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书写教案,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案的制定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步骤,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沙漠里的水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沙漠里的水教案篇1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治理沙漠有感性的认识。课前,我制作了沙漠地形图的模型,作为道具在课堂上演示。并准备了沙漠风光图课件。
本课学习重点是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解释事理,了解治理沙漠的重大意义。难点是对治沙方法的理解。整堂课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明白事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是——环保。一位记者在一篇题为《中国荒漠化警示录》中写道:“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荒漠化正向我们走来。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土地荒漠化正在由西北向内地扩展,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环境的恶化。”(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地形图画面)保护环境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家是否在生活中感到环境的恶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言:春天的沙尘暴天气、洪水的泛滥、地震、冬天里的热效应……
建立绿色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科学工作者正在积极治理沙漠,保护环境。我国著名的气象学专家、科学工作者竺可桢就是一位治沙能手。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曾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向沙漠进军》。(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点拨学习方法: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齐读标题:“向沙漠进军”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如何治理沙漠)以“向……进军”为题目,有何好处?(把沙漠比作敌人,把治理沙漠比作敌我双方战斗,更形象生动。)
3、理清文章思路。
沙漠危害人类抵御
?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进攻
向沙漠进军的前途利用
三、模型演示,品读课文。
1、认识沙漠的危害性。
“沙丘”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教师出示了一个沙丘模型。“请同学们给沙丘定定方位,风往哪个方向吹?”——这问题好像书上并没有写,但同学们还是很有兴趣探讨这问题。
沙漠不长脚,会自己走路吗?——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看看课文里有没有解释。同学们还是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经过探究——
(1)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2)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
(3)推动沙丘,沙丘波浪式前进。(品味语言:波浪式前进。)
(4)沙漠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研究治理风沙方法。
假如你是一名治沙工作者,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你该怎么办?——是个难题!学生们很快分组进行商讨。
问题的关键:
(1)挡住风,消灭沙患。树能挡风,多植树种草能挡风固沙。
(2)我这里有一些树苗,(教师出示模型)种树有没有讲究?——这可没想过。仔细读课文,才明白——品读: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3、你成为治沙能手后,很多人来找你谈经验,你用什么方法才能把你的做法写清楚?看作者是用什么说明方法把问题说明清楚的?——学生研读课文,体会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好处。
4、现在你已经成为一名治沙专家了。我要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你几个问题。
(1)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要想长效治理沙漠,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得到水源。
(2)作为一名黄河三角洲人,你认为该如何阻止黄河两岸土地沙化?能谈得具体些吗?——提出治理方案,并用合适的说明方法阐述明白。
四、发挥你的创造力,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你找出人类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利用沙漠的现实意义。
2、除了利用沙漠地区的日光和风力为人类造福,还可以怎样利用沙漠?说说你的奇思妙想。
沙漠里的水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纵横交错、适宜造句。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幻灯图片
备课日期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纵横交错、适宜造句。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沙漠的图片。。
哪些同学了解沙漠?谁能说说沙漠的特点?
要求看图说
2.板书课题:7、沙漠中的绿洲
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既然沙漠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为什么会有绿洲呢?)
生答
自由提问,产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讨论:听读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2.自读课文。
(1)幻灯出示自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注意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
②自由练读从课文中画出的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③注意读顺长句子,难读的地方可标上着重号。
④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指读小黑板上的生字。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提醒注意下列生字的读音:
霎 罗 劣 适 侍 良
抽读词语卡片。
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恶劣 侍弄 适宜 培植 纵横交错 不毛之地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要求不错字、不加字、不减字、不破词破句。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下列句子重点指导:
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地上没有-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④检查自然段段意,了解情况。
指名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指导写字
夸、劣、宜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长。
价、漂、侍是左右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宽。
良要居中写。
四、作业
1.描红。在习字册中描红、仿影。
2.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板书
19沙漠中的绿洲
恶劣 良好
咸而板结 绿树成荫
不毛之地 鲜花遍地
像孩子一样
花代价培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纵横交错、适宜造句。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查
1读准字音
霎时 恶劣 良好 侍弄 适 宜
读
二、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1小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内容。
(抓住到处、白茫茫想象沙漠的广阔无垠和荒凉,抓住星罗棋布想象大沙漠中绿洲遍布的情景)
(3)练习说话
(4)指导朗读。
(到处、白茫茫、星罗棋布、绿洲、城市等词要重读)
指名说说读了这一段后,自己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
引导用星罗棋步说一句话。
指名试读,全班齐读。
通过这个训练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习题、和教材中例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良好的训练的目的。
2.细读第2~6节。
(1)细读第2自然段。
过渡:在这茫茫无边的沙漠中,布满厂象征生命的绿洲。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②理解课文内容。
③指导朗读。
这些绿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跟随作者到其中的一个绿洲去看看。
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情景吗?从哪儿看出人们很爱惜花草树木?
