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教案7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在书写教案中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精心设计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调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电磁波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电磁波教案7篇

电磁波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电磁波的发现背景

2、伟大的预??

3、知道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及电磁场和电磁波

【自主学习】:

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英国物理学家,经典电磁理论的奠基人。1831年6月13日出生于爱丁堡。1847年入爱丁堡大学听课,专攻物理。他很重视实验,涉猎电化学、光学、分子物理学以及机械工程等等。他说:把物理分析和实验研究联合使用得到的物理科学知识,比之一个单纯的实验人员或单纯的物理家所具有的知识更加坚实、有益而牢固。 1850年考入剑桥大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学位,留校工作。1856年起任苏格兰阿伯丁的马里沙耳学院的自然哲学讲座教授,直到1874年。经法拉第举荐,自1860年起任伦敦皇家学院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1871年起负责筹划卡文迪什实验室,随后被任命在剑桥大学创办卡文迪什实验室并担任第一任负责人。1879年11月5日麦克斯韦因患癌症在剑桥逝世,终年仅48岁。

【课堂点拨与交流】

一、电磁波的发现

1、电磁波的发现背景

a、麦克斯韦——科学神童

b、法拉第对麦克斯韦的激励

c、前人的工作成果

2、伟大的预??

a、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磁感应现象

b、假设——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

c、预言电磁场的存在——1864年,麦氏发表了电磁场理论,成为人类历史上预言电磁波存在的第一人。

二、电磁场和电磁波

1、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1)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2)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2、电磁波

例: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下列图所示,能发射电磁波的是( )

a、电磁波与机械波的区别

b、电磁波的速度---光速!

c、光是一种电磁波

3、赫兹实验

赫兹证实:

(1)电磁场、电磁波的存在。

(2)电磁波能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证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

一天,赫兹在一间暗室里做实验。他在两个相隔很近的金属小球上加上高电压,随之便产生一阵阵噼噼啪啪的火花放电。这时,在他身后放着一个没有封口的圆环。当赫兹把圆环的开口处调小到一定程度时,便看到有火花越过缝隙。通过这个实验,他得出了电磁能量可以越过空间进行传播的结论。赫兹的发现公布之后,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1887年成为了近代科学技术史的一座里程碑,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电磁波的单位便命名为-赫兹(hz)。

赫兹实验的意义:

赫兹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但证明了麦克斯韦理论的正确,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开辟了电子技术的新纪元,标志着从有线电通信向无线电通信的转折点。也是整个移动通信的发源点,应该说,从这时开始,人类开始进入了无线通信的新领域。

电磁波成果:

无线电报(1901)广播(1906)电话(1916)传真(1923)电视(1929)微波(1933)雷达(1935)卫星通讯电子计算机因特网等都与电磁波理论相关

有关趣闻

插曲:比赫兹实验早七年,一位叫戴维的人也接收到了电磁波信号,他随即向英国皇家协会会长g斯托克斯汇报,但斯托克斯认为这只是普通的电磁感应现象,戴维过于迷信权威,对于这一天赐良机未与重视,使发现被埋没了。

【课堂练习】

1、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磁场在周围一定产生电场

b、电场在周围一定产生磁场

c、变化的磁场在周围产生电场

d、变化的电场在周围产生磁场

2、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恒定的磁场在周围产生恒定的电场

b、变化的磁场在周围产生变化的电场

c、均匀变化的磁场在周围产生均匀变化的电场

d、均匀变化的磁场在周围产生恒定的电场

3、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振荡的磁场在周围产生恒定的电场

b、振荡的磁场在周围产生均匀变化的电场

c、振荡的电场在周围产生不同频率的振荡磁场

d、振荡的电场在周围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磁场

4、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均匀变化的电场和均匀变化的磁场互相激发,由产生处向远处传播形成电磁波

b、振荡电场和振荡磁场互相激发,由产生处向远处传播形成电磁波

c、电磁波的振荡电场和振荡磁场方向互相垂直,且与传播方向互相垂直

d、电磁波能够发生反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

5、比较电磁波和机械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磁波和机械波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电磁波和机械波都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

c、电磁波和机械波都能产生反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

d、电磁波和声波都是纵波

电磁波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种传感器的应用特点。

2.了解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通过电磁波传输。

3.了解信息的处理和数字通信,信息记录等。

4.了解数字电视和因特网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感悟信息时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研究带来的影响。了解信息的记录及相关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电视机呈现原理,雷达定位原理。

?教学难点】图形与电信号的转化原理。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教学用具】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过程,为了有效地发射电磁波,需要将闭合电路变成开放电路,然后将调制后的电磁波发射出去,在接收电路中通过调谐和解调,就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信号了。

人类认识电磁波到现在只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但电磁波在科学技术上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本节介绍无线电波的现代应用。

(二)进行新课

1.电磁波与信息的传递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谈一谈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信息的传递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阅读、讨论。

生:语言的出现,文字的创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

师:电磁波的传输有何特点?

