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要平实、客观,准确、明晰地表达感悟、观点及想法,我们的感悟和反思可以通过写心得来记录,下面是调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农工作心得体会范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农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篇1
基层工作几个月以来,时间虽短,但我觉得受益匪浅,细细回味,感慨良多。我深深地体会到,乡里的工作真是千头万绪,就好比革命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在哪个职位,我都会爱岗敬业。
到基层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居高临下,摆架子。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定位,当地的干部群众就是老师,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好的工作方法,借鉴他们的工作经验,通过学习和工作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进入角色,投入工作。在工作中必须时刻保持激情和耐心,激情使我对工作充满热情,为完成目标奋斗不息,耐心使我细致的对待工作,精益求精。
组织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来到这片土地里,我们就应该为新农村建设挥洒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在这段时间里,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村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下,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服务农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认真地做好乡、村交待的各项工作,努力做到不辜负领导信任,不愧对同事给予的支持和尊重,为促进农村基层的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力争做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当代大学生村官。
三农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篇2
此刻,我的心已经激动不已了,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这具有重要意义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终于要开展了!华岩镇,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是贫困的山区,还是普通的小镇?还有,华岩的父老乡亲热情吗?他们会欢迎我们吗?在那里,我们的活动可以顺利完成吗?困难也好,艰辛也罢。我们带着的始终是希望与梦想!“以科技文化服务社会,以学习实践锻炼成才”,用自己的知识为华岩的明天添一份力,我相信,我们去的地方是美好的,我们去了之后,她将更加美好!
笔录之二:
村小城镇化建设的典范——西山村
7月12日上午9时许,重庆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材料服务队一行19人来到华岩镇西山村进行“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调研活动,西山村村委会万村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同我们进行了座谈交流。
在近一个小时的座谈中,万村长风趣幽默、侃侃而谈,他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西山村的发展现状。从“人多地少”的劣势条件到“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思路,从“农村二元结构调整”到“农村小城镇化建设”的构想,无一不体现着他的种种先进理念。他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召着我们。西山村村委会深刻领会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使得西山村的城镇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华岩镇乃至九龙坡区的典范!免费
座谈会中,我们的服务队成员们就“西山村发展现状与前景”、“西山村在开展‘小城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等问题与万村长进行了交流。透过西山村的现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小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及实际执行情况,从而圆满地完成了关于“小城镇化建设”这一主题的前期调研任务,也为我们此次暑期“三下乡”总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笔录之三:
关注“三农”大型户外宣传活动
7月11日上午8:30,重庆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材料服务队在华岩镇举行了“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大型户外宣传活动。我们向广大群众发放中央“三农”政策相关资料、详细地解读中央“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并开展了有关“三农”政策的问卷调查等活动。
此次宣传活动场面非常热烈,在我们发放宣传资料的同时,广大群众主动咨询相关知识并配合我们做问卷调查,而我们也热心的给群众们进行讲解。在此次宣传活动中,我们发现,华岩的广大群众非常关心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他们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了解了部分内容,而我们的宣传活动则成为他们全面了解“三农”、关注“三农”的一个全新的载体。一位热心的农民说:“感谢上面(中央)对我们农民的关心,也感谢重庆工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为我们送来了‘三农’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以后可以多搞一些这样的宣传活
动!”——这是我们农民朋友的心声,更是我们此次活动想要达到的效果。
虽然一个上午的宣传活动非常辛苦,但是能真正为我们的农民朋友带去一些实际的帮助,做一些实在的事,这才是我们的收获!