第二句要读出赞美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佩服的语气
(2)细读第3自然段。
过渡:通过第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片片绿洲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而这迷人的绿洲却是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同学们不禁要问,这沙漠中的绿洲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①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做记号,用--画出写环境恶劣的句子,用~~~~画出写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句子。
②理解同句。
a、指名说说当地的环境怎样恶劣。(相机理解:不毛之地)
b、指名说说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建设绿洲的。(相机板:朽买来、挖去、填土、埋下等词,同时理解恶劣、适宜、纵横交错等词语)
c、指名说说阿联酋人民为什么这样做。(板书:有了......才......)引导用有了......才......练习说话。
③指导朗读。
(3)细读第4-6自然段。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
②默读课文。
③练习感情朗读。
读后说说自己感觉到了什么。
在能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的词句下画上圆圈。
(边读边感悟:通过雨雾洒下来、淋得干干净净、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等词语的朗读,体会阿联酋人民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3.细读第7自然段。
齐读课文,说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总结课文。
四、布置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3、 用纵横交错、适宜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沙漠里的水教案篇3
第一课时
航空奠基者:美国的莱特兄弟俩于1920xx年设计出了他们的第一架飞机
在20世纪初,飞机的制造技术还不完善,同时,天气预报也不准确,信息技术也不发达,对于较早一代的飞行员来说,每一次驾驶飞机上天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
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最早的飞行员之一,是撒哈拉航线的飞行员。在1935年的一次飞行中,飞机坠毁在利比亚沙漠。
(一) 作家作品
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文学占有崇高地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航空线上度过的。1943年潜回北非,参加法国抵抗运动,至驾驶侦察飞机殉难为止,他的一生是飞行员的生涯。他的小说特点是围绕他本人的航空经历,描述了当时法国飞行员的惊险豪迈的生活。代表作有《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人类的大地》是一本由八篇文章组成的散文集,本文就是节选自其中的一篇。
(二) 整体感知 文章思路梳理
• 一、(1--7)在沙漠里濒临死亡痛苦挣扎的情景和心理活动。
• 二、(8--19)将自己埋在沙子里宁静的心理活动。
• 三、(20--21)回归现实,继续走下去。
1、那同学们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呢?好好思考一下。
1) 感受到作者遇险后碰到了一系列困难,很惊险。
2) 感受到感受到了沙漠的可怕。
3) 遇险后,作者展开了一系列自救活动。
4) 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有过一系列的斗争。
5) 感受到遇险后,作者有了一系列心理活动,并贯穿全文。
6) 感受到我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我对责任、事业、生命的思索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写了我濒临死亡的处境以及面对死亡从痛苦绝望到坚定顽强的心理活动过程。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自己的遇险经历的:
记叙顺序:时间 遇险——脱险——探险 线索:心里的变化
(三)课文研读
1.找出第一部分中描写沙漠环境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2.既然是一场遇险,那么肯定遭遇到了很多痛苦。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我在沙漠中心遭遇到了哪些痛苦与煎熬?
