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可以发现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有了一篇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对书中人物关系演变和影响的观察和思考,下面是调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浮生梦读后感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浮生梦读后感篇1
读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想着还是通过文字记录一下读完的感受;不过我读的是译文,文言文的话可能读起来就更为艰难了。
全书共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好像后两记已经亡佚了,只读了前四记。《闺房记乐》描写了作者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作者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坷记愁》则描写了作者与芸悲凄曲折、痛断人肠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作者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
读闺房记乐,能够感受到作者和妻子芸生活中的一种闲适契合,两人是夫妻更是知己,相濡以沫,彼此陪伴;也难怪林语堂曾称“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并时时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芸天资聪颖,颇具才情,识山川之美,知诗歌之妙;日常生活颇懂优雅之趣,往往匠心独具,瞬间即化腐朽成神奇矣。入俗而脱俗,这就是芸的魅力之所在。她活泼率真、痴心纯情,如芙蓉映水、弱柳扶风,总是那般怡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却被屡屡摧残,先被小人所暗算,后被公婆所驱赶,再为浮妓所欺骗,母死弟亡、恶疾缠身,最后困顿而死。书读至此,不能不令人掩卷长叹,痛佳人香魂消散。
年少相见,沈复便对母亲说若娶妻非芸姐不可;婚后相处,两人情深义重,芸打理好家中一切事宜,还主动为丈夫纳妾,这一点其实对我来说并不能理解,不明白夫妻恩爱为什么要让他人介入呢?可能这也是芸深爱丈夫的体现吧,我们终究也不能拿后世的思想来对前人的行为进行评判。
而在《坎坷记愁》里讲述了他们家庭的一步步没落,还多次寄居于友人家中;当沈复没落时还是有很多友人接济的,这与他平时为人慷慨也是有很大关系。沈复一生坎坷不顺,生平也没有太大作为,后期妻子长子均离世,孤身一人四处游荡飘离;我觉得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便是娶了芸为妻,与芸一起过了二十多年的恩爱日子。
其他的像《浪游记趣》一类的没有太大兴趣,主要是沈复和友人一起游览各地的事情;读完全书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学识太过浅薄,即使是译文很多句子也是不大明白的;其中沈复和他妻子芸的一些生活趣事记忆更为深刻些,我可能对这种倾向于故事的情节更感兴趣。
浮生梦读后感篇2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
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刻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致封面。淡雅朴素的小插图。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浮生梦读后感篇3
看完《浮》,着实对沈复这人喜欢不起来,也可以说是鄙夷、厌恶。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之气。在生活窘迫之时,仍能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或与妻在闺中,时不时会三两好友,吟诗歌啸,抚琴聚谈,饮酒行令。他好热闹,好交友,是个真性情的集出世与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说真性情,其夫人陈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丧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红养活全家,并自学认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诗;但她并不是一个只知相夫教子、知书达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还有着可爱灵通的内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也能想出绝妙的办法为丈夫的赏花会解决难题,而又不失雅致与乐趣,能够宽容主动为丈夫谋妻室,也主动为自家公公寻姬妾,并独自承担家庭的误会,隐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边与芸恩爱不已,视为知己,又能一边毫不介怀地享受寻妓之乐,还说是因为与夫人有些相像?芸为其谋妻室,也因此被欺骗,而伤心气愤得旧病复发,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觉悟和坚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乡,差点无钱下葬的下场?若真能将这爱入骨髓建立在忠贞,只此一人的基础上,何会中年丧妻丧子?
