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写工作总结时一定要及时发现问题才行,合理规范的工作总结都是以个人实际的工作情况展开写作的,下面是调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家医签约服务工作总结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医签约服务工作总结篇1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制定了《20xx年度xx街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签约服务团队,及时组织团队成员学习工作方案精神,紧密围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工作持续性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为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深入人心,向村民签订了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为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深入人心,我中心统一印制了以宣传家庭医生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为的宣传单,并分发给本辖区各村卫生室和村委会,同时,印制家庭医生联系卡、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等,制作了宣传横幅、宣传栏。有效营造了家喻户晓的宣传氛围,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舆论基础。
三、调查需求,个性服务
签约服务的居民中,调查了居民希望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健康与健康促进、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婴幼儿保健及其它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检查、指导、协助签约家庭医生,开展上门访视服务和健康,做好健康体检、逐级转诊、健康评估等履约服务。医生体牵头医院按照签约服“1+1+1”服务团队要求,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协助专科医生开展远程会诊和健康讲座,落实转诊病人蓝色通道的相关措施,帮助家庭医生履行其不能承担的部分技术服务,确保服务按照协议规定执行。服务人群底数的清晰和需求人员数量的掌握,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扎实推进奠定了信息基础。
四、明确对象,按需管理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签约服务的提供主体。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原则上由家庭医生、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或全科医生及健康管理人员(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医共体牵头医院选派的医生组成,团队负责人由中心医生担任。家庭医生由乡镇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中具备资质的乡村医生担任。中心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的直接责任人,为进一步明确辖区人口分布,保证所有居民均能得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公示团队服务人员、服务范围、服务时间、服务内容、联系方式等信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为全办事处城乡常住居民,优先覆盖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孕产妇、0-6岁儿童以及贫困人口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等重点人群。根据居民所处的类别,明确服务内容及标准,提供针对性的签约服务并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五、优先签约,有效服务优先与辖区内的慢性病人、空巢老人、妇幼保健对象等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重点人群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并根据协议书内容提供建立健康档案、电话咨询、入户访视、健康等针对性服务。
对20xx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计划生育特扶对象建立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贫困人口、计划生育特扶对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对65周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免费签订有偿包,提供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预约转诊等服务。
六、顺利完成20xx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及履约工作
20xx年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我处共签约xxxx人,其中有偿包任务数要求xxxx人,我街道共完成签约有偿包签约完成xxxx人,超额完成xxxx人,其中完成有偿包签约xxxx人,超额完成xxxx人,对xxxx名计生特扶,xxxx名贫困人口进行了免费签约。目前已完成20xx年度家庭医生签约92.36%的履约工作,已达到区卫计委要求90%履约要求。
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签约服务工作宣传面不够广,部分偏远村组未宣传到位,部分村干部对签约服务不知晓或理解不透彻;
2、签约工作较草率,服务包内容等政策签约时未做到告知义务,导致部分不理解、不配合履约工作;
3、一体机检查工作慢、滞后,部分村卫生室没有做到一体机全覆盖检查,少数存在系统中有录入记录而无一体机检查记录的情况。可能和一体机老化,性能不稳定、待机时间短、村医工作不积极有关;
4、巡诊过程中实际履约时间、服务手册登记时间、服务表记录时间与系统中录入时间不一致;
5、部分村卫生室相关资料、台账管理较乱,因贫困人口名单20xx年度多次调整,导致部分村医分不清最新台账;
八、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1、组织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各村委会书记、卫计专干学习工作方案精神,紧密围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工作持续性等内容进行充分研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组织基础;
2、印制以宣传家庭医生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为的宣传单,并分发给本辖区各居委会,同时,印制家庭医生联系卡、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等,制作了宣传横幅、宣传栏,有效营造了家喻户晓的宣传氛围;
3、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发票、资金整理、收集、分发工作,稳步推进20xx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巡诊、体检等履约工作。
家医签约服务工作总结篇2
为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实际,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根据区局的工作部署,结合我辖区情况,制定了《潆溪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院班子、公共卫生科、乡村医生管理科、其他相关职能科室人员组成。截至今年12月1日,共召开专题会议2场;推进会1场;组建团队8个,团队成员63人;培训会2次,培训151人次。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为保证服务工作顺利有序进行,自9月下旬开始,我院通过四个途经进行宣传:
1.利用我院的led电子显示屏、健康宣传栏、医保宣传栏对就诊居民进行宣传。
