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相信教师一定都学会了写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得到提高的,写教学反思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地震逃生记教学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地震逃生记教学反思篇1
?地震》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避震演习。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地震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知道地震前的征兆有哪些,通过学习知道了地震来临时应躲避在什么地方。所以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小组整理交流,课上展示的环节,在整堂课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通过展示激发了学生要学好科学学习的愿望。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激情,身临其境,课堂效果非常好。 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科学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很多方面的能力,如:幻灯片小组、电子报小组和视频小组的同学不但提高了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表演能力,使科学课堂不再沉闷,变成活生生的课堂。手抄报小组的同学不但学会了科学知识,丰富了视野,还提高了美术的能力,提高了绘画水平。
通过本课教学,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献计献策、开动脑筋想点子,想创意,如何带领同学们生动的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兴致勃勃。孩子们在课堂上不单单是学生,还是“小演员”、 “小老师”、“小制作者”等,不但教会了同学们知识,自己在课堂中语言、实验、电脑制作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孩子们非常喜欢上这样的课!
地震逃生记教学反思篇2
发挥比较好的地方:
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
1、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到了地震的危害。从学生的准备来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通过实验想象了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在瞬间倒塌的情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我准备的视频资料对学生理解地震的巨大危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高大的楼房倒塌时动态情景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触动是很大的。地震时的各种场面也是学生想象不到的。
3、开始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我给学生比较宽松的学生环境,学生学得还是比较轻松的。基本上能集中精力去进行探究学习。
不足之处:
1、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做实验的基本功有待加强。学生都爱做实验,但有的学生不会观察实验现象,缺少冷静的思考;缺少深入的分析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指导和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缺少深度。
2、部分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和习惯,如实验时,分工不好,有的的组几乎是一个人在做实验,别的学生没有参与只是在看。
3、对于分组讨论的内容我没有深入的讲解,学生的认识不深刻。
4、学生们进行避震演习时缺乏经验,对过程不熟习中间反应不太迅速。
总之,学生们课堂秩序好,积极的参与活动,发言踊跃,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给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地震逃生记教学反思篇3
?火山和地震》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没有切身感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的很少。学生对火山地震的了解仅仅是依靠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对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等具体内容的了解不深入。可是学生对此又非常感兴趣。因为一提到火山地震,尤其是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马上就会想到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的危害,就会陷入那种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能让学生主动去学。
本课的内容较多,我删繁就简,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三人小组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 、在教学自救知识时稍显匆忙,应让学生模拟演习参与其中;
2 、由于公开课自身稍有紧张,课堂语言有几处不够准确、不够精炼。
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争取做一名合格的科学老师。
地震逃生记教学反思篇4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幼儿安全自救教育实践突出教育的实践性,重在模拟、练习及游戏,学习自然灾害应急避险技能。设计这节课的主要意图就是要给孩子们讲解有关的地震知识,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意识,知道灾难来临时不要惊慌,要学会正确的自救,要有战胜困难的自信,树立不怕苦,坚强、勇敢的信心。
这节课总体上是成功的,很多幼儿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它比较宏观,离幼儿的基础知识、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教学,幼儿会枯燥乏味,也不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并引起幼儿的认知共鸣,我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有关地震的素材,制作了地震相关课件,幼儿通过看、听、读、想、玩来了解地震。这样的教学,真正解决了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幼儿观察和研究,从而来达到活动目标。教学中,当孩子们看到那些多媒体视频及图片的时候,孩子们对地震都感觉到害怕,感觉到难受,他们的心和我一样是沉痛的。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学习到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在讨论的时候,他们能够很积极的参与,游戏演习的时候也能够愉快的参加,孩子们在游戏中再次学习到自救、救援等知识,这个过程有理有序,孩子很快就掌握了所教内容。
地震逃生记教学反思篇5
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感情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父亲作比较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份执着。
而后再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而这所有的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这部分的教学中主要抓了两个语段:
1、父亲不顾旁人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身心疲惫,依旧执着地挖着。
其次是第二个层面,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念。
纵观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