乍看沈一生经历众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乐,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误会,他无法从中斡旋解释,缓解家庭关系;妻子病重无钱医治,还得自己拖着病体赶工刺绣挣点药费,是沈无能。父亲病重,无钱赶回家中见其最后一面,在父亲生时也未能尽儿女之责,是沈不孝。还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个人精神世界倒是维护得很好,可是未想过一直都是有人在为他负重前行。我并不认为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男人。
中年丧父、丧妻、丧子、丧挚友,这一切,何不是因果报应呢?只可惜了这些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浮生梦读后感篇4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俞敏洪在一路走来的历程里,自己关于励志、成功、人生等方面的一些总结和感悟。
用了很普通的四个字作为书名,但最好的概括了俞敏洪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根本原因。从出身来说,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淳朴农民,和高富帅完全绝缘;从天资来说,他应该是一个很普通的人。高考三次才上成大学,大学成绩也非常一般,也导致后来花了三年半的时间想出国留学也没有成功,反倒花光了所有积蓄,又得罪了北大无法立足,只能租住在8平米的黑暗地下室里,连想买本自己喜欢的书、给老婆买条普通的裙子都承担不起,人生可谓到了最低点。
但回过头来再看,虽然高考了三次,但最终考进了北大;英语高考一次33分,一次55分,但现在他是英语培训行业的骨灰级专家;出国留学梦破碎,但他所创立的新东方作为行业的第一品牌,帮助无数学子圆了留学的梦。
和天才的成功之路相比,他所走的每一步对普通人来说更具现实的借鉴意义。与其关注bill gates和steve jobs的辉煌经历,不如多想想这个看上去憨憨的中年男人的成功之道。
首先是坚持。没有这两个字,他到今天还会是一个只停留在小村庄里的朴实农民。为了弥补自己英语的不足,他将几册新概念英语里面的每篇文章倒背如流。能这样坚持做的人不多,也让多少学子效而仿之。新东方从一个只有几十个学员的单一短期小培训作坊,发展到每年几十万学员,几千个培训班,在全球有着十几所学校的全方位教育体系,期间应该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艰难困苦,没有坚持,就不可能走到今天。
其次是抓住过程。目标十分重要,因为没有目标,生命就没有方向。但实现目标的过程更重要,因为生命的全部精彩都是在过程之中。”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春天的耕耘将使得秋天的收获成为必然。俞敏洪从一开始并没有想到或设定过要创立新东方,甚至连高考时的最高理想就是要上一个师范学校。所以目标是和能力成正比的,当你能力上去了,人生目标自然就提高了。
第三是主动。对大多数人来说,被动的生活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没有航向,随波逐流。很多人都说要改变生活,但一个被动者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当我们发现自己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境地时,首先要有勇气走出这种生活,而走出这个舒适区又需要我们放弃原来的既得利益和习惯。人最坏的习惯就是抱住已经拥有的东西不放,而往往只要舍得放下自己的小天地,就很容易走进宇宙的大天地。新东方人才济济,个个特立独行,怎样才能把这些人团结在一起而又保持他们的活力?应该说,俞敏洪一直在主动求变,主动进步。他的不断进步让新东方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从而也给了这些人才不断提升的舞台,保持着他们的活力和激情。主动,改变一切。
作为一个从外人来看不管是财富还是名声都已达到丰盛地步的人来说,俞敏洪自己认为做新东方这么多年来,他真正的收获不是新东方学校,也不是积累起来的财务和地位,而是在新东方的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工作乐趣、积累的社会经验以及面对挫折的苦恼和成功的喜悦。斯言甚善!长久以来,我们都为幸福是什么所苦恼着。和三十多年前比,物质是极大丰富了,但幸福就是在到达名利的某个点位后会自动接踵而至吗?事实上,有多少人在到达了以前他们甚至不敢奢望的那个点位后,还是迷茫痛苦,无聊失望?俞敏洪的这段话很好的回答了上面这个问题。幸福是一种心灵体验,从本质上看更是一种追求,一种动态,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简言之,幸福感的获得,不在于目标所在的点位,而在于实现的过程。
浮生梦读后感篇5