生:可以通过电缆、光缆进行有线传输,也可以无线传输。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越大。

2.电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在电视的发射端需要什么仪器?

(2)电子枪的扫描路线是怎样的?

(3)在电视的接收端需要什么仪器?各起什么作用?

(4)你能说说调谐、检波的基本工作原理吗?

(5)显像管里的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的强弱受什么控制?它扫描的方式和步调与什么相同?

(6)摄像机在一秒钟内传送多少张画面?为什么在电视里我们看到的景象是连续的?

(7)你能说说伴音信号经过怎样的处理后被送到扬声器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投影幻灯片做总结。出示电视信号的形成、发射和接收示意图投影片。

电脑演示电子枪的扫描过程

通过阅读课本,观看演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1)电视信号的发射

在电视发射端,摄像镜头将被摄物体的像成在摄像管的屏上。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束按一定规律偏转,对屏上的图像进行逐行扫描。通过光电转换器件把一幅图像按照各个部分的明暗情况,逐点地变为强弱不同的电流,完成光电转换,就形成图像信号,图像信号和音频信号通过发射机的天线发射出去。

(2)电视信号的接收

电视接收机的天线接收到电磁波后,将视频信号与音频信号分开。视频信号通过显像管中的电子枪发射的受视频信号控制的电子束对荧光屏的扫描,将视频信号即电视信号转换为图像。音频信号通过扬声器转换成声音。

(3)摄像机与电视接收机中电子束扫描速率的关系

两种电器中电子束扫描的速率都相等。

3.雷达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雷达的作用是什么?

(2)雷达用的是哪个波段的无线电波,这段电波的性能是什么?

(3)雷达天线的作用是什么?

(4)雷达根据什么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包括距离和方向)?

(5)怎样从荧光屏上读出障碍物的距离?

(6)雷达有何应用?

学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投影幻灯片做总结。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中的微波能直线传播,且能被物体反射的特点,通过测定微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来的时间来确定目标的距离,并结合微波的方向和仰角来确定目标的位置的。

4.移动电话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移动电话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因特网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因特网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电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了解了移动电话、因特网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现代通信已经将地球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地球村。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磁波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掌握波速的公式c= 。

2、 知道各波段电磁波的特性及其应用。

3、 通过身边的案例感受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4、 通过对各个波段电磁波的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5、 寻找地外文明,开拓学生视野。进行世界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波速的公式c=

难点:

各波段电磁波的特性及其应用,世界观教育。

教学方法

多媒体图片展示、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

教学过程:

1、 引入:

复习回顾:

1、电磁场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电磁波有什么样的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电磁波?进入本节课程的学习。

2、新课讲解:

一、波长、频率和波速

波峰、波谷,波长,频率,波速概念的讲解。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波速的公式。

二、电磁波谱

⑴、由图片引入,讲解其定义和其成分。另外还要讲解图片中的波长和频率特点。

⑵、分别讲解每个波段的波长,特性和应用(主要结合图片来讲解)。

三、电磁波谱的能量

由微波炉加热食物来说明。最后得出结论:电磁波具有能量,电磁波是一种物质。

四、太阳辐射

结合课本图片来说明阳光中的成分和能量分布。

五、寻找地外文明

主要介绍seti计划,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对寻找外星人的利弊进行讲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和世界观。

布置作业:创新课时训练p51——p52

板书设计:

电磁波谱

一、波长、频率和波速

波峰、波谷:

波长:

频率:

波速:c=

二、电磁波谱

三、电磁波谱的能量

四、太阳辐射

电磁波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概念。

2.记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二)教具

水,水槽,水木棍,麻绳,电池,半导体收音机,钢锉,导线。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声音(如语言、音乐等)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如家长的教诲、教师的授课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帮助我们了解世界。

通过我们在初中二年级学习过的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是靠空气传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速度大约是340米/秒。

在前面我们还学习过电话,电话的话筒能把声音振动转化为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流经听筒,听筒又能把它转化为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2.引入新课

飞机上的飞行员与地面指挥员的对话不用电线;我们每天听收音机或看电视,也没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可见,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电信号的,我们称作“无线电通信”。那么,无线电通信是怎样传输信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简单知识。

3.进行新课

板书:t;第一节电磁波>

(1)演示实验

①手持小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使同学们看到,水面上有一圈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了水波。

