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教案内容的实际性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为个别辅导和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以下是调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三地理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高三地理教案篇1
降水指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的过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条件是三个:充足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凝结核。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考虑凝结核的问题,只是考虑有没有充足的水汽和促使气流上升的机制就可以,归纳起来,形成降水的因素有以下九大因素。
一、海陆位置
一般来水,距海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比如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部向西降水逐渐减少等都是受到距海远近的影响。
二、地形
1、山脉走向与降水。
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如北美大陆西部,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与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的西风气流垂直,阻挡了西风的进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东部地区就难以受到它的影响了;而欧洲西部地区,阿尔卑斯山脉东西走向,与西风气流来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降水的分布较广泛,海洋性特征明显。我国西北地区除了深居内陆外,也因为受到山岭的层层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使其更加干旱。
2、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
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就是因为山地有促使气流上升的条件,而平地没有,降水较少。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独特的沙漠气候;再如我国的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多;台湾东部比西部多,海南岛东部比西部多。
3、地形类型与降水
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的几率较大,如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欧洲中部,美国中东部;在山地则迎风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较多,背风坡较少,河谷地带由于地势低,温度高而降水少,如横断山区;盆地由于地形封闭,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也较少,如塔里木盆地;高原因为地势高,海洋水汽也难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如东非高原,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降水都不多。
三、气压带
全球的气压带不管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还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气压带盛行的是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水汽的饱和含量不断降低,空气越来越干燥,不可能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如热带沙漠地区,全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我国的长江流域盛夏的伏旱天气的形成;南极地区成为少与带;
而在低气压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达到过饱和状态,往往会凝结降雨,形成多雨区,如赤道地区,全年处在低气压控制下,终年多雨。
四、风带
全球的风带包括极地东风带、西风带、信风带,而对降水影响较大的是西风带和信风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把海洋水汽带到大陆形成降水。
根据风带与大陆的关系,又可以分为迎风岸和背风岸,迎风岸常常受到风带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背风岸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空气干燥,降水很少;中纬度的大陆西岸是西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欧洲西部,南北美洲的西部海岸;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信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信风有关,而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则与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有关。
五、季风
在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的性质不同,对降水的影响也不同。
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把大量的海洋水汽带到了陆地上,就有可能形成降水天气;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性质是干燥的,一般不会形成降水,天气晴朗。如东亚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亚季风区,在西南季风影响的季节形成雨季,东北季风控制时候形成旱季。
六、气旋、锋面
特殊的大气运动也是形成降水的重要因素,在气旋控制下,盛行的是旋转上升气流,往往能达到过饱和状态,形成降水,如中纬度地区就多气旋雨,台风、飓风也带来大量的降水;
在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交汇地区,往往会形成锋面雨,在锋面附近暖空气上升也会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形成降水。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就是以锋面雨为主,4、5月份在南部沿海形成暖锋降水,6、7月份在长江流域形成准静止锋降水,7、8月份在华北、东北形成冷锋降水;在副极地也会因为东风和西风相汇而形成极锋,形成锋面雨。
七、下垫面
下垫面在局部地区也会对降水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中水汽含量来影响的。
如果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或者水面宽广,就会增大蒸发量,空气中湿度增大,从而增加降水量,反之,如果地面的植被破坏,水面减少,空气就会变得干燥,导致降水减少;沿海地区如果海岸曲折有暖流经过降水也会增多。比如,沙漠地区地表干燥,增发量小,降水也很少,在排干沼泽和湖泊的地区,降水也减少,而在森林地区,湖泊和大型水库附近降水明显增多。
八、洋流
洋流分为寒流和暖流,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欧洲海洋性气候的形成,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沿岸暖流有关,而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都与寒流关系密切,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玛沙漠成为世界上最干燥,最狭长,分布纬度最低就是秘鲁寒流的功劳。
九、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垫面的状况来影响降水的。
如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修建水库和水利工程,退田还湖,扩大水面和湿地都将会使空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增多;反之,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开垦排干沼泽会使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气候的大陆性增强。另外,人工降雨也是在干旱季节增加局部地区降水的有效形式。
当然,影响某个地区的降水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发生作用使当地的降水更加复杂,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找到其主导因素,还要从综合的角度全面分析,才能搞清某个地区的降水类型和特征;比如欧洲西部的海洋性气候降水特征的形成,就是受到海陆位置、西风、北大西洋暖流、平原与山脉东西走向、地势低平、海岸曲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高三地理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森林减少的原因、特点和危害。
2.运用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图说明世界森林种类和分布地区。
3.理解森林生态功能,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课前预习】
1.________________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
2.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
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作用
时期 原因 变化趋势
地质时期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2.世界森林覆盖率__________,中国森林覆盖率_____________
3.原始森林:
①_________: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洲
4、我国森林的分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森林的生态价值: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
森林的经济价值: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______________。首要价值:______
6.森林破坏的后果:
7.雨林破坏的原因:
二、保护森林
1.世界:1992年 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简称《森林法》)
a.政府
20xx年 森林法的实施条例 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b.民间团体:不仅积极植树造林,而且发起各种保护森林的行动。
【问题探究】
1.思考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
沿海防护林------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
城市绿地的作用-----
红树林----------
2. 98年洪灾灾情与往年相比加剧的原因?