三农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篇3
加强基层治理当有“望闻问切”之法
从高处着眼,望尽天涯路,画准基层治理“全身像”。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各种矛盾交织共生。接手之后如果不能看“梗概”、察完全,就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通过“望”,将本村、本镇、本县的社情民意与国家宏观政策相结合。哪里可以搭上政策的快车,哪里可以借来发展的东风,在心里通盘考虑,总体谋划,做到心中有数、泰然自若,才能在工作中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做到干部心中有“底”,群众眼中有“靠”。
从小处访察,闻遍百花香,记实基层治理“明细账”。有了宏观印象,还必须知民众的“小憧憬”“小目标”。戴着耳朵下基层,倾听方方面面的声音,不偏听偏信。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党的政策带下去,把社情民意摸上来。这不但能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强化“红色基因”,亦能有效化解基层矛盾,减少信访数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有些群众有诉求,但是政策做不到的事情,最后群众放弃了利益诉求,并不是因为矛盾自我消解,而是因为党员干部的真诚感动了群众。要让群众感到说话有人听,才能做到党和群众心连心;要做到事情有人管,才能做到党和群众骨头连着筋。
从难处入手,问知穷无涯,广发基层治理“英雄帖”。城市建设也好,“三农问题”也罢,老问题之所以是老问题,是因为由来已久,一直未彻底解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遇疑难处,请教明白人,完整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问计于高贤大德,借助社会力量将利益冲突各方请上“台面”,看人“脸面”,解决“事面”,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作风传统,也拓宽了新时代强化社会治理的新思路。社会治理本来就需要党和群众共商、共建、共享,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只有坚持开放态度,才能建牢、夯实基层政权。
从弊处开刀,切中筋骨肉,开好基层治理“处方书”。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面对不同的村情、镇情、县情不能“按图索骥”“照方抓药”,而要因势利导、举一反三。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利益相关方多样化、复杂化,再也不能按照老方法老把式搞一刀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是古法亦是圣训。编纂法典需严谨,是一门“科学”;解决问题要讲求方法,是一门“艺术”。如何在法律政策的框架内,合情合理合法地为群众解决忧心事、烦心事,让基层治理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无不考验着每一位基层工作者的智慧。循序渐进,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将为期不远。
三农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篇4
传经送宝取真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源动力”,只有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有效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讲堂育人,深挖本土人才、摸清群众需求、丰富讲堂主题,让广大党员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用得着,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让乡村振兴看得见。
就地取“才”。“外来和尚会念经”,但“本地和尚”一样能“念经”。抓牢讲堂名师这个“核心关键”,深挖本土人才,为“能人”搭建“干事”平台,让“墙内开花墙内香”。开展“组团成员进讲堂、两委干部上讲台”行动,按照“团长+团员”的力量配比,为乡村振兴讲堂下派组团成员讲师,主抓政策法规和线上业务的宣传解读;村两委干部重点围绕村务工作和从业专长等方面进行讲解,提高党员群众对讲堂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利用好挂联部门的人才资源,让部门业务骨干加入讲师队伍。加大与学校和卫生院的对接合作,将教师医生纳入讲师团队,积极传授家庭教育、健康养生等方面的知识。用好活跃在基层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实现讲堂名师本土化。
各取所“需”。鼓要打到点子上,笛要吹到眼子上。不搞“大水漫灌”,在讲堂主题上做足文章,精挑细选,精准聚焦,让党员群众愿意来、听得懂、用得上。要因材施教授以渔,不烧“集体灶”,不吃“大锅饭”。多途径摸清群众“想听什么”,形成主题清单,确保讲堂内容接地气、贴民心。安排具有多年专技工作经验的干部,现场讲授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水稻种植技能,推广畜禽养殖、茶叶种植加工、园林苗木栽培等技术,提高村民增收致富本领。抓好农房管控、涉农补贴等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宣传,让群众成为惠民政策的监督者和获益者。开展平安知识进讲堂活动,举办防汛防台、交通安全等专题讲座,提高群众安全防护意识。备好“菜单”群众“点单”做好“菜品”,实现讲堂主题实用化。
三农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篇5
天地“粮”心 珍食莫??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餐饮浪费是在浪费劳动。回溯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农耕文明出现得很早。然而,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农耕饱经艰辛。忧苦忧难的诗人们纷纷提笔,从“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到“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从“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到“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无不表达了他们深切的悯农情怀。