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清晰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从容地应对突发情况,很多人在撰写教案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教学理念的变化与发展,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湘教版九上数学教案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湘教版九上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商0的原理。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2、板书下面各题,请学生在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7.
通过情境图,说一说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我们先来解决问题(1)。
(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每根短跳绳5元,求650元能买多少根短跳绳,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650÷5.
(2)探究笔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650÷5时,先用5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6,在商的百位上写1,余下的1个百和5个十合成15个十,5除15个十商3,3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0除以5得0,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其中0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0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指名学生板演。
湘教版九上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下列方程.
x+2x=147 y-34=71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
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检验:(引导先生口头检验)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 (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
湘教版九上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乘法估算方法的过程,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2、能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能较准确的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我国人口十五亿,我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我校有0多人,刘老师大约40岁等等,这些值都是估算值。
现在丫丫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估算一下,一起看看好吗?
学生读题并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事情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买门票大约要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帮忙估算一下吧!
你还有其它方法吗?(1)把9看作10,把92看作90,约需900元。10×90=900(元)
(2)把92看作90,需810元。9×90=810(元)
(3)把9看成10,需920元。10×92=920(元)……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估算的方法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好吗?一定要说清楚你估算的.过程呦!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计算一下,看实际需要多少元?
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相差比较多,怎样做到合理地进行估算.
1.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共同算法。
2.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9×92=828(元)
把92看成90只不过少看了两个9,而把9看成10却多看了1个92,所以把
92看成90更接近计算结果。
四、实践与应用
1.估算一下:在大桥上观察,1分钟过去了38辆车,大桥上1小时有多少辆车通过?
2.估算一下这文章大约有多少字?
3.小组合作,估计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4.作业:书上45页第2题。
板书设计
估算
(1)把9看作10,把92看作90,约需900元。
10×90=900(元)
(2)把92看作90,需810元。
9×90=810(元)
(3)把9看成10,需920元。
10×92=920(元)……
实际计算:
9×92=828(元)
教学随笔:
湘教版九上数学教案篇4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湘教版九上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内容:
课本27页例题,28-29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
学生尺、明信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还记得上学期咱们学过的量长度的单位吗?你能用手指和胳膊比量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我们在什么时候用到米?什么时候用到厘米?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探究
1、认识分米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量一量:请你用自己的学生尺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20厘米,10厘米)
看看自己周围还有什么是10厘米或20厘米的?
教师:(出示10厘米长的长方形的边)像这样长的一段线段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单位来代替“1分米”,你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吗?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
汇报结果
1分米=10厘米
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说说今天咱们认识的新朋友叫什么?(分米)
1分米是10厘米,你能在自己的学生尺上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吗?比量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你的学生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自己的尺子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想怎样画?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动手试一试。
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说说你是怎样数的,结果怎样。
(1米=10分米)
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
●学生汇报自己量的情况。
●学生小组中自己进行一下测量,说说自己测量的什么大约是10厘米,什么大约是20厘米?
●汇报测量结果。
●小组同学进行讨论,用等式的形式进行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自己画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尺、长1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板。
学生尺米尺
学生实践操作:
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今天老师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大家帮忙。你能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吗?
大家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老师还想知道的更准确一点,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知道不到1厘米的数学书厚度到底是多少呢?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毫米。
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你知道1厘米里有几毫米吗?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几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部分例子:硬币的厚度,乘车卡的厚度等)
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
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画。(区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
三、巩固
你能说说他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
小组合作练习: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枝铅笔,先讨论量这两种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再独立进行测量。
在()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2()床长2()
大米宽2()黄瓜长2()
三条线段哪条最长?先说说,再量。
量一量自己的拇指宽是几毫米。
1分米里有几毫米?你是怎样知道的?
板书设计:
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第二课时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
课本3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
小推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a、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5、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湘教版九上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二、拓展练习
1、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随堂练习。
3、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湘教版九上数学教案精选6篇相关文章:
★ 游戏教案精选6篇