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与书籍的对话,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和思维的共振,写好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理解不同思想观点的优缺点,培养批判性思维,下面是调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龙应台《目送》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1
最近,我读了龙应台的文章——《目送》,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本文主要说“我”送儿子上学,希望他能回一次头,看看“我”,对“我”说一声再见。可是,十几年他都没有回一次头,只有“我”在目送,渴求有一次回头。多年后,儿子上大学了,“我”在窗子边看着他,只是看一个高瘦的背影对“我”说不用追。
看完本文,我想起一件事,那是去六中上学的第一天,我骑着自行车上学,妈妈就跟在后面,远远地目送着我第一天上中学兴奋的背影。读后感·当我进入教室,与新同学新朋友谈天说地,根本没有注意到妈妈也在窗外看着我,默默地看着我,我也没有回头,而站在廊上的妈妈一定希望我回头看他一眼吧!窗外的家长们,看着孩子们打闹,恐怕也希望孩子们回头对他们说一句再见……
是的,天下所有的父母不都是爱孩子的吗?他们永远对孩子充满关心和爱护。就像龙应台看着儿子转过街才放心,就像母亲不放心我第一天骑自行车上学,她一直跟着我到教室门口。后来,她还是放心不下,我们就搬到离学校比较近的房子去住,虽然这个房子又小又旧,但是里面充满了妈妈对我无限的关爱。
母爱如春风,如目送的深沉,有孩子的天真,有一颗最热忱的心,滋润着我!
读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目送》
政治课,老师谈起走读生在学校附近租房的现象。这种事已屡见不鲜,算不上什么好谈资,老师却认真地说:“好好珍惜,这或许是你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最后三年,能够朝夕相处的三年。我的孩子很小,只有这时候我才觉得他完全属于我,所以我很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光。”
我怔愣了半晌。
初中时,每当我对爸妈的唠叨不耐烦时,爸爸总是半开玩笑地说:“现在你还天天见得到我们,等你高中住校了,就是每周见一次了。上了大学之后呢……”五指之间仿佛还存留着昨天,再回首竟已是三年。
小时候,我的世界很小,城中居民似只有爸爸妈妈等一干亲人,以及几个要好的朋友;小时候,我把亲情看得很重,唱一首亲情主题的儿歌,都能被感动。
长大后,我的世界很大。别的国家的人纷纷涌入我的城池,人满为患,热闹非凡,亲人们被挤到了城墙边;长大后,有什么开心的事,最先想到的是告诉闺蜜。亲情如同微量元素,虽必不可少,也不复当年的位高权重。
平日里看那些描写亲情的文章,所谓的“心灵鸡汤”,打动我的甚少。很大一部分写的是成年子女与垂垂老矣的父母之间的故事,与我的生活脱节。然而,《目送》却触动了我。
儿子华安从背着五颜六色书包的小不点,长成了拥有独立世界的青年;父亲由一个健壮的中年人,变成了走完生命历程的一片落叶。龙应台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
仿佛是一条直线,我是线上一点,左右两端载着亲人无限地延伸。如年龄间不可缩短的距离,我追不上,跟不紧。
仿佛是一场华丽的表演,锣鼓喧天后一阵短暂的寂静中,我再睁开眼,舞台上只剩下我一人演着独角戏,镁光灯打出我瘦削的身影。
仿佛是束吹散的蒲公英,左冲右突,毫无头绪地被风赶着往前,而与同一株上的其他“小伞”分离。
不过,不必担心。远隔千里,羁绊便延伸一千零一里。直线再无止境,也依旧将我们系在一起;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也有亲人在台下注视鼓励;告别了故居的蒲公英,终无法抛弃深情的土地。
会有独立的生活,会有淡淡的落寞,会经历生离死别,会学会宠辱不惊。会有,一切都会有。凝望那至亲的背影,送上衷心的祝福。当我沐浴过岁月的长河,品尽世间的酸甜苦辣,当我亦垂垂老矣,摇扇坐在河畔柳阴下,最思念的,必是亲情的香茗。
读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3
前段时间,我和儿子一起阅读了《目送》。这本书是龙应台“人生三书”的第三本,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全书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龙应台深邃、忧伤而又细腻温暖的文字,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对亲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中最为经典的句子,也是流传最广的。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感慨,更是一份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索。当子女长大了,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便不再像儿时那样亲近依赖父母了,此时尚未读懂人生中最深的亲情和眷恋;经过岁月的历练,光阴的浸染,当子女能体会这份浓浓的厚爱时,父母却已在时光的流逝中慢慢老去,最终留下的只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读完全书,我掩卷沉思,一缕淡淡的忧伤在我心间萦绕。比我高一个头的儿子即将中学毕业了,这也意味着分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回首这一路的携手,总有一些温馨的画面定格于记忆的深处,挥之不去。当我牵着他的小手,将他送进幼儿园大门时,他不停地回头,在人群中寻找着我,小小的眼眸中盛满了依恋,这时我的心总是变得很柔软。一眨眼的功夫,他上小学了,每天晚上,他坐在书桌前写作业,我捧着一本书读着,柔和的灯光下,这一刻静谧而美好,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凝固,我们相处的时间再久一些。很快,儿子上中学了,随着学业的'加重,他也越来越忙碌,我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留给我的只是匆匆而去的背影。我有些失落,但很快又释然了:你有你的方向,而我不必追。
