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录》读后感5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的情感和思想的整理和总结,优秀的读后感可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书籍的内涵和价值,以下是调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思想录》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思想录》读后感5篇

《思想录》读后感篇1

人,这个矛盾的高级动物认识帕斯卡,自然是从中学时代学过的“帕斯卡定律”开始。在读“顺应自然”系列丛书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咦,这不是一个物理学家么?怎么还是社会人文方面的专家?读完书以后的感觉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便是哲学、社会科学。西方的笛卡尔、牛顿等大名鼎鼎的自然科学家,同时也是狂热的哲学分子,如果不能成为哲学家的话。《思想录》记录了帕斯卡的哲学思想、社会科学的认知:人是崇高的,也是可悲的;在无限大与无限小之间,人的存在便是一种悖论;在无穷大的空间、永恒的寂寞中,作为人的作者也感到了无比的恐惧;而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人看到了虚无,在承受痛苦的磨难时人得到了锤炼;触及人,就像触及风琴,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音律是什么?人既尊重自己,又鄙视自己……人啊,你这个矛盾的高级动物。因为思想,你与动物有所区别;也因为思想,你将自己与别人隔开,认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与蒙田一样久病缠身,也和蒙田一样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条件下积极地思考。人是会思考的芦苇。而作者的思想充满了二律背反,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于是,上帝存在是不可思议的,上帝不存在也是不可思议的;灵魂和肉体同在,以及我们没有灵魂;世界是被创造的,以及它不是被创造的;有原罪,没有原罪。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家,他将蒙田的《随笔集》和拉罗时福柯的《箴言录》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特别是蒙田的思想几乎是批判地吸收了:这是本书的一个看点。全书读起来不是十分流畅,但是俯下身来,总是能发现作者的智慧……

《思想录》读后感篇2

近读湖北人民出版社帕斯卡尔〈思想录〉第二十五章: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感受颇深。

帕斯卡尔,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录〉、《培根人生论》、《蒙田随笔集》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我很难想象一个人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生了。

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的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的思想的规定。我们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吞没了我,有无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大凡统治者,都喜欢他的臣民统一到自己的思想之下,自然,不喜欢有思想的人了。但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谈何尊严。因为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

这大概就是读书人为什么把自己的观点、思想,看得比生命还宝贵的原因所在吧。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西方有句谚语:人以思考,上帝就发笑了。恕我愚钝,至今说不好上帝为什么发笑?上帝是嘲笑人类无知,是笑人类进步了(欣慰人类成长了,开始反省思考了),还是上帝对人类不负责任?但人类不可能不思考,“我思故我在”。不思考的人可能连上帝为什么笑都会不知道,更不用说去聆听上帝,皈依上帝。幼稚的思考是成熟的前奏,幼稚的思考总比不思考要好得多!

时下,一切都是快节奏,什么都讲究速度,火车在提速,飞机在提速……连爱情都成为快餐。

也许有人会说,哪里有时间思考呀?!

诚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空前的便利条件,办许多事情都已经程式化了,不需要人们思考。然而,我不能想象人如果不思考,没有思想,那就和一桩木头,一块顽石,一具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了。那么,这个世界就太可怕了!

人是万物之灵,人和世间万物的区别也在于人有思想。人的尊贵就在于有思想,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

我认为,当下人必须慢半拍,才能有时间思考,才能有自己的见解,乃至思想。

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不来,尽可能的慢下来,慢慢来,思考啊!

《思想录》读后感篇3

虽然目前仅读了他的几篇文章,但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敬佩之情!这是一个怎样天才的人物啊,只活了39岁,但却是集物理学家、哲学家、数学家这些头衔于一身的伟大人物!

我现在17岁,他的文章似乎已将我的整个人生看透。他的观点都是我所经历的生活的一个总结。一个又一个的相同点,一次又一次的共鸣,让我突然怀疑,我的生活是这么的普通,以至于连他——一个生活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经历的人都如此了解!在他的眼前,我是一个透明的人。

其中的一段很好的表达了此刻我激动的心情:“当一篇很自然的文章描写出一种情感或作用的时候,我们便在自己的身上发现了我们所读到的那个真理。我们往往因此而感动得要去热爱那个使我们感受到它的人,因为他显示给我们的并不是他自己的东西,而是我们自身的东西。”是的,我现在非常感动,也非常热爱这位令我感受到自身东西的人——帕斯卡尔。

他的思想是如此的锐利,深刻。

在第一篇《人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种品质可以在没有另一种品质的情况下存在,智力可能是强大而狭隘的,也可能是全面而脆弱的。”或许我的理解不够深,但由此我想到了两种人——专才和全才,相信大家听到这里也会发现这两种人和所形容的智力有着很大的相似点。“习惯于凭感觉下判断的人不理解推理的过程,因为他们往往看一眼就理解,并不习惯于追求原理,反之,习惯于根据原理推断的人不明白感觉上的事情,因为他们寻求原理,却没有一眼看透的能力。”的确,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凭借主观认识去判断身边的事物,而不会用追求原理这种需要拐弯思考的“麻烦”方式去看待问题。这就是数理思维和直观思维——数学家和思维直观的人的区别。