今天,虽然农业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了,在一些先进地区机械代替了大部分人力,但劳动密集这一点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许多山区、丘陵地带仍然靠天吃饭,仍然以人力、畜力为主,脸朝黄土背朝天,水一脚泥一脚。诚如俗语所言,“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前,农业仍然是三大产业中最为基础的,而且在我国广大农村三农问题依然突出,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君子以俭德辟难”,餐饮浪费是在浪费文明。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之,铺张浪费则是一种坏习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无一不来自大自然。而大自然的资源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因此,很早就把敬畏、感恩、爱护大自然作为基本道德要求,也把顺时、有度地使用物资作为原则。许多古话都在阐述这个道理,比如,“夫君子之行,俭以养德”“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惟俭可以助廉”等。当下,有些年轻人认为,以前提倡节俭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不够人们消费,而现在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已经过剩了,因此没有必要再讲节俭了。也有一些人说,我浪费的是我的钱,与你何干?如前所述,一切物质资源归根结底都来自大自然,而许多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分则少一分。就算是可再生的,也要保护好可再生的生态环境。所以,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福祉,必须节俭。另外,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唯一家园,自然资源也是我们共有的有限财富。因此,这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也不是浪费谁的钱的问题,任谁多有钱也不能暴殄天物。
三农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篇6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积极深入基层联系点上开展活动,察民情,解民意,力所能及地为基层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一个多月来,通过自己亲身下基层、具体为群众服务,让我对我们的工作有了更深的感触,对如何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带着使命感真心下基层
干部下基层,是给村民带来麻烦?还是带来实惠?这是关系到干部下基层能否受到农民朋友欢迎和赢得良好口碑的问题,也关系到能否树立良好干部形象的问题。我带着使命、带上行李,不乘专车、不摆架子进驻居委会。我与群众一起干农活,一起在树阴下吃饭,一起在院子里纳凉,一起坐在石凳上唠嗑,与时大叔、李大婶拉拉家常、谈谈琐事:谁家娶媳妇了,谁家生孩子了,谁家小孩考上大学了,村情村事都在欢声笑语中得到了解。与群众的交谈过程中,我细细地品味着群众质朴的话语,用心记录着大家谈到的问题。村里穷、路不好,盼望新农村建设早日解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问题;这两年农药化肥价格持续上涨,粮食价格不好,盼望出台农资价格补贴政策,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村小学校舍虽然修建了,但教师力量不够,教学设备简陋,盼望暑假后增添师资力量,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还有青壮年就业再就业问题,老百姓就医问题。
二、为民办实事真情惠百姓
通过开展解民情、解矛盾,解难题的活动,农村不仅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而且要用创新的办法去做,真正为农民朋友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农村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虽然累但快乐着,吃住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然而还有很多亟待解决问题。
1.农民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家的宅基地和土地问题。由于近几年来土地政策的变化以及土地挂钩、土地流转等一系列涉地政策的执行,有些村民对相关政策理解任有偏差,甚至不理解。57岁的老党员在xx年土地挂钩活动中率先搬迁,但因为各方协调出现问题,让老时的宅基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了解到这一情况,我立即召开老时、村组干部、相关对象户,开展面对面对话。经过努力,终于让老时拿到了久等的宅基地。
2.农村最缺的不是钱和物,而是致富富民的思路。这两年,在古城村组干部的组织和带领下,有的村民从单纯的农民变成了工人,在村子里的板材厂找了新工作,有的农民变成了农村经纪人,成了蔬菜专业种植户或水产品养殖户,村里也新建了村部,修建了小学,集体经纪也有了相当的收入,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积极探索帮扶致富的新路子,以实际行动惠及老百姓。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一方面,引导居委会村支两委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帮助蔬菜种植户改建连片蔬菜大棚。为充分调动农民朋友进行设施蔬菜,大棚蔬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指导居委会充分发挥种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调动村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并且积极联系镇农技部门,为蔬菜种植户带来的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相关病虫害防治技术。
通过这次“三解三促”活动真正让干部受到锻炼,群众得实惠,帮农民增收,促农村发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我将积极搞好服务,为联系村办实事,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我坚信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将抢抓机遇,奋力拼搏。
三农工作心得体会范文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