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稚嫩浅薄。只抓住了主要,却忽视了其他细微的地方。比如在教学“劝说”部分时,没有让学生感悟到当时情势的危急:地震空前巨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余震、倒塌、爆炸等,救援没有意义,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这样认为的。而我在教学中却强调成“他急切地希望得到帮助,而没有人帮助他”。这让学生产生了错觉:其他人不如这位父亲爱孩子,其他人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不够热心。这便偏离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再如后面对儿紫的阿曼达的认识,学生只局限于他对同学的关爱和谦让。但这些在平日里不足为奇,可当时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下呀,儿子很有可能因为一时一刻的耽延而丧生。如果让学生这一点体会更深的话,儿子的“了不起”便不言而喻了。
地震逃生记教学反思篇6
通过本次科学精品课的实践,我的感想颇多。首先,整堂课我始终都贯穿科学理念“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都是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在玩,在玩中学习科学真理。他们时而观察发现,时而探究领悟,时而又笑容满面,我想这就是科学课的乐趣。同时,能够充分的结大地震的相关图片和各种视频,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地震来临和震后所造成灾难和损失,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知道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事,都要珍惜生命。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实验,通过探究来认识地震的成因,通过地震的成因来探究地震的危害。通过探究活动来自主学习地震的成因与危害。
以下是我教学设计部分的反思:
1、导入激趣部分:猜想要精简,速度要快。例如可以说,地震到底是不是这样形成的。
2、引出话题部分:拼图活动要有作品展示时间,让学生对着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结论;若拼图活动占用课堂太多时间,会削弱模拟地震的探究活动,此时应把此活动取消,改为短时间的讨论总结。
3、探究过程部分:探究活动的实验器材应提前通知学生准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个大胶信封,把要准备的器材装信封里。模拟板块,我曾考虑用蛋糕、或夹心饼来模拟,但后来考虑方便性,最后决定用书本来模拟;为更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让学生准备了纸房子、小塑料人、纸树等;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最明显的震动,用弯筷子的形式让学生去让筷子震的同时,自己也能感受到明显的震动;实验记录方式,一开始只考虑用纸质记录,并且要学生写出具体步骤及现象;后发觉时间不够,也不利于学生总结,后采取要求学生写出简单做法和现象特点,并每小组安排一名数码相片拍摄员进行活动拍摄。
4、小结部分:要引导学生能说、会说、把想说的话说完整,要注意引导学生说的每一句话,不要轻易让他们放弃,要消除他们的,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5、拓展部分:情感教育不要占用太多时间,不要削弱教学的重点,所以要严格控制占用的时间。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重点安排时间不足,点缀教学内容时间过多。
2、教学设计环节不够细致,学生的活动能力没有调动起来。
3、实验引导不够,学生实验结果不明显。
4、没有给学生结论部分多引导和提示,让学生多说,完整地说出结论。
地震逃生记教学反思篇7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是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地震的威胁》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节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利用放录像,看图片,动手小实验,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形成原因,体现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1、优点:
(1)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内容,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通过过程、方法使目标达成,可操作性强。
(2)用震撼的视频资料引入新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学生动手做模拟地震成因的小实验,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利用课本中的地球结构图,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难点知识简易化,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4)通过专题性讨论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内容,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意识,通过引领学生读地震的'分布图,了解世界、中国地震的分布状况,从而分析北京是地震的多发地带,提高学生防震避震意识。
(5)利用动画、图片、动作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演示说明地震的前兆,逃生方法,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并投入进去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本节课非常注重初一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激励性评价手段的运用,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在整堂教学之中,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7)教态亲切,语言规范,板书简洁,重点突出。
(8)本课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将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
2、不足之处及改正措施:
(1)学案1中的小组讨论问题,布置给学生的问题有点多,针对初一学生的读图能力而言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任务显然有很大困难。应该把问题分解提问,或者是教师直接带领学生读图分析解决。
(2)时间安排上还需再合理些,导入新课部分的视频播放时间可缩短一些。
(3)在不同场合的避震方法有些还需细化、强调。
(4)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应尽可能的多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记住他们的名字、以便更好地教学。在授课时应尽可能多地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这节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就课上只完成了理论的学习,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的演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的魅力。
地震逃生记教学反思篇8
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
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在电视、在网上,最新的消息不断传来,而其中一则新闻,更让我难以忘怀: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中心德阳市东气中学里连续救出了4名学生,但是他们能活下来,全都是因为他们的老师。在地震发生那一瞬间,谭千秋老师双臂张开趴在扩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名学生,他们都获救了,但谭老师却不幸离开我们了!
读了这篇报道,我觉得谭老师真可敬!竟可以用血肉之躯挡住水泥钢筋,我感动极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总要好人离我们远去,而坏人却逍遥自在?他没有死,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真是患难见真情,那四个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才会对得起为他们而死去的老师。
面对困难,团结就是力量。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停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地震逃生记教学反思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