人们常说,龙应台有一支从容的笔,一个个平凡的文字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道破了世间百态,是我们人生的真实写照。我问儿子读完了这本书,有没有什么感悟?他沉吟片刻,告诉我:“妈妈,我想到了两个字——珍惜。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相处的每一段时光。”听了他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我相信,亲子阅读使得这本书在儿子的心里留下了印迹,也为我们在心灵上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被书香浸染的光阴真好!
读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4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
——题记
面对路途的疲惫,心神的劳累,坚强的她逐渐领悟到许一个人走的路。龙应台,著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的母亲。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写下一部部人生的经典。
?目送》便是其中的一道心灵鸡汤。华安从上学开始,龙应台便目送他的离开,望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心中的欣喜也夹杂了丝丝的忧伤,那幽幽的悲来自孩子的叛逆。当华安将母亲递来的伞弃之不理,当淡淡且带有嫌弃的说“小孩”时,此时的她才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
这时,我才真正了解到小路尽头的“不必追”的深深的落迫,了解到目送背影的离开也真的变成了对时间的无言,对时间的目送。飘渺间,似乎看到了我的母亲,她那早已为我白了的'发,皱了的纹。他虽没有渊博的才华的深明的见地,却有同龙应台一样的母亲的心。终究,就会明白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苦。
如今的我即将走向成年,迈向社会,也许有一天父母会离开我,虽然我改变不了现实,但我能够做的,就是不留下遗憾。清晨的一句问候,劳累时的一杯茶,也许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里,那就是全部。父母陪我们走过了无知的童年,叛逆的青春。但是你了解你的父母吗?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处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这样之后,你还能说了解他们吗?儿行千里母担忧。所谓父母的痛不过就是在孩子长大,欣喜之余留下的孤寂。他们是在用一生去等待目送之后的回望。真正能够抚平亲人心中的痛,不是进行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是与他们陪伴的每分每秒。父母的心,真的很容易满足。若每个人都能够参悟到这一点,也便不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治理名言。
时间无情,带走了青春,偷走了快乐,却永远带不走你对父母的真心。珍惜与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读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5
每次读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感想都不同,越看感触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作者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
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这貌不惊人的文字所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我对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触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都能背下这段话了,我和父母、女儿和我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件事,我们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
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我们的一生都在目送。
读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6