2.公卫科、乡村医生管理科通过发放“致广大居民的一封信”的.宣传单进行宣传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结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结。
3.通过街道办,积极与各村支书协调,请他们用各种途径代为宣传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工作的相关内容。
4.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通过入户的形式进行宣传。
(三)明确原则,分级管理
1.分片服务、明确责任
根据潆溪街道办人口分布及村卫生所分布特点,以辖区28个村卫生室3个居委会为载体,将每个行政区域“网格化”划归相应的村卫生室,保证潆溪街道所有居民均能得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医院和村卫生室组成了由“一位医生、一位护士、一位公卫人员、及乡村医生”为核心的“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团队”,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明确所管辖的村居分布,并在各村部设立“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团队”公示牌,公示团队服务人员、服务范围、服务时间、服务内容、联系方式等。
2.分级服务、明确目标
各服务团队根据辖区居民对健康服务的实际需求和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接受程度将居民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是暂时不愿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第二级有需求时才愿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第三级是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根据居民所处的级别不同提供不同的健康管理服务。
第一级以观察为主,加强宣传,定时不定时进行一次电话随访,了解其服务需求变化。
第二级以宣传为主,进行健康管理服务宣传并发放家庭医生联系卡,以便其有需求时可随时与团队成员联系。
第三级以主动服务为主,根据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情况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特殊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
3.分类服务、明确标准
对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第三级居民,按照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情况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健康普通人群,第二类为需关注的人群,第三类为慢性病人群,第四类为高危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病人、重性精神病、残疾人、优扶对象、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根据居民所处的类别,明确服务内容及标准,提供针对性的签约服务并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家医签约服务工作总结篇3
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是我国医疗环境下比较薄弱的环节,却承担着防病未然或遇病时发挥导医决策和出院后家庭防护重责的一个角色。不论家家户户有没有家庭医生,事实上家庭医生承担的责任却是哪家哪户也不能躲脱的。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自然也就是自己大家庭和亲朋好友的家庭医生了,通过1个多月的学习,以及相关的讨论交流,对于如何做好家庭医生或做好医疗决策及平时防护也有了很多新的认知和思考。以我个人为例,没接触网络医疗资源之前,我对待家人或亲朋超出自己专业范围的医疗决策的方式是:
(1)根据常识,将病人介绍给自己熟识的专科医生,获得初步诊断信息;
(2)若是至亲,就花时间研读一下有关该疾病诊断的专业背景信息,若非至亲或挚友,则该步骤省略;
(3)若本院该疾病专科的主任熟识,那么推荐病人或陪同病人找主任,若不熟,则推荐病人到自己熟识的该疾病专科的某位医生朋友,然后听取专科医生的建议,一般是采纳执行。对于至亲,则是多处求证,不拘泥于自己的医院(但是很费时间),对于非至亲和挚友,该步骤省略;
(4)协助同事和亲朋就医疗问题沟通搭起桥梁作用(因为同事一般都很忙)
(5)在出院后,叮嘱注意和医生保持联络,定期随访。
从上面的处理环节,可以看出一下几个特点
(1)找医生是以熟悉或不熟悉为前提条件
(2)是否细致的了解专业背景信息和多处求证是根据亲朋关系的亲疏和自己的时间来决定
(3)专业背景信息主要是通过自己花时间通过互联网来学习和消化。
从实际效果来看,每1例家庭成员的看病过程都相当艰辛,但是预期结果均还比较良好,可以说是自己在主导医疗大方向和很多小细节的决策。但是从非家庭成员看,结果有好有坏,最失败的是几位长辈栽在高血压的并发症上,教训惨重,还有好几起可以预见的手术失败的教训,想起来有时也后悔为什么没有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是碍于很多原因(毕竟非至亲,很多时候也不好太独断,毕竟要考虑其家人的态度和病人的态度。
我逐渐理顺了思路,也回顾了既往的教训和成功经验。现总结如下:
(1)首先是就近求医,明确疾病诊断;若诊断不明,也许弄清楚大致诊断方向,然后结合医生推荐专家意见、和利用全国或省内或市内专业排名,确定可能具有明确诊断能力的就近医疗机构,然后利用网络确定专家、咨询专家或电话联系专家(根据疾病急缓程度而定);可以说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专家是看病的最关键的环节;
(2)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首先关注3方面的问题:
1)疾病治疗及预后常识,以判断医疗技术本身对于预后的影响是大还是小(常见病还是罕见病,常规技术还是高难度技术),以决定是在本地治疗还是外地治疗或请专家来本院治疗;
2)医疗费用、医疗效果和医疗风险的评估,是否合算(尤其是对于新技术和新疗法要多留神),
3)落实好住院治疗之后的出院注意事项,包括对其他家属的健康和亡羊补牢;这是做好医患沟通桥梁的基础;
(3)家庭医生的职责应该具有前瞻性,不是等真正出现大问题了,才出手救急。而是要对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在平时主动关心,强调健康体检的必要性和建立档案管理,从这些成员的现存隐患或前瞻性隐患(职业隐患、家族疾病背景隐患)等角度加强平时的健康和指导,开展个体化的定期体检(不拘泥于单位的体检项目)。
(4)对于就近的医疗资源(同行),平日里就要留心观察,尤其是利用业务交流的考察或病案室的具体客观信息,寻找各个专业的同事在某些常见疾病上处理最棒的人选,而不仅仅是根据关系的亲疏来做选择。
(5)需要熟悉医疗政策,尤其是现在医疗付费规则非常复杂,平日不做积累,关键时容易忽略重要细节,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6)对于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或习惯,也需要悉心来考究,生活态度不能太马虎;养生也是门学问;
所以,做好家庭医生,也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平日里多主动学习和沟通交流,特别是学会利用网络医疗信息资源,只有注意好了平日的积累,注意防患于未然,在平时做好遇到危机时的应急方案或流程,才能够处之泰然,少留遗憾。做一名好医生,首先是做好一名自己的和家人亲朋的好的家庭医生!这样才能将经济状况的改善和医院医疗技术设备的进步带来的好处纳入自己和家人亲朋的幸福生活指数里面去。没有健康做保障,没有亲朋的陪伴,其他的身外之物都是浮云。
做好家庭医生就是我的本职,归根到底,拿出对自己家人的爱心,作为运用自己专业知识的指南针,就是好好爱自己的一种形式或本能的需求。有爱的日子,生活才有意思,才不会浑浑噩噩的虚度自己的最宝贵财富——时间,才会获得寻求知识的冲动和灵感,让自己的生命充满灵动,也就自卫了自己的健康,赢得宝贵的时间去走自己力所能及到达的最远的距离。
富人先富心,相信我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会脚踏实地,从蹒跚到健步会是一个必然过程,认知到个人的生命本无意义算是一个生命不惑阶段的标志。做好“家庭医生”显然最适合我,做自己乐意做的事情就会收获很多意外的美妙。
家医签约服务工作总结篇4