②音叉(或其他发声体)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总结以上实验(和其他事例)得出结论:

板书:t;波是自然界普通存在的现象>

(2)电磁波

板书:t;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电磁波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间接观察它的存在。

演示课本上图13—2的实验,实验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上“实验”后的两个自然段,再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

①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②举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现象。

教师归纳小结,讲解电磁波的初步知识,并说明间接观察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借助小磁针可以间接地研究磁场)。

(3)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

讲解课本图13—3水波在1秒内传播的波形图,结合小木棍振动时产生水波的演示实验说明:

①波峰与波谷的概念;

②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水波的频率;频率的单位叫做赫兹,简称赫。常用的频率单位是千赫和兆赫。

板书:t;1千赫=103赫,1兆赫=106赫>

③波长与波速的概念;

④分析得出: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板书:t;波速=波长x频率>

类似于水波,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和波长,也同样可以用波形图来描述,讲解课本图13—4频率不同的电磁波的波形图。需要说明以下二点:

①电磁波的频率等于产生电磁波的振荡电流的频率。

②电磁波频率、波长与波速的关系。

板书:t;对电磁波同样有波速=波长x频率>

电磁波在空间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板书:t;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是3x108米>

注意:不同频率(或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相同,所以频率较大的电磁波,波长较短。

例: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采用20.009兆赫和19.995兆赫的频率发送无线电信号,这两种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长各是多少?(光速为2.9979x108米/秒)

(答案:波长分别为14.983米和14.993米)

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各不相同,所以在我们周围空间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电磁波。按照课本上的图表,介绍无线电通信所用的电磁波(也叫无线电波)的几个波段。

4.小结(略)

5.想想议议:教师演示并提出问题。

打开半导体收音机,调到一个没有电台的地方,使收音机收不到电台的广播。然后开大音量,让收音机靠近220伏特的交流电线,从收音机会听到“杂音”。这是为什么?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无线电波的传播途径。

(2)阅读本节教材。

(四)说明

1.本节内容知识多,范围广,要注意掌握教学要求,使初中学生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的有关知识,如波长、频率、波速等。有些知识只宜点到为止,不能求深求全。

2.用“类比”水波的办法通俗讲解波的形成和波长、频率、波速的概念;用半导体、钢锉、电池、导线演示电磁波的存在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三册。

电磁波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波谱的构成,知道各波段的电磁波的主要作用及应用。

2.知道电磁波具有能量,是一种物质。

3.了解太阳辐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与电磁波谱中各种频段波的应用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电磁波的应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明确不同的电磁波具有的不同用途和危害,感悟现代科技的正反两个方面,培养辩证唯物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能量。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教学用具】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电磁波的范围很广。我们通常所说的,无线电波、光波各种射线,如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都是电磁波。我们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大小的顺序排列成谱,就叫电磁波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电磁波谱中各种电磁波的特点和主要作用。

(二)进行新课

1.电磁波谱

(投影)

师:请同学说出电磁波家族中,主要有哪些种类?波长最长的是什么?波长最短的是什么?他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应用?

学生观察图谱,发表见解。

生:电磁波家族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中的长波。波长最短的是γ射线。

师:下面我们依次认识这些电磁波的特点和应用。

2.无线电波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无线电波的波长范围?

(2)无线电波有哪些主要应用?

3.红外线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红外线的波长介于哪两种电磁波之间?

(2)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红外线的主要应用有哪些?

4.可见光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2)可见光包括哪几种颜色的光?

(3)天空为什么看起来是蓝色的?傍晚的阳光为什么比较红?

5.紫外线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紫外线的波长范围?

(2)紫外线有什么特点?

(3)紫外线有哪些应用?

6.x射线和γ射线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这两种射线的波长有何特点?

(2)x射线和γ射线有什么特点?

(3)x射线和γ射线有哪些主要用?

7.电磁波的能量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哪些证据能够说明电磁波具有能量?

(2)怎样理解电磁波是一种物质?

8.太阳辐射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从太阳辐射出来的电磁波有哪些种类?