龙应台喜欢写作,喜欢走路,喜欢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喜欢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喜欢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自己生活的心情。因为,在她眼里,太多美的事物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读罢《目送》全文,我认为《目送》地七十三篇散文一共可以分成七大部分:一,亲情和友情可以归为一类,而这一部分是《目送》的核心部分,贯穿全书,写的主要是“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1,母女情:《雨儿》,《明白》,《胭脂》,《散步》,《回家》,《五百里》,《女人》,《假牙》。2,母子情:《十七岁》,《爱情》,《为谁》,《母亲节》,《年轻过》,《老子》,《关山难越》。3,父女情:《如果》,《缴械》,《同学会》,《走路》,《眼睛》,《注视》,《冬,一九一九》,《魂归》。4,兄弟情:《共老》。5,友情:《牵挂》。)二,以独特的眼光对现实生活的入微观察。(《目送》,《寻找》,《忧郁》,《我村》,《薄扶林》,《金黄》,《杜甫》,《蔚蓝》,《花树》,《sophistication》。)三,对人生中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茫然,及对时光流逝的怅然等。(《山路》,《寂寞》,《不相信》,《1949》,《什么》,《寒色》,《俱乐部》,《菊花》,《两本存折》,《舞池》,《星夜》,《乱离》,《时间》,《距离》,《幽冥》。)四,对幸福的理解。(《幸福》,《苏麦》,《慢看》。)五,对世界上忍受战争之苦或者处于最底层人民艰辛生存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情怀。(《跌倒-寄k》,《江湖台北》,《手镯》,《最后的下午茶》,《四千三百年》,《阿拉伯芥》,《普通人》,《首尔》,《雪白的布》,《淇淇》,《狼来了》,《新移民》,
?距离》,《莲花》,《慢看》,《关机》。)六,生活中一些趣闻趣事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海伦》,《火警》,《黑帮》,《卡夫卡》,《常识》。)
龙应台的散文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她的内心特别细腻,特别喜欢细心观察生活百态,细细品味人生。他的感情特别容易被日常生活中一些细微的东西所激发,可以是早晨灿灿的阳光,也可以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还可以是一棵树,一只鸟,一种花,一只猫,甚至是一条虫。她经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因为看到一个很小的东西而联想出很多东西,并引发出很多对人生的思考。
龙应台在做学问的时候是非常认真的!譬如她在读《花间词》时,只因“黄独”觉得在哪见过,就“钻到旧籍里寻寻觅觅”,找到了杜甫当年跋涉到甘肃同谷时所写下的诗,诗中就有“黄独”,然后又去查《庄子齐物论》,《盗跎》,《野老歌》,《中国有毒植物》,《本草》,最终弄明白“黄独”是什么,并从中体会到了一代诗圣曾经所经历的酸楚。同样的例子还体现在《淇淇》和《花树》上,《淇淇》中只因与纪中先生闲聊时谈到“巨鱼”——白鳍豚,而去捧读《入蜀记》,《尔雅》,并查阅白鳍豚在中国灭绝前国际科学家寻找白鳍豚的经历,最后以“淇淇独处世间长达二十二年,郁郁以终”而表达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这对我的启发是:要想博古通今,就必须做到不懂就问,不懂就查!
?花树》中只因喜欢蒲公英,而喜欢蒲公英只是因为早先受爱默生诗的影响,于是又找来爱默生的诗来读,但因别人汉译过来的不准
确,自己就重新一了一遍,译到最后竟然发现《紫杜鹃》这首诗与十六世纪王阳明的思想很相似,我想这种惊喜的发现对于经性文学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个快乐无比的过程,而这其中的快乐应该只有像龙应台这种深入研究并热爱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有时候她看待世界的视觉很奇特,如《黄金》中,她把香港的各种花树当做这个城市的原住民,她以及尽爱怜,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种花,一颗颗树写活了,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感觉。“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千秋”世间沧桑巨变,惟有那些树木与野花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悲欢离合。
她的联想有时候又丰富的惊人,她的视野也是那样的开阔,譬如《幸福》中,她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角度详细的诠释着寻常百姓真正需要的幸福是什么。
有人说,她是一位作家,一位摄影家,但我觉得她更多扮演的是一位人文学家和人道主义者。她非常关心最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譬如 《手镯》一文中,先描写一条卖工艺品的街是那么的美丽迷人,而在美丽的背后却藏着说不出的酸楚,因为那些美丽精致的工艺品是由一些本应上学但迫于生计不得不辍学的孩子们做的,一天为了挣二三十块钱需要连续十几个小时雕出一万五千多粒。用数字来震撼力读者是龙应台常用到的,如《四千三百年》,《阿拉伯芥》中都用数字来表现强权者侵略一个国家时当地一代代人们所埋下的巨大隐患和痛苦,从而表达了对战争的极度厌恶,对霸权主义者血腥镇压不顾后果的愤恨,和对饱受战争遗物——地雷之苦人们的深切同情。 《江湖台北》中在表现她古文掌握之娴熟,文学功底之厚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家大局的担忧。
?最后的下午茶》和《冬,一九一八》中,龙应台通过余纪忠老先生和父亲对年少时光的讲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并以我的视觉和想象引领读者真切感受到了战争年代那一代人的悲欢离合。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卡夫卡》和《常识》中,龙应台虽然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但是有些生活小常识懂得却比别人晚,因而也闹出不少笑话,每当读到这些时我都会失声笑出来,然后就不禁会想:伟人在某些方面很有才华,但是有些小的方面却显得有些愚钝,我想这就是大智若愚吧!毕竟人无完人,人应看到自身的优点,然后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缺点要虚心改正!
