话: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见,只由人们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图画。
历史是深邃而苍凉的,面对窗外阳光映照的花园中嬉笑的人们,我想,现在珍贵的事物,千百年后,也会随岁月的轮回而被渐渐淡忘吧。
散文的读后感800字篇6
我至爱梁实秋的散文,理性不乏风趣,高贵不乏素雅。
自从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过梁实秋的《下棋》,我对梁实秋的爱恋就有增无减,《下棋》中绝妙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啧啧称赞,梁老在比喻下棋者在争棋时的样子中写道,“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咕嘟着最做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哈哈哈,多形象,我简直对梁老的语言艺术佩服的五体投地;更妙的是,他不光让人笑,还让你在笑中思考,如“人总是要斗的,总是要钩心斗角地与人争逐的。与其和人争权夺利,还不如在棋盘上多占几个官……”多有哲理啊,真是诠释了“棋如人生”的内涵。
梁实秋写作的年代,离现在已有近六十几年的历史了,可是读来一点都没有时代的疏离感,相反却越读起劲,于是我钻到了学校图书馆,书海茫茫地把他的书一股脑的搬了下来,一次不能借多,就中午到阅览室啃读,最后居然有了不找遍梁老的作品不罢休的嗜好。
梁老的文章真是太有趣了,雅俗共赏,不仅有阳春白雪的鉴读之处,更有下里巴人的谐趣之妙。梁老的最经典之作便是《雅舍小品》,《雅舍小品》印行出版后,已发行了六七十版了,仍风行国内外,经久不衰,这和梁老大家的风范、厚实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雅舍小品》中反映的都是大凡从市井之人到达官显贵都要做了事,如理发、骂人、结婚、握手、写字、讲价、下棋、送行等人所共有的喜怒哀乐、真善美和假丑恶,这可能也是我读起来倍感亲切,爱不释手的原因。
在梁老的笔下,《理发》也能理出惊心动魄来。“就是小声说一句,我觉得,都会使他丧胆而失去平衡,我的颈静脉也需要在他不知不觉间被他割断,后来剃刀暂时离开我的脸,我趁势立刻用梦魇的声音叫起来,‘别刮了,够了,谢谢你’……”理发本来是整理仪容,迈入高雅之堂的必备前奏,可是梁老把理发当做一件不愉快的事,把理发和牙医拔牙、刽子手屠户相提并论,真是不敢想象。虽然看了有点觉得夸大其词,但自己理发的心里体验想来也和梁老描写的差不多,便忍不住击桌顿足高喊:“妙绝,绝妙……”。
在梁老的笔下,陋室也能现出“奇葩”来。“但若大雨滂沱,……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轰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是狼藉。”这是梁老《雅舍》中的语句,雅舍是梁老在四川居住的房子,实际上是有窗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陋室。梁老却称“雅舍”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因为可爱,大雨如注的时候,人的狼藉可想而知,却能形容出“奇葩初绽”的美景情趣来,可以看出梁老以苦为乐,身居陋室而不陋,实乃“德馨”人士也。
在梁老笔下,《握手》是一件痛苦的事。梁老认为和谁握手大有官场尔虞我诈之势,和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握手不好握,孤掌难鸣;和另一种人握手让你痛彻肺腑。梁老还说,就握手的触觉而论,芊芊玉手难得一握,握得倒是冬笋或笋干之类,愉快也不多,想来也是痛苦万分,简直是一种刑罚。梁老充满智慧地引用了《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不要为了应酬每一个新交而磨粗了你的手掌。”最后一句梁老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我们要爱惜我们的手掌。”梁老的话太深刻了,从握手这件每个人都经历的事情,能悟出这么深邃的人生哲理,真是不简单。我不禁佩服的五体投地。
梁老的作品遍读之,反复品赏,越读越觉的满腹五脏的舒坦!
散文的读后感800字篇7
正式打开书时,我便被那充天真,无邪的自序吸引。和标题一样,拉近了我们与作者的距离,向我们诉说了作者不老的心。这本书分四卷,分别是天真的心、纯善的心、完美的心、庄严的心。每一卷的开头都有一首精练的小诗,读来十分搞笑,我仿佛能从一首首小诗中看到作者儿时天真可爱的脸。
第一卷“天真的心”:讲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们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乌龟、一棵树、一些流浪狗、一个传说。而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单纯天真的视角,把最单纯天真的事情,竟能写出如此多的细节和道理。在作者的笔下,能够从一只乌龟写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写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钱的悲哀。作者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直击我们的内心――那如白纸般内心的最深处的那片净土。
而第二章“纯善的心”描绘的不是一向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尘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这“灰色”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的比较,引起了我们对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则是继续沿着之前的风格,用孩子般的笔法,给我一种亲近的感觉,让我借作者的文笔来看那充满未知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书的最后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诉我们:“挫折,学习智慧;离散,学习成长。我们是不是除了课业,更重视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那?”或许,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吧。
散文的读后感800字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