(干渴疲惫 孤立无援 环境恶劣 物资匮乏)
1) 因血液缺少水分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
2) 感到呼吸困难
3) 寒风越来越猛,吹得他团团转
4) 找不到任何水源,连露水也没有
5) 走了很远的路,却没有脱离困境
6) 身体虚弱并产生幻觉
7) 沙漠里白天炽热,夜晚寒风侵袭
3.面对这些痛苦与煎熬,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请把反映作者心情的句子划出来。
1) 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 (痛苦)
2) 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 (绝望)
3) 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
(平静)
4)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乐观)
3.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 乐观的呢?我们来分组朗读一下文章12~21段的内容,
在文章中找找答案。
a. 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
b. 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c. 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
d. 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①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
明确:作者所谓的生活,并非一般意义的衣食住行,而是有着与生命、事业、责任、勇气、信念等相关的丰富。
②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斗牛士,我喜欢的不是危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
明确:痴迷飞行,并不是喜欢冒险,而是因为热爱生活。无畏死亡,并不是看轻生命,而是因为热爱生命。 ③通过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我觉得自己是中途站的农人。
明确:作者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与平凡的农人相提并论。飞机只是一个工具,它让作者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自己和世界,无论是飞行员还是农人,他们的人生真谛是一样的,那就是默默耕耘,为人类的幸福、为人类能更快更高地飞行,而履行自己的职责。
小结:正因为这种责任感,使他在面对死神时,能显示出一种视死如归,能超然淡定地审视这一切,能把这当成生命的再次回归。
4.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看到作者在痛苦和绝望中,却变得平静、乐观,重新充满生的渴望。于是,他在最后对同伴说什么呀?
这句话中上路和继续最能体现作者求生的渴望,所以朗读时要重重地读,读出作者的那份坚韧。
5、用了什么方法来阐释生活的意义?
• 对比
• 1)、与农人做对比
• 2)、与芸芸众生做对比
• 3)、与斗牛士做对比
6.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7.作者为我们揭示的探险的真谛是什么?
• 探险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探索,也是人类对自我体能和智能的挑战,更是人类文明发达的内在动
力。探险是为了寻求真理,探险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探险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是热爱生命的表现。它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也不是年少冲动,而是对责任的承担。
心理描写的原则:
1、特定的环境。
2、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随心理的变化。
3、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动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4、善于联想和想象,使用恰当的修辞。
心理描写的作用:
1、它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2、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和境遇。3、有助于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9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在沙漠中心》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沙漠里的水教案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2.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3.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雄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的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说明事物。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手法导入,并利用此法使学生理解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以及人类防御沙漠、向沙漠进军的方法。
(2)比较阅读,体会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写法。
(3)借助于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4)开展演讲的形式,让学生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观看录像,分组讨论,开展演讲比赛。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之地,经济繁荣之所,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只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六、参考资料
沙漠,一是对荒漠的通称;二是指沙质荒漠,即地表面为流沙覆盖、沙丘广泛分布的地区。
全世界沙漠面积达1535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10,撒哈拉沙漠为世界之最,面积为800万平方公里。我国沙漠表面109.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11%。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2.7万平方公里,为全国沙漠之最。
沙漠气候干燥,蒸发量大,降雨量少,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沙漠地区温差大,年温差在30℃~50℃之间,绝对温差达50℃~60℃,日温差(夏秋午间)可达60℃~80℃。地表植物稀少、矮小。风力强,最大风力达10~12级。虽地表水少,但地下水资源丰富,全世界储量可达400万亿立方米。
沙漠里的水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品读课文,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
2、让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的精心,体会对他们的敬佩和赞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
二、说说“沙漠”感受恶劣、“绿洲”感受美好
1、教师:
▲“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无边无际、全是沙子、缺乏水分、环境恶劣……)
▲“绿洲”在你的想象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空气清新……)
2、课文中的“沙漠”指哪儿?(阿联酋)课文中的“绿洲”指什么呢?(阿联酋的城市)
教师:请你自己读读课文,文中的“沙漠”是怎样的情景?“绿洲”又是怎样的情景?圈圈画画有关的句子或词语。
3、学生自己读全文,圈画相关词句。
3、交流“沙漠:课文中的“沙漠”是怎样的情景?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
白茫茫一片
地上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教师相机板书:恶劣、不毛之地
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不毛之地……咸而板结
环境十分恶劣
(2)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环境的恶劣)
(3)指导读好句子,用朗读体现出环境的恶劣
出示句子:a、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出示句子:b、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指名读—指名读—齐读
4、交流说说“绿洲”(第二自然段)
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环境的美好)
指导朗读,用朗读体现环境的美。
指名读—指名读—齐读
教师过渡::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这环境恶劣的沙漠中建设绿洲的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感悟壮举。
1、学生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根部。”
(1)再好好地读读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体会?(抓住关键的词语来体会体会)
(2)交流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到:困难是巨大的;代价是巨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培育一棵书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但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决心是坚定的;他们通过艰辛的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师:是啊,阿联酋人们真了不起,他们不怕困难,用巨大的代价和艰辛的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让我们读好这一段文字,读出你敬佩之情。
齐读出示的文字。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感悟阿联酋人民怎样侍弄花草
1、自己读4、5、6自然段,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引导学生理解“侍弄”?