(2)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在哪一个波段附近能量最强?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学习电磁波谱的构成,了解了各种电磁波的特点和主要应用。

(四)课余作业

1.完成p102“问题与练习”中的题目。

2.阅读p101“科学漫步” 。

电磁波教案篇6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周围空间会有电磁波向外传播,借助于电磁波可以传输信号。

2.使学生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初步概念,能记住波长和频率的关系,能记住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二)教具

粗棉绳一根(用5根粗棉线搓在一起构成)、金属锉刀一把、电池、导线、半导体收音机一台、画有收音机刻度板的小黑板。

课前要求有条件的学生自带一个小半导体收音机。

(三)教学过程

1.电磁波

用类此推理的方法,由机械波引出电磁波。

我们把导体中迅速变化的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的波叫做电磁波(板书)。

无线电通信正是利用电磁波来传输信号的。

2.电磁波的频率

就水面波来说,振源(木杆)每上下振动一次,水面上就出现一个波峰(凸起部分)和一个波谷(凹下部分)。在1秒钟内木杆振动的次数越多(即振动越快),水面上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也越多。

我们再观察一下绳上形成的波。

演示用手捏住竖直下垂绳子的上端,沿水平向左右先后做快慢不同的振动,可以看到,当振动较快时,从绳子上端每秒钟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较多;当振动较慢时,从绳子上端每秒钟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较少。

在以上情况下(指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1秒内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叫做频率。它的单位名称叫赫兹(hz),简称赫,常用频率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1千赫=103赫

1兆赫=106赫

跟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类似,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电磁波的频率由电路中每秒电流变化的次数(或说每秒种电流振荡的次数)决定。

3.电磁波的波长

像前面那样,再做一次用绳子形成波的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当改变振动的快慢时,不但波的频率发生改变,而且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也不相同。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的距离,叫做波长。

由上面的演示还可看出,手捏住绳第一次振动出现一个波峰,第二次振动又出现一个波峰,而此时第一个波峰已向下传播了一段距离,这个距离恰好是一个波长。因此,也可以说波长等于每振动一次波峰沿波的传播方向传播的距离。波长的单位是米。

电磁波也有自己的波长,电磁波的波长表示电磁波每振动(或说振荡)一次传播的距离。

4.波长、频率、波速三者间的关系

波速表示波传播的快慢,由教材上水波在1秒内传播的波形图可以知道:

波速=波长x频率

对电磁波来说,同样有

波速=波长x频率

电磁波的波速和光速相同,在空气或真空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30万千米,记为3x108米/秒。在空气或真空中,各种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速是相同的,所以,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它的波长就越短。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电磁波(无线电波)波段划分表。

5.布置作业

课外观察一台多波段收音机的选台指示盘,注意看各波段都在哪些频率范围和波长范围?把对应的波长和频率相乘,看看是不是等于光速?

(四)设想、体会

电磁波一节的教案,以演示为基础,有意识地突出振动和波的形成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让学生初步了解波的频率和波长的物理意义,再运用类比方法引出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以及波速、波长、频率三者间的关系,并注意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在空气或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与光速相同的观念。

电磁波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发射,知道电磁波是横波

2、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公式v=λf 也适用于电磁波。

二、教学重点:

有关电磁波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难点:

电磁波的产生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电磁场的知识,知道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即变化的磁场能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产生磁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就是电磁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电磁波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电磁波的产生

(1)普通lc振荡电路不能有效地发射电磁波

在普通lc振荡电路中,电场主要集中在电容器的极板之间,磁场主要集中在线圈内部。在电磁振荡过程中,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化主要是在电路内部完成的,辐射出去的能量很少。不能有效地发射电磁波

2、发射电磁波的条件

要有效地向外发射电磁波,振荡电路要满足如下条件:

(1)要有足够高的振荡频率。

(2)振荡电路的电场和磁场必须分散到尽可能大的空间,才能有效地把电磁场的能量传播出去。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改造普通的lc振荡电路,才能使它能够有效地发射电磁波?

师生一起讨论后,引出开放电路的概念。将闭合电路变成开放电路就可以有效地把电磁波发射出去。

3、电磁波的特点

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电磁波的特点:

(1)电磁波是横波。电磁波中的电场和磁场相互垂直,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与二者的方向也垂直。

(2)电磁波在空间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3)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c=3.0s

(4)电磁波的传播过程就是电磁能的传播过程。

(5)电磁波是物质波,真空中也能传播,能独立存在(与机械波不同)

(6)具有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波的一切特性

?例题】一台收音机的接收频率范围从f1=2.2mhz到f2=22mhz;设这台收音机能接收的相应波长范围从λ1到λ2,那么波长之比为λ1:λ2=xx:xx

(三)布置作业:练习二(2)(3)做在作业本上

电磁波教案7篇相关文章:

抛气球的中班教案7篇

幼儿园拼音拼读教案7篇

中班画妈妈教案通用7篇

中班画妈妈教案优秀7篇

小学班会课教案7篇

多彩的秋天教案7篇

大班跳绳课教案7篇

小学防寒保暖教案7篇

心理班会课教案7篇

大班语言儿歌教案7篇

电磁波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