我最初读到《浮生六记》是在上海福州路上的一家古旧书店内,从一本上海世界书局三十年代出版的旧书中无意间浏览到的。那是在1978年的夏天,我刚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首次高考,所以虽然落榜,但古文基础已初具。因此,在一番夹生半熟地啃读后,我决定买下这本书。然而,当我设法凑足书资再次赶回到书店时,此书已被他人淘走。当时,我那种遗憾懊恼的感受可比高考失利。由此,可见我对《浮生六记》的喜爱之情。
当我能够再次读到《浮生六记》,时间已是在1996年的晚秋了。这是一个由湖北辞书出版社在1995年出的版本,书名取为《闲书四种》,集中选入了明朝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清朝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蒋坦的‘秋灯琐忆’以及沈复的‘浮生六记’,这几个名篇均是出自四位明清文人之手来追忆记叙家庭生活的精彩文章。而在此中,我格外赞赏的就是清代沈复所写的‘浮生六记’。
可以说《浮生六记》是沈复用率真自然的文字,细腻生动地记录了自己的婚姻爱情与日常家庭生活、抒发自己对人生、对艺术、对自然、对传统习俗赋予独特见解的自叙传。他的文采很像与他差不多同时代的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的随笔作家查理.兰姆那样的风格,文字质朴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语。读来倍感亲切,如同倾听自己的内心独白。
坦率地说,我也不止一次地读过与沈复同时代的曹雪芹的《红楼梦》,并将《红楼梦》与《浮生六记》作比照。 相比之下,我觉得《红楼梦》似乎更适宜于让达官贵人、巨贾富商的家族去品读。在我看来,无论是林黛玉、贾宝玉,还是王熙凤、薛宝钗等等一系列人物的喜怒哀乐,都与我们普通百姓阶层存在着一种隔阂,毕竟我们不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思想心境,因此,他们的一切演绎也就很难感动于我。而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真实叙述的他与芸娘之间的夫妻恩爱之情、他俩间生离死别的催泪情景、以及刻画夫妇俩所难忘的闺房之情、交友之乐,与品味大自然和艺术品的审美之趣等等的细节,无一不让我为之激动和认同。
?浮生六记》如有些学者所论述的那样,我也赞同前四记的艺术魅力‘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俞平伯评语)。而且,我还认为,沈复和芸娘都是属于普通百姓阶层的人物,因此,我们也应用同样普通人物的坦诚要求与质朴的文字来欣赏赞美这篇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珍贵的作品与作品中栩栩如生的可爱人物。
就说芸娘吧,她不愧为林语堂所赞美的‘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不是吗?当读了《浮生六记》 中的第一记‘闺房记乐’之后,有谁不会深深地喜爱上如此可爱的女性?我觉得有必要摘录一段散文诗般的文字如下;…七月望,俗谓鬼节,芸备小酌,拟邀月畅饮。夜忽阴云如晦,芸愀然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余亦索然。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间。余与芸联句以遣闷怀,而两韵之后,逾联逾纵,想入非夷,随口乱道。芸已漱涎涕泪,笑倒余怀,不能成声矣。觉其鬃边茉莉浓香扑鼻,因拍其背,以他词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三舍矣。”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莱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余曰:“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爱小人耳。”… 简洁的语句、新鲜生动的描述,沈复将这位天性聪颖活泼、知书达理、情意绵绵的可爱女性-芸娘,深深地刻画在每一个读过《浮生六记》的读者心中。芸娘,也永远地成了我心中的‘红粉知己’!
再说说《浮生六记》的文体吧,我很喜爱沈复那种自由自在、不拘格套的行文风格,在这点上他的文章很像我所喜爱的另外几位英法美随笔散文作家的文风,譬如英国的查理.兰姆、譬如法国的卢梭 和美国写《瓦尔登湖》的梭罗。我有这样一种读书习惯,就是喜欢将风格类同的不同作家的作品,在同一天内同时展开阅读,往往是信手打开书籍,随意阅读目光所及的文章,如果有能振动我心的文章,我就会感慨自己遇到了知友,反之,我就会将此书封入纸箱从此远避。我不知道这样的习惯是否有点神经质?但我觉得,读书和写作如同交友一样,我喜欢读哪个作家的书,必定与我的经历、个性、血型、理念、家庭背景等等的因素同这位作家有着某种相似的密切的关联。
因此,我是否可以这样说;我之所以喜爱沈复的《浮生六记》就是因为作者所抒写的他与芸娘之间那一生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与纯真美好的夫妻恩爱之情、那洋溢着甜美气氛的家庭生活和那寄情自然和艺术世界的韵致画卷,也正是我内心深处所期望的、所追求的呢!
我相信,答案是正确的。所以,我会继续再读《浮生六记》这一永远的名篇。
浮生梦读后感最新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