3、再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他们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圈圈画画词、句。
4、指导读好句子。
五、总结课文。
1、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因为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一位阿拉伯朋友
教师:那么,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个城市绿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星罗棋布)
2、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
所以,后来,20xx年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用来奖励在改善居住环境中做出杰出贡献的范例。(中国的广州、周庄也获得了此奖项)
3、课文学到这儿,我们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想,有许多话想要说。你想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你想对谁说,说些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沙漠中的绿洲
不毛之地绿树成阴
咸而板结鲜花遍地
环境恶劣良好环境
花大代价
精心侍弄
沙漠里的水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文中加拼音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络驼和特点。
4、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引导学生对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判断的结果作对应分析,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发现的乐趣,学会具体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仔细思考,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知骆驼的特点的
3、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谁吗?
2、看图
师:是啊,它就是骆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们。(出示图片,认识:双峰骆驼的特点——背上有两个驼峰,体毛很长,褐色,头顶有簇毛;单峰骆驼的特点——背上只有一个驼峰,体毛较短,很高大)
骆驼是沙漠之舟,人行走在沙漠必须靠骆驼,可是一位商人却丢失了一只骆驼,可着急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来找骆驼。板书: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初读课文
师: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用手势向我示意一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预设教师点拨,教师一边引导一边板书)
(二)明确学习要求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该怎么来学习呢?(略读课文要我们自己读懂课文。要读懂略读课文,我们可以先读读课文前的提示)
2、是啊,这是一个来自阿拉伯的民间故事,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编书的叔叔、阿姨在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出示阅读提示)(生读提示)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对照表格默读课文,把骆驼的特点用“~~~~”画出来,把老人是如何发现的用“————”画出来。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出示表格)
3、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学生汇报)
4、欣赏视频,形象感知
好了,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视频,看看老人是怎样判断的。
5、你们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语把刚才我们看见的和我们判断的连起来说一遍?因为老人看见路上的脚印左浅右深,所以他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3)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你们真聪明,大家看看,“果然”还可不可以用其他什么词来代替?(真的,的确)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点什么呢?(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师:那么,你又想对商人提醒点什么?
4、启发学生思考
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又受到了什么启发?(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说。)
四、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老师想欣赏你们读课文,请你们选一位你们最想听他读课文的同学来读读第一段,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师:读得真棒,我们这样来读下面的课文,从现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们就是那位老人家。你们想想,我丢失了骆驼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们作为指点迷津的老人,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商人的话,全体同学读老人家的话)。
师:伙伴们,“我”丢失了骆驼,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生:要读得快一点,读出你的着急来,因为你丢失了骆驼,找了很多地方也找不到,肯定很着急。
生:还要读出“你”的气愤来,“你”后来以为老人家藏了你的骆驼,对他很不相信。
师:那你们呢?老人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要读得很沉稳,因为我们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要读得慢一点,读得胸有成竹,因为我们能够通过他的经验判断出骆驼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体会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师:老师请一对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五、拓展训练,激发思维
1、同学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方法就不一样。老人给商人指点,商人也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受
5到了启发。我们也运用老人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2、下面我也来考考大家,请观察哪片树叶是被骆驼咬过的。
3、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貌”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老师也有几句话想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细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宋帆
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爱默生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史迈尔
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慧眼,自己的心智到生活中去,去观察,去倾听,去体验,去创造,去成长。
沙漠里的水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