20xx年度,为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式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工作方案》,我中心责任医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和签约工作,现将本团队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 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及时组织团队成员学习工作方案精神,紧密围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工作持续性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为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深入人心,我中心统一印制了以宣传家庭医生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为的“致社区居民一封信”,并分发给本辖区各居委会,同时,印制家庭医生联系卡、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等,制作了宣传横幅、宣传栏。有效营造了家喻户晓的宣传氛围,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舆论基础。
三、调查需求,个性服务
在签约服务的.居民中,调查了居民希望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健康与健康促进、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残疾人康复、婴幼儿保健及其它服务( 出诊、送药上门、家庭护理等)。服务人群底数的清晰和需求人员数量的掌握,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扎实推进奠定了信息基础。
四、明确对象,按需管理
进一步明确辖区人口分布,保证所有居民均能得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覆盖。我团队组成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人员”为核心的“片儿医”团队,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明确所管辖的社区分布,并在社区设立“片儿医”公示牌,公示团队服务人员、服务范围、服务时间、服务内容、联系方式等信息。对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按照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情况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健康普通人群,第二类为需关注的人群,第三类为慢性病人群,第四类为高危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病人、残疾人、特殊病人。根据居民所处的类别,明确服务内容及标准,提供针对性的签约服务并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五、优先签约,有效服务
优先与辖区内的慢性病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妇幼保健对象等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重点人群签订家庭医
生式服务协议书,并根据协议书内容提供建立健康档案、电话咨询、入户访视、健康等针对性服务。目前,已签约的社区居民家庭50户,签约人数59人。
六、取得的初步成效
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实现了现有医务人员对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全覆盖,从坐等患者上门变为深入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健康管理能力得到切实加强。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健康、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服务得到落实,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家医签约服务工作总结篇5
上半年,结合我院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中已取得的成绩,我院现为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基层卫生保健家庭医生式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工作方案,我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和签约工作,现将本院团队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宣传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及时组织团队成员学习工作方案精神,紧密围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工作持续性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宣传工作的开展和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为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深入人心,我院统一印制了以宣传家庭医生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为的“致社区居民一封信”,并分发给本辖区各居委会,同时,印制家庭医生联系卡、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等,制作了宣传横幅、宣传栏。有效营造了家喻户晓的宣传氛围,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舆论基础。
三、调查需求,个性服务
在宣传活动和签约服务的居民中,调查了居民希望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健康与健康促进、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残疾人康复、婴幼儿保健及其它服务(出诊、送药上门、家庭护理等)。服务人群底数的`清晰和需求人员数量的掌握,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扎实推进奠定了信息基础。
四、明确对象,按需管理
进一步明确辖区人口分布,保证所有居民均能得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覆盖。我团队组成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人员”为核心的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明确所管辖的村落分布,并在各村卫生站设立家庭医生团队公示牌,包括了公示团队服务人员、服务范围、服务时间、服务内容、联系方式等信息。对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按照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情况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健康普通人群,第二类为需关注的人群,第三类为慢性病人群,第四类为高危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病人、残疾人、特殊病人。根据居民所处的类别,明确服务内容及标准,提供针对性的签约服务并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五、优先签约,有效服务
优先与辖区内的慢性病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妇幼保健对象等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重点人群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并根据协议书内容提供建立健康档案、电话咨询、入户访视、健康等针对性服务。
六、取得的初步成效
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实现了现有医务人员对乡村居民健康管理的全覆盖,从坐等患者上门变为深入各村各户为居民提供服务,基层健康管理能力得到切实加强。提高了乡村居民对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健康、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服务得到落实,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家医签约服务工作总结推荐5篇相关文章:
★ 服务活动总结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