【归纳总结】
1. 森林破坏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加速的,尤其是_____________社会以来。
2.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自然:
人为:
3.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反馈】
读下图回答。
1.该图揭示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
a.净化空气 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 d.保护农田
2.若图中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下列叙述较为符合图中河流特征的是 ( )
a.源远流长 b.冬季流量大.夏季流量小
c.水能资源丰富 d.冬季结冰期长
3.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 ( )
①河水含水增加 ②河道淤浅 ③水患加剧 ④结冰期延长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高三地理教案篇3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课前预习】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危害
主要污染物 主要来源 危害
碳氧化合物,主要指co
氮氧化合物,no和no2
碳氢化合物
氯氟烃化合物
颗粒物
硫氧化物(so2)
【问题探究】
1、大气污染的定义:
2.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危害
3.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4.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的形成条件?危害和措施?
我国酸雨的地区分布规律?
【归纳总结】
一.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
⑵气象条件:
⑶地形:
二.地方性大气污染事件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1.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
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弊:(见课本)
2.成因
3.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措施:
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㈠酸雨
1、酸雨――ph值小于________的降水;ph值小于___________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 和 ,分别形成 型酸雨和 型酸雨
3、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污染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危害: ①
②
③
④
5、我国酸雨类型以 为主,原因
6、图2.18,南方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______________ 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_______________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2、措施:
【课堂反馈】
1. 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读有效率的污染成本图,回答下列问题。
(1)污染成本由_______与__________构成。
(2)为达到最大的利润,企业往往会提高_____________ ,降低______________,此时会出现比较高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理想的排放水平和治理水平是在图中的_____点,此时_______ 成本与________成本相等,____________最低。
高三地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
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描写了三峡壮丽的景色,江如奔马,舟若飞箭。请大家思考:三峡的横断面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呢?这种侵蚀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呢?
生: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
师:很好!三峡的成因是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隙,水流顺构造裂隙强烈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师: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请同学们看图片和材料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荆江河段险呢?
生:(讨论后回答)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呢?
生:属于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师:不错。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
师: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了河谷。
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请看下图并思考讨论: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河运码头,说明理由。
生:b点。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合做码头。
师:分析得很好!请读教材图4.17,这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停地进行,河谷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生: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
师:对!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同学们看c图,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师:不错。我们了解了河谷的形成过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看看大家对刚才学的内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出示张家界有关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张家界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强烈,来不及将河流拓宽,从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窄成线形,河流两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间滩多水急。
师:从张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张家界特殊而秀险的河谷地貌也离不开地壳的抬升作用。
(活动探究)
课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寻找一些冰川、风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片,试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推测其形成过程。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高三地理教案篇5
?教学重点】
①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②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③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的范围。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
(教师绘制板图或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示意图多媒体动画或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
(板书)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黑板上绘制的板图或多媒体动画)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是一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板书)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设计思想】
本节以讲授、谈话法为主。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
高三地理教案篇6
1.通过案例学习,分析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成因。
2.联系当地实际,学习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3.以天然水净化为例,了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课前预习】
1.图2.2河道中不同层面水的净化作用
位置 净化物质 净化过程
上层
中层
底层
【问题探究1】
导入新课:看漫画思考:(1)从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2)这种现象和问题哪里最突出?我们生活在农村,这种问题农村有吗?
1.什么样的水体自净能力强?
2.什么样的水体更易受到污染?
3.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污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归纳总结】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1、图2.1天然水的净化作用的机理
① ② ③
2、水体的自净能力与①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有关,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问题探究2】
1.日本水俣病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发生过程是什么?产生的危害?
2. 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条件?其污染物和污染源分别是什么?有哪些危害?进一步思考如何治理太湖蓝藻事件?
3. 海洋石油污染的污染物和污染源?怎样清除石油污染?
4.为什么沿海地区水污染严重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入海口附近?
5.一节5号电池能污染6吨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为什么不主张废旧电池回收?
【归纳总结】
二、水体污染现象
1.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条件:
2. 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措施:
3. 清除石油污染措施:
4.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课堂反馈】
横贯在上海中部的苏州河,西源太湖,东接黄浦江。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揖 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狭窄了。在海潮和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下,汛期水 位往往会高出地面,岸坝几度加固加高。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 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1)苏州河附近的工厂向河中排入废水,污染了河水。请列举苏州河河水中所含有害人体健康的3种重金属元素。
(2)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请简述其主要原因。
(3)目前,靠苏州河的自净能力为何不能使河水变清?
高三地理教案6篇相关文章:
★ 高三写景作文6篇
★ 高三那年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