他在谈论雄辩时,形容得也让人感叹其准确。“真正的雄辩轻视修辞。”这句话应该就是想体现雄辩所用的理由真实得不需要修辞来证明其正确性。然而当我看到这句话是,我再次疑惑什么是雄辩:“雄辩是以甜言蜜语说服人,而不是以权思想录读后感1000字威;它是暴君,而不是国王。”据布伦士维格的解释说,国王是合法的,而暴君是非法的;说服力的权威是合法的,但雄辩的甜言蜜语却足以败坏人的意志。虽然他的解释说明了帕斯卡尔是在强调雄辩的强大力量,但我开始怀疑,雄辩所用的理论其真实性。是人们用花言巧语将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别人的心中吗?“我们必须把自己放在听者的位置上,在自己内心中检验讲话的委婉,以检查两者之间是否相符合,以及我们是否有把握使得听众完全信服于我们的讲话。”这样看来我的理解似乎是对的又似乎是错的。错在不是“花言巧语”,也不是“强加”。只能说帕斯卡尔对雄辩的理解太过深刻,以至于我无法根本理解其真正含义。

在心理学的领域里,他也有独到的见解。《说服的理由》讲诉的就是如何去说服别人是最有效的,他总结到:“当我们想要有效地纠正别人并指明他犯了错误时,我们必须注意他是从哪方面观察事物的,因为在那方面他可能就是正确的;我们必须承认他那方面的正确,然而,也要向他指出他在另一方面所犯的错误。他会满足于这样的做法,因为他看到自己并没有错,只是没能全面地看问题而已。”这里体现的就是对个人虚荣心的满足。每个人都不会喜欢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也正是这一点,人们更不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那样,自己的错误不在是个“秘密”,而是公开的“情报”。就像帕斯卡尔说的“人们往往更容易被自己发现的理由说服,而不太容易被别人脑袋里想出来的理由说服。”因此,说服别人发现、承认自己的错误,特别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说,那是难上加难。而帕斯卡尔提出的方法,可以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承认对方只正确的,只是在某一小方面没有思考严密罢了。等于说告诉对方,你本质是聪明的,只是犯了个小小的错误。相信任谁听了都会很高兴,那么接受错误也变得简单了。当然,我觉得若要实现这一点,对那位提出对方错误的人要求也十分的高,首先就要“注意对方思考问题的角度”,并有心情去慢慢地开导对方,相信一般人是无法做到的。也正是如此,这样成功的情况很少出现。

从这些看来,其实哲学不是人们所想的那么深奥,它仅仅是对一个人一生经验的总结,对一个社会常态的客观认识罢了。是其在原有的基础上,用更准确的语言去形容它,用更深层次的理解去看待它,仅此而已。当然,我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面,但哲学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逐步逐步地去认识。相信在有了更多人生经验后,我对帕斯卡尔文章的理解会有全新的改变。

《思想录》读后感篇4

这本书中介绍高万祥老师如何做一名“学习型”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如何使我们的这一代在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具有高尚的情操与人文关怀,如何给教师提供和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的机会,追求“让全体师生在校园里过得更好,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的境界,从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我从内心里产生一种对高万祥老师的尊敬和钦佩之情。

一、总体感受

在书中,我看到高万祥校长如何“和大师对话”,追求“让全体师生在校园里过得更好、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的境界;看到了刘京海校长“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功”而常常忘了到幼儿园接自己的孩子;看到邱济隆校长如何从教育思想的高度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看到了吴昌顺校长通过研究导向、科研领略和科研搭桥,使学校拥有了诸多的北京“第一”;到了李金初校长怎样大胆改革、精心选择,使学校很快发展为“不是重点的重点”;看到韦力校长在41年的治校生涯中如何精心“编织人才摇篮”,听到他那“体现我生命价值的岗位是教育,是校长工作。人若有来生,我还干这一行”的肺腑之言;看到冯恩洪校长如何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而孜孜不倦地“探索明天的教育”;看到丁浩生校长如何论述校长是“家”不是“匠”,是“家”不是“神”,是“家”不是“商”……在名著教育家朱永新编撰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和《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这三本书中,《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是他花费心思最多的。因为他认为,在学校发展的诸要素中,作为灵魂的校长是关键所在。只有优秀的校长,才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宽阔的舞台,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校长们最喜爱的座右铭