有时候她也会表达一些很深沉又迷茫的东西,像《两本存折》,《乱离》,但是任何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打击,阻挡不住她对生活的热爱,至少在薄扶林村,她找到了一份纯洁宁静的心灵乐土!
其中还有一些表达对当代教育在教化孩子心灵方面的缺乏的忧心,对一些孩子轻生行为的悲痛,在《跌倒—寄k》中,她以极尽轻柔的语气,想象着他们离世前的情景,用一颗慈爱的母亲的心想要去温暖那一颗颗冰冷的心,可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但是可以鼓励以后处于彷徨中的人!生命诚可贵,珍惜生命,也是应该对父母最大的承诺与责任。人不应该为自己一个人而活,一个人走了,有没有想过父母会怎样的痛心!他们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我们怎忍心让他们心痛整个下半生!
作家的居住地不稳定应该是搞文学创作的人中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吧,因为他们要“体察民情”,要寻找灵感,比如说她去老挝,去广州的街市,去香港九龙山,去台北,去杭州,去伦敦„„
读她的散文又像读一篇篇小故事,小小说,但与之不同的是,她的故事是真实的,感情是真切的!每次开始阅读一篇散文,身与心都交给了龙应台,自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游客,乖乖的跟在导游的后面听她耐心讲解。每当“游历”完一个地方,都会听到她在讲述一些人生道理,而我都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而当听到她讲述有关战争和那个残酷年代备受欺凌的人们的痛苦经历时,又不禁潸然泪下!
然而最感人的还是亲情,作为女儿她是非常孝顺的,渐渐老去的母亲因为父亲的离去而忘了现实的人和事,思维完全回到了年轻时的时光,她陪母亲坐公交,搭捷运,当母亲晚上睡不着时他陪母亲一起折腾,然后清晨四点到外面散步。她为母亲买了很多种的指甲油,让母亲平时由于她工作无法陪她时消磨时光,因为她知道母亲曾经很爱美!她为母亲洗脚,为母亲照相„„父亲在去世前,她陪同父亲参加同学会,给父亲擦身,教父亲走路,让儿子们跟爷爷沟通„„该做的她都做了,但她可能还为自己由于工作没能天天陪他们而感到遗憾。儿子们渐渐长大,已开始与她慢慢疏远,两代最亲的人都在离她远去,怎能不让她的内心感到孤独,寂寞和恐惧?
不管怎样,人生就是这样,人人以相同的轨迹周而复始地运转着,只是路程的长短和具体的过程不同而以!但是只要学会珍惜,一切都将变得美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8篇《龙应台散文集《目送》读后感》,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秘最开心的事情。
读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7
目送?目送什么?为什么要目送?
我也不确定我有没有找到答案。
时间总是在悄悄地流逝,有些事我们没法控制,只能静静地在一旁目送着,比如时代的变迁,孩子的成长,还有,父母的离世。在目送这一方面,我特别欣赏龙应台的做法。
作为一个在五十年代出生在台湾的人,龙应台的人生经历一定不凡,目送着时代的变化,她的感触一定很多吧,不知道为了适应这变化要付出多少。现在的她回想过去,一定会惊讶,这变化也太大了吧。就像我们现在想象未来,谁知道到时会发生什么,谁知道到时我们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因为我们没法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时代,没法决定未来。我们能做的只有目送。
论变化就得谈到成长。从天真懵懂的童年到朝气蓬勃的青春,这或许是最让父母头疼的阶段了。儿时的不懂事总是给父母添很多麻烦,一定有很多父母以为长大了就好了,不用操心了,可他们忽略了青春的叛逆。她想像以前一样牵着儿子的手过马路,可他拒绝了,她问他为什么,他只说我已经长大了。她想,对啊,长大了啊,他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他了,我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了,我要做的只是目送就好。
看着孩子一步步成长,父母也在渐渐老去,离别的时候总要到来,这谁都知道,但每个人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总是会想,这一天怎么那么快就来了。最煎熬的时候或许就是看着父母一点点“退化”,慢慢的听不清了,慢慢的不爱说话了,慢慢的不会走路了,慢慢的,没有一声再见就走了。这能怎么办呢,即使心里有万般个不愿意,也不能阻止这注定要发生的事,最好的方式就是静静的目送吧。
不必追,只需默默地目送,就够了。
读龙应台《目送》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