“知晓昨天,能使你头脑灵敏;预见明天,能使你目光远大;而书则是架在今天和明天之间的'最好桥梁”。(江苏张家港第一中学校长、书记高万祥)“教师哪一句话,哪一个行动,在什么时候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其实他们是并不知道的,但只要你用心换心,那么我们一定能使每一个孩子成功。”(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学会选择,有选择才有多样性,才有个性,才有特色,才有创造性,才有活泼的生机。”(北京八中校长李金初)“要做蜡烛,就两头点燃;要做园丁,就先成沃土;要培育人才,就甘当人梯。”(北京五中校长吴昌顺)“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管校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常州高级中学校长丁浩生)“我们尽力去争取支持和帮助,但这一切都代替不了自己的努力。”(成都七中校长王志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始终鞭策自己一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用身心谱写自己一生。”(南京琅琊路小学校长李敬光)……

三、校长的办学精髓

上海闸北八中长期以来生源很差,在上海是出名的“垫底”学校。刘京海上任校长后,苦苦思索如何拜托困境。他首先组织教师参加了上海师大“非智力因素”和“差生心理”两项课题的研究,认真探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及其培养,探究差生的教育与转化,并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饮食积极进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成功教育”的改革思路和理论,使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产生了飞跃。苏州六中长期以来生源、师资等条件较差,单求升学率没有出路,肖德生校长上任后,带领全体教师以科研为先导,探索和时间综合特色高中的办学新模式,逐步形成了艺术教育特色,使学校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如今该校已跻身于国家级示范高中行列。吴江市青云中学高和桃源中学,现已成为江苏教育界的“马家军”。这两所学校绝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教师也都是学历不高的农村教师,但这两所学校在全国拿了许多奖,培养出了很多博士、硕士。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教师的敬业精神、钻研精神。校长用教育科研充分调动和开发教师的潜能,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昆山第一中心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并定于每年一月专门讨论德育问题,每年六月专题研究教学特色,每学期举行三天的学术报告会等等,由此形成了一种“团体学习”的气氛,使学校获得了不断发展的源泉。吴江市南麻中学,五年前房舍破破烂烂,教学质量低下,张玉昆同志受命于为难之时,一上任校长,就带领教师积极参加了苏州大学储培君教授主持的“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研究”,继而又请储教授合作搞“初中生学习策略指导”,由此使学校在短短的五年内旧貌换新颜,教育质量名列全市前茅。吴江市第二实验小学20实际90年代初起几位校长就很重视教育科研。先后请来杜殿坤、吴立岗等专家作指导,坚持搞了九年“以丝绸文化为背景的素质教育实验”,不断取得成效,并培养出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思想录》读后感篇5

帕斯卡尔的思想是很狂野的,他用理性的思维去反对科学。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家,他对数学以及物理学等方面的造诣是很少有人能够与其匹敌的。读他的《思想录》就如在田野散步一样,到处都有值得回味和欣赏的东西。因此对他的内容不免产生一些零碎的想法。“没必要去嘲笑那些因地位显赫,身居要职而赢得尊敬的人,因为人们所爱的只不过是附着在这些人身上的一些品质而已。”的确,我们对于自己的信任与欣赏能够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力量,并且这样还能够过上轻松愉快的生活。但是,人,又为何称其为人呢?人区别于其他的动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他具有思想以及由于他的思想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如果我们从人的头脑中把人所特有的思想抽离出来,并进而使其丧失能够表现其品质的特质,那么这个人还能称其为人么?如果说,我们只要爱这种品质,那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就都是空想家了。因为我们只要爱那种没有任何依着物的而且可以平空想象的游离于世界空间的优秀的品质就可以生活了,这样的生活是否真的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假设他有,那么这种生活又能够持续多久?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们对于伟人,爱戴的不仅仅是他的品质,而且也还爱护他的肉体。要不如果有人对其进行肉体上的残害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保护?因为肉体与品质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品质和肉体是相濡以沫的兄弟,我们不能说肉体是多么的珍贵无比,也不能说品质是多么的至高无上。所以,我们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他的全部吧,优秀的品质,以生俱来的肉体。“科学的虚妄——有关外物的科学不会在我痛苦的时候安慰我在道德方面的愚昧无知的;然而有关德行的科学却永远可以安慰我对外界科学的愚昧无知。”科学与道德,这天平两端的砝码,到底谁能够平衡我心中的痛苦。当我认为在自然科学这方面所知甚少时,我是那么的不自信与自卑。当我在社会经济方面所晓不多,黯然无助的时候,我显得又是多么的忧伤。因此,我寻找着道德……

《思想录》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思想教学工作计划优秀5篇

领导的思想工作总结5篇

对高校思想政心得体会5篇

2024线上教学思想汇报5篇

军训团思想汇报范文5篇

教师的思想工作总结范文通用5篇

三年思想和工作总结5篇

教师思想汇报范文5篇

2023年级月份思想汇报最新5篇

政审个人思想工作总结5